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下马关古城

下马关古城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马关古城,汉属北地郡,隋、唐为灵武郡,宋、西夏时为韦州,属“左厢”,称静塞军,西夏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为韦州。下马关,最初叫长城关。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下马关古城扼守南北交通的要道,实为古代边防重镇。1985年10月16日,同心县人民政府将下马关古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在古城东门口树立了水泥制作的保护标志,2012年5月21日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马关古城_古韵同心:同心县人文景观荟萃

下马关古城位于同心县东北90千米的下马关镇西南端,东与明代长城联结直到老爷山,北去20千米为韦州镇,银平公路从北向南穿镇而过。

下马关古城,汉属北地郡,隋、唐为灵武郡,宋、西夏时为韦州,属“左厢”,称静塞军,西夏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为韦州。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党项、蒙古和回回民族的牧地。从北朝开始,番胡使节、商贾驮队川流不息。唐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李治置安乐州,为接纳受吐蕃攻击而从青海迁徙而来的吐谷浑诺曷钵部,并以诺曷钵为刺史。其后又在长乐川置长乐州(即今下马关),为逐渐增多的吐谷浑部众居住。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后,此地没于吐蕃,唐懿宗大中三年(861年)得以收复,更名“韦州”。宋代党项贵族创建西夏政权时,曾在此地筑城、藏兵、建据点,作为与北宋长期抗衡的军事要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控制蒙古族南侵在今下马关筑长城关。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多数墙体包砖已被拆毁。城墙南北长570米,东西宽460米,高10米。基宽10.7米,顶宽5~7.45米,为黄土夯筑。古城辟南、北二门,南门瓮城尚存,呈方形,边长43.5米,包砖砌法为丁字形;南瓮城的北门洞上方刻有“重门御暴”4字,落款为“万历十年二月三日”;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的砖墙内嵌有长方形石板,上面刻有“橐钥全秦”4字,右下方落款为“万历九年二月三日”。北门的瓮城因水患而毁,致使清代平远县城的西北角突出。城门利用明代瓮城的门洞,面向西开,今已塌毁为8米宽的一个大缺口,城墙顶两侧还修葺女儿墙

下马关,最初叫长城关。《平远县志·形胜》记载:下马关“峰峦环拱,沟涧萦旋,形壮边垂,势冯险阻,黄河回绕其北,萧关雄镇其南,东北扼庆(阳)宁(夏)咽喉,西南连巩(昌)固(原)肘腋,控制羌胡之地,屏藩沙漠之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下马关古城扼守南北交通的要道,实为古代边防重镇。古城在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修筑,到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并甃以砖”。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因水患,提督吴禧得将西墙东移,重新修筑,从而使古城面积缩小为“周四里五分,立炮台八座,雉堞七百有二,南北橹楼”。

1936年6月红军西征,攻克下马关,徐海东将十五军团指挥部设在下马关南门的箭楼上。8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西征前线,在下马关完成了世界名著《西征漫记》中“红色陶工徐海东”等重要章节。1949年,解放宁夏,独立一师、二师从陕西榆林、三边直取下马关,马鸿逵在垂危之中,妄图夺回下马关,曾调用2个骑兵团、4个步兵团,偷袭下马关,但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银川……

1985年10月16日,同心县人民政府将下马关古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在古城东门口树立了水泥制作的保护标志,2012年5月21日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