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报是一份扎根生活的“小报”

社区报是一份扎根生活的“小报”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2014年7月进入《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之前也曾在佛山其他报社的社区报做过记者。社区报是一份生活“小报”社区报是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没人能够看到或者及时看到的社区报,那真会是一份影响力极其有限的“小报”。我相信《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做得如此用心,未来的困难定能在我们这帮年轻的团队中一一解决,发展成为更有活力、更具特色、更受欢迎的“街坊社区报”。
社区报是一份扎根生活的“小报”_在中国办社区报

我是2014年7月进入《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之前也曾在佛山其他报社的社区报做过记者。不过那份社区报由于定位不清晰、经营模式有缺陷,很快就濒临倒闭,我只能另找工作。还好最终找到了这一份好工作,我还是能留在佛山,继续完成自己之前做社区报的梦想。

社区报写“鸡毛蒜皮”的事

来到珠江时报社,发现社区报的发展确实很迅猛,已有近10份社区报,每份社区报也有一个成熟的采写团队驻扎在镇(街),真正走进社区,关注社区的人和事。因为社区报要报道的新闻,并不是坐在办公室能凭空想象出来的,足不出户根本不可能写出新闻。个月下来发不了几篇稿。

有人觉得,社区新闻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必要报道吗?因为“路边摊很嘈杂”“乱倒垃圾”“老弱妇孺被骗”……天天上演,大家都是“一瞥而过”“视而不见”,因此,这个社区继续存在不和谐。

如果我们将这些平时不起眼的琐事去关注并予以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有益于街坊,有益于社会,社区报也就体现了“小报”的价值,也是我们媒体要起的监督作用。社区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是记者很宝贵的新闻线索:比如哪里的路灯坏了,影响居民出行;居委会组织了妇女健康知识讲座,需要通知大家来听课;又比如社区某位居民有事,需要大家的帮忙;停电了、开学了、放假了、结婚了……《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开辟了《梁心帮办》《城讯通》《微心愿》等实实在在的社区好栏目,报纸刊出后,社会反响好,有的问题及时得到了整改,有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不管好事坏事,街坊把社区记者当朋友,有什么都跟我们说,就像邻里一家亲。相信这也是很多社区记者的坚持所在:辛勤劳作可以收到哪怕是一点点的成效,都会由衷欣慰和骄傲。所以“只要用心,处处是好新闻”。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可以在南海、禅城等地得到政府、街坊、社会广泛认同,成为一份“家门口”的报纸,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原因。

社区报是一份生活“小报”

社区报是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社区报的唯一标志是它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将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报纸定义为小报,美国97%的报纸都是小型报纸。社区报要以“贴近生活,沟通舆情”为宗旨,服务当地百姓。

反观我之前从事的社区报,定位就不清晰。它不像《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一样细分,深入各个镇(街),而是直接把一个有1000多平方公里、250多万人口的南海区定位成一个社区“大报”,范围大,人力少,哪里都是新闻,但记者都来不及去发现线索、搜集资料,无法长期有效地跟各个社区的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发现最后都是别人已经说过的“旧新闻”。而且发行也十分零散,不够集中,因为压根都不知道自己的读者是哪些。

社区报的基础是社区街坊

做得好的社区报,它在当地肯定有个好的主编,懂得用最少的人力去做事:会分配好记者跑不同的线,与政府、单位、居民形成良好关系,构建自己的“市民记者”团队,让大家一起在社区发现和写好新闻,同时也会逐渐带动经营。因为这个社区,大家都认定这份“咱家”的社区报,商家也自然会盯着上面做广告、搞活动。

办好社区报,不能简单把它当作一份纸媒,要利用优势。社区报的基础是自己社区的街坊,经营的话围绕这些人,结合线上线下的策划与推广,采写真实、有价值、贴近生活的内容,做出生动、有感染力的版面,推出老少咸宜、全民参与的社区活动,社区报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当然可能盈利不会非常高,但足够长远。

另外由于社区报是深入各家各户,有的可能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这就非常考验报纸的发行。没人能够看到或者及时看到的社区报,那真会是一份影响力极其有限的“小报”。这里我想除了让发行队伍尽量派送到每家每户的信箱,还要依托一些社区志愿者做定点宣传与派发,也可以在村居的活动中心、银行、超市、商场甚至公交车等人流量多的地方作夹报。

我相信《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做得如此用心,未来的困难定能在我们这帮年轻的团队中一一解决,发展成为更有活力、更具特色、更受欢迎的“街坊社区报”。

(社区报编辑部编辑 王晓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