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于2015年制定了《广西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对整合生态资源推进移民搬迁路径做出了有力的探索。
异地搬迁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异地搬迁扶贫现状

党中央明确提出,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或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实现14个连片特困地区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的搬迁工作,促进脱贫解困[1]。目前贫困人口的搬迁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向县城和中心乡镇搬迁,这些地方有比较成熟的公共服务,便于贫困人口上学、就医、打工等;第二种是搬迁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并盖好保障房,每家保证一人以上通过培训能够就业;第三种是仍然在当地,但搬到离公路或水源近的地方,就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异地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在我国各个省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过重灾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西南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地区,这些地方条件艰苦,资源匮乏,不适宜耕种以及居住,农户搬迁意愿都十分强烈,尤其在政府的政策扶植下,搬迁述求更为明显,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偏远地区农户搬迁意愿最为高涨。这些农户普遍向往更为安定的生活条件,希望有足够的资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能够融入搬迁的新环境,可以获得相关的生活公共服务,并且可以继续耕种或是打工来维持新的生活。

陕西省移民搬迁从2011年初开始启动,以避灾、生态和富裕为主要目标,搬迁工作实施5年多以来,陕南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4151元上升到2015年的7954元,累计脱贫41万人。截至2016年上半年,已经搬迁的群众再未因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遭受损失,生态搬迁减少了人为扰动,人退林进,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刨掉穷根、远离灾害、保护生态的目的。陕西省遵照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四化同步理念,异地搬迁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安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1年至2016年,城镇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搬迁群众户均财产性收入净增8.46万元。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部分地区地理位置闭塞,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搬迁工作形势严峻,属于搬迁扶贫的重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一直面临着移民搬迁的困境,2015年,广西全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标任务为搬迁108319人,其中:扶贫搬迁85590人,生态搬迁22729人;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搬迁94777人,其他地区搬迁13542人。广西于2015年制定了《广西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对整合生态资源推进移民搬迁路径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实施方案重点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石山区、高寒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该方案在安置方式、后期建设内容、补助标准、补助资金筹措方式、配套政策等方面都做出了科学规划,这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移民搬迁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基于对全国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相关研究,发现目前的搬迁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让很多农民群众获得了新的生活,但是同样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本节围绕“搬走谁”“迁去哪”“如何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异地搬迁环节的有关间题

1.搬迁资金支持力度有限,补贴标准不应“一刀切”

异地搬迁资金由搬迁居民自筹以及政府补助相结合,但目前国家搬迁补助资金十分有限,项目资金整合又受限制,群众自筹比例过高。也别是给贫困农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据解到,青海省异地搬迁国家补助标准为户均3万元,笔者算了一笔账,以青海互助县蔡家堡乡大二村为例,购买土地每户支出3.2万元,盖间平房(不包括院墙、地基、大门)需支出约3.5万元,最简单的装修及家具需约3万元,仅这几项就要近10万元,这个费用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已经很吃力,贫困农户承担压力可想而知。

部分贫困地区为了减轻贫困农户的负担,采取了项目整合的方式筹集搬迁资金,将几个补偿款叠加在一起用于搬迁补助,资金额度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叠加项目资金的方法并没有持久,很快就被上级政府喊停。除了项目资金叠加以外,异地搬迁的相关配套工程也有很大的资金压力。根据青海的情况,搬迁配套项目资金的主要筹集难度在于不能与搬迁项目同步,往往是房子盖好了,配套项目滞后了,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不过,据青海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不能同步配套工程,是因为相关部门有担忧:若是配套和搬迁项目一起上报,万一搬迁项目没有批准,配套项目又批了,非但搬迁不能正常进行,在资金的管理上也会出现问题。

青海某贫困村共有五保户15户,这些政策兜底人群大多是老年人,身体也不太好,身边也没有人照料。村委干部在征求了他们意见之后,决定在村内选择一处场地修建安置房,将这些五保户集中安排居住赡养,于是就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了搬迁款,各项政策手续也都符合上级部门的规定,每户可以得到20万元的搬迁资金。每户20万元,盖房装修等后期费用都足够,因此这些五保户对搬迁也十分积极,但是到最后资金落实的时候,上级给每户下拨的资金实际只有6万元,村委会及搬迁户的积极性一下就没有了,因为6万元根本不够盖房,搬迁户还要贴补很多,这些搬迁户根本无力承担,搬迁项目也就这样搁浅了。

目前,我国对扶贫搬迁补贴基本上是一次性返还,对搬迁移民后期的资金需求考虑不全。根据广西都安贫困户反映,县里实施整村搬迁,目的是不用再安排原居住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整合资金投入到新安置点建设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事实证明这是适合县里实际的一个路径。但是对于老弱病残群体,即使政府有补助,他们也没有能力搬出来,因此补助标准不应“一刀切”,要考虑特殊群体。比如,澄江镇弄勒屯共有7户,其中一户是一位75岁的老奶奶带着14岁的孤孙,家庭赤贫,按照2014年每人1.2万元的补助标准,她家仍没有能力搬出来,最后是全屯的村民出钱、出工、出力帮她建好了新房,因此,在扶贫搬迁中应进一步考虑对贫困户后期的资金帮扶问题。

2.公共配套服务跟不上,新移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短缺,安置点只能建成最基本的电、水、路等基础设施,而卫生室、文化室及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不能满足搬迁群众的生活所需。新搬迁的村落往往都是从前居住人员较少的地区,道路、水电、上学、就医等相关基础设施都不太完善,亟须进一步加紧建设。许多新村落缺水少电,离学校、医院等都较远,上学、就医等都不太便利。部分搬迁农户都搬到了距离原居住地较远的地方,搬迁后的农户在社会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严重缺失,土地调整变更、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都需要立即解决。加之生活环境的改变让部分农户一时还不能较好的适应新生活,种种原因造成了公共管理上的混乱,这就进一步影响了相关配套公共服务的跟进[2]。移民安置点的征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报批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高达每亩22万元左右。这些费用都需要地方配套,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来说是巨大负担。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在目前补助的基础上,考虑给予安置点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项目资金,确保移民安置点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善。

3.搬迁后就业较为困难,搬迁农户职业能力有待加强

搬迁以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生活与发展,快速让搬迁农户生产生活走上正轨却困难重重。目前异地搬迁都是选择就近的地区进行,但是也有不少情况需要搬迁到较远的地区,可能新搬迁的地方距离农户原来的村落会有10千米甚至更远的路程。那么,从前从事耕种的农户如果还要继续种植,每天就需要往返很长一段距离,长期如此十分不便,对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扰。青海互助县蔡家堡乡关家山村,全村有2000多亩地,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种植业。现在新村距离农田最远的有七八千米,而大二村新址距离本村农田则更远,有15千米,来回一趟需要不少时间。但是就目前的政策要求,搬迁农户来到新地区只能为其提供新的生活住所,从前的耕地如果要继续耕种就需要和新地区的土地进行置换。但是搬迁农户往往是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迁往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就是说要拿环境较差的土地置换环境较好的土地,这是很难达成的。因此,搬迁农户要想继续从事种植活动,还面临着耕地的问题。

部分地区异地搬迁的农户,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较大的难度。许多山区农户之所以要搬迁,主要是因为原居住地的基础条件不能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搬迁到新的地区可以得到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农户在搬迁以后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是搬迁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也是检验“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普遍较为恶劣,不适宜进行规模种养,因此农户的搬迁主要是去往县域内的乡镇,而贫困地区的乡镇又较为缺乏产业支撑,需要大规模劳力的行业有限,这就造成了搬迁农户就业上的难题。

据调查,异地搬迁后的农民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一是打工,包括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工厂打工,成为产业工人;二是自己创业成为老板,农民根据自己的特长主要从事餐饮、超市、运输、电子商务等行业;三是务农,还有小部分农户在经营原有的少量土地;四是部分妇女、老人在社区从事来料加工[1]。在湖北省西北部的贫困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气候,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山区乡镇根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企业,搬迁农户较难获得就业机会。再加上农户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要想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地方就业,企业又不愿意接受,这就造成了供需失衡。根据江苏徐州某镇的调查,该镇过去是钢铁冶炼重镇,但是随着近年来钢铁产能过剩,钢铁工厂纷纷倒闭,该镇几乎已经没有规模型产业,这就导致该镇移民安置点农户无工可打,只有少数几个农户在工厂当门卫。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搬迁后的农民没有能达到充分就业,或者说就业状况不太理想,类似情况在各个省份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对搬迁农户的就业情况也只能尽量保证。

4.搬迁农户不易融入新生活,与本地居民存在隔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生活习惯多种多样,不论何种原因形成的居民迁移,迁移的距离近或是远,都会造成一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异地搬迁的农户较难适应新村落的生活,特别是搬迁较远的农户,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生活方式的适应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衣、食、住、行等作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少数民族搬迁,还涉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云南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在少数民族异地搬迁中暴露了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云南永仁县在扶贫搬迁彝族移民时,彝族农户在生产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迁居坝区的彝族移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地方,大家有了更多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茶余饭后串门聊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邻里之间的来往、亲戚之间的走动,搬迁后认识的新朋友等。他们在一起聊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聊对迁出地的想念,聊对未来的打算,增进了彼此的关系和了解。相反,彝族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来往则相对较少,大多限于“打个照面”,而当“有事请帮忙”的时候,移民通常会找同乡、亲戚和移民朋友,找当地居民帮忙解决问题的很少,这样就不太利于彝族群众与汉族群众的相互融合。

5.部分搬迁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沟通交流有待加强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创新型扶贫开发模式,在政策的实施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易地扶贫要想顺利实施少不了实实在在的基层考察,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但是在目前的搬迁政策执行中,确实存在诸如“扶富不扶贫”等不合理现象。部分条件较好的群众也沾了搬迁政策的光,采取了一些走后门的办法,也获得了和贫困户一样的搬迁帮扶政策,既获得了资金补贴,也享受了一些政策优惠。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但与精准扶贫的精神不符,也是对贫困群众的不公平,同时也稀释了扶贫政策,降低了扶贫实效。要解决好扶贫搬迁中“搬走谁”“迁去哪”“如何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与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不能像部分地方政府大笔一挥,完全主导了搬迁政策的走向,这样是不合理的。要将扶贫搬迁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体现在困难的群众身上,宜迁则迁,确保真正困难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帮助真正的贫困群众改善生存条件,重建美好家园,树立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坚定信念。

6.相较其他扶贫项目,扶贫搬迁社会参与明显不足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力量已经广泛参与到了各个扶贫项目中来,但是相较于“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社会各界对扶贫搬迁的参与力度相对较低。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要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扶贫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中来,但是扶贫搬迁作为我国政府重点财政投入的扶贫项目,并没有与社会组织进行足够的对接,导致很多爱心人士在异地搬迁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帮扶。各地政府在扶贫搬迁的政策实施中主导作用较强,无形之中与部分社会组织产生了一些距离,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参与。但是这并不代表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就不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助,恰好相反,由于扶贫搬迁项目对贫困群众的生活影响巨大,有些时候政府不能完全顾及他们身理及心理上的许多变化,这就需要社会爱心人士的介入,弥补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一些不足。

三、异地搬迁环节的相关对策建议

1.提高政府补助水平,加大搬迁资金整合力度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移民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资金整合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保证。为此,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国家其他专项资金整合到项目区,增加投资额度,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云南沪西县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动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设。沪西县规划215亩扶贫安置点,总投入4990万元,规划建设住宅231户,总建筑面积42371.41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新村活动中心、社区中心、175户住宅、农贸市场及四周商住房56户,设置停车位70个,同时配套通街大道、公厕、垃圾房、给排水和水体景观工程。截至2016年5月,已全面完成安置点设计、规划、征地工作并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00余万元,整个工程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将解决全县移民搬迁农户的安置问题[8]

加大搬迁资金整合力度,拓宽搬迁资金来源。目前大部分地区扶贫搬迁补偿款标准是每人6万元,这个数额还不足以致富异地搬迁的人均开销,因此,自力更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十分重要。在保持管理渠道不变、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整村推进、退耕还林、人畜饮水、乡村公路、社会事业、基层政权建设及其他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加强金融惠农支持力度,鼓励村镇银行发展、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用贷款,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对异地搬迁扶贫事业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将社会资本引入到异地搬迁扶贫开发中来,加大招商引资,激活新农村的经济。

四川苍溪县采用“债贷结合+拼盘整合”的方式,高效率的整体推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该县主要做法如下:债贷结合多渠引水,创新债、贷、投多轮驱动,以金融信贷、项目收益债券、基金和PPP四类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截至2016年5月,完成易地扶贫贷款5.1亿元,发行债券10亿元,县政府与广元贵商村镇银行按1∶9比例共同出资建立总规模10亿元的政府债务平滑基金,移民安置区主干道等3个项目总投资6.244亿元的PPP项目已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拼盘整合做大蛋糕。

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组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整合项目资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信贷融资资金、国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和涉农项目资金,做大易地搬迁项目资金盘子,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目前该县已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计资金50亿元左右;务实推动精准滴灌。按照“政府融资打基础,农户补助建住房,涉农项目搞配套”思路,实行“统一全域规划、债贷分线运作、全程实施管理、整体连片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方制定案、项目实施坚持群众全程讨论参与,主动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把任务分解到相关乡镇和县级部门,建立工作责任清单,限时倒逼推进[9]

2.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移民生活质量

重点解决好搬迁过程中贫困群众土地调整变更、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移民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加大新村落的教育医疗投资,保障移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按照生产生活方便、庭院布局合理美观的要求,实施“六改五通四建工程”,满足搬迁地区饮水安全和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保障生活生产的有序进行,提供农村公路应备条件和道路服务,方便出行,保证迁入区的农民在就医方面方便快捷。

安徽省岳西县通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把搬迁地点选在了交通便利、人口较为集中的村部后面,搬迁安置点按照标准化建设,通有线电视、宽带等,配套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小学等,群众可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服务[6]。采取各种新方式新方法,不断加强移民搬迁的配套服务。广西都安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托农民进城创业园、工业园区项目,探索以移民生活来源靠二、三产业为主的“无土安置”模式,既实现了移民的稳定就业,又让他们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云南南华县致力于搬迁工作“解民困”,该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发挥水利、农林、民政等行业部门优势,制定了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扶贫倾斜支持政策,有效推进了该县易地扶贫安置项目,确保贫困群众居住安全、饮水卫生[7]

3.加强产业支撑,促进就业保障脱贫

引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形成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以农业为主,其他相关服务业为辅的农村服务业,发展经济是搬迁移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要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逐渐返回新搬迁的村落,让他们可以在家门的就可以打工挣钱。积极培育和开发各项农业相关产业,加强改善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培育主导产业,积极落实保障措施,引导群众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努力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一方面,通过科学谋划培育产业,积极引入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做到产业培育与搬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另一方面,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作为劳动力培训重点,分批分次开展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鼓励开展自主创业,并通过政府组织输转和帮助实现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对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外出就业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湖北省红安县组织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搬迁户青年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使搬迁户培训率达90%以上,外出务工后年人均纯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万人,截至2016年5月,搬迁户、搬迁人口和搬迁安置所需资金已经明确,各地正在抓紧落实工作部署。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强调搬迁工作一定要有产业作为后续支撑,要统筹谋划好搬迁选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地要以启动仪式为标志,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应工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响亮打响,努力让这项民生工程早日惠及广大贫困群众[4]

只有保障移民搬迁农户的就业,让他们在新的地方有工可打,有钱可赚,才能让这些移民真正脱贫。贵州山区贫困户较多,扶贫搬迁压力较大,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贵州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谋就业保脱贫”的工作思路,提倡采取“企业安排一批、产业扶持一批、自主创业一批、零星就业一批”措施。贵州福泉陆坪有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两个(陆坪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园区、本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州级龙头企业3家(松江农特、京鸣牧业、本然农业),其他企业20余家,现有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同时在安置点附近建农贸市场一个,精准扶贫户每户优先优惠享受市场滩位一个。

结合小城镇建设,各项目工地可安排一批就业;在产业扶持方面,陆坪镇鼓励搬迁户重点发展茶、梨和黑猪养殖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补助。施行就业责任包保。按照“一户一人就业”目标,强化措施,分解责任,对175户805人进行了责任包保,实行“一村一包保领导、一组(自然寨)一包保片区干部、一户一包保一般干部、全程包保到底”的责任制度。并对每户的劳动力、产业发展需求、经商意向等进行详细调查登记,进一步把准每户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分类实施。通过“推保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确保了移民搬迁农户搬得出、迁得动、留得住、过得好[5]

4.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少数民族的异地搬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在尊重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强化他们的适应能力,让少数民族同胞可以尽快融入新环境中来。在少数民族移民当中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宣传员”“翻译员”“调解员”,在人民群众特别是本民族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一言一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选好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带动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发展这条生命线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关注少数民族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们接受良好的现代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让新一代少数民族同胞可以拥有充足的知识,继续我国民族多元一体的繁荣景象。

甘肃省为保护少数民族移民的原生态文化,甘肃省民宗委按照《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和《甘肃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拨付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甘肃省下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异地搬较多的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包括少数民族散杂居的乡村、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站、室)等民族文化场所的建设和文化类设施补助以及各类文化场所的图书和设备更新,校园民族文化建设,重大文化活动经费补助,全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项目和重要文化艺术活动补助,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经费补助等。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保护,挖掘抢救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丰富和活跃了少数民族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和认同,受到项目受益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10]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弥补政府在安置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些社会组织具备很多优势,可以解决政府在组织移民搬迁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搬迁中来,可以有效提高扶贫搬迁的实效[11]。非政府组织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深入基层,直接接触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人群,并且相比政府官员更易被群众所接受。异地搬迁地区政府在主导扶贫政策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加强与民间爱心人士的对接,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搬迁政策的实施,适当听取社会组织的意见。组建社会志愿者小组,让社会组织参与到对搬迁农户的安抚、慰问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让移民群众收获新房新屋,更让他们感受到心灵上的关怀,慰藉他们离乡背井的心情,这种精神上的帮扶相较于物质上的安抚同样不容忽视。印度在野生动物保护区移民安置项目中,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到移民动员中来,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迅速与当地农户在迁移问题上达成共识,社会组织耐心的开导要移民的农户,帮他们消除心中的种种忧虑,为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移民工作做好了铺垫。

6.加强沟通交流,主动征求搬迁群众真实意愿

要想提高扶贫搬迁的效率,必须获得移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因此,政府要加强与移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了解搬迁户的真实述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搬迁工作中来。各地政府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公示力度,让贫困户对搬迁政策有更多的认识,消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搬迁工作一定要建立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文中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各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积极稳妥组织实施。

云南陇川在执行异地搬迁项目时,指挥干部积极入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和群众面对面的征求移民搬迁点房屋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意见。扶贫搬迁工作组共深入到王子树乡曼亚河、托盘山两个村委会和护国乡杉木笼、李家寨、挖断龙、野油坝等5个村民小组,主要通过集中征求和分散征求的方式对几个移民安置点统一规划的房屋样式、外观设计、围栏规划等方面进行意见征求,每到一处,参会群众踊跃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充分表现出了搬迁群众对统一规划设计的认同感和对房屋实用、美观的关注度。同时指挥部人员对集中安置点的规划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内部设计情况分别做作了详细讲解,认真宣传了异地搬迁户能享受的相关政策,耐心、负责的一一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问。通过与搬迁群众的细致交流,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通过实事求是的宣传、交流,解答了搬迁群众对房屋规划设计方面的疑问,为下一步搬迁下坝提供了稳定的思想保障[12]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gongyi/2016—05/11/c_128975469.htm.

[1][2] 朱显岳.相对贫困农户异地搬迁扶贫研究—以浙江丽水市异地搬迁扶贫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5(7):78-82.

[4] 李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面启动[N].内蒙古日报,2016—05—08.

[5] 马强,王佳翠.福泉陆坪:“一推二保”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DB/OL],[2016—5—11]http://www.gz.xinhuanet.com/2016—05/11/c_ 1118844895.htm.

[6] 马强.易地扶贫搬迁为贫困户点亮未来[DB/OL],[2016—05—11]http://www.yuexi.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 show&catid=2737&id=1191.

[7] 叶学兰.南华县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5个搬迁1823户[DB/OL],[2016—5—11]http://www.yn.xinhuanet.com/2016chuxiong/20160511/ 3128170_c.html.

[8] 木胜玉,杨良旺.泸西三塘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投资500余万元[DB/OL],[2016—5—11]http://www.yn.xinhuanet.com/ 2016chuxiong/20160511/3128170_c.html.

[9] 毛青青.苍溪县“债货结合+拼盘整合”整体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DB/OL],[2016—5—11]http://www.guangyuanol.cn/news/guangyuan/2016/0509/572386.html.

[10] 甘肃省民宗委.甘肃下达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DB/OL],[2016—5—11]http://www.tibet.cn/news/china/ 1462535922319.shtml.

[11] 王红彦,等.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08):15-21.

[12] 谭国才.陇川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进村入户认真征求群众意见[DB/ OL],[2016—1—17].http://www.zhglc.com/content/news/lc/2016/ 01/20160127—16419.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