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影响中国期刊出版业的重要事件

年影响中国期刊出版业的重要事件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示过后,最终稿件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定稿出刊。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早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就将建立“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作为新闻出版精品工程之一。2014年至今,曾有多家媒体对今日头条的侵权行为进行抗议,并引起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能够建立起新型版权利益分配与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媒介融合的实质性进展,并实现双赢。
年影响中国期刊出版业的重要事件_2016~2016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一)“壹学者”:开启纸网互动的小同行评议模式[5]

“壹学者”平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探索而打造的我国首个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自2014年11月上线至今,已拥有55万注册用户,走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刊网融合的前列。

2015年,“壹学者”刊网融合的实践,突出体现在开启了纸网互动的小同行评议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从“以刊论文”向“以文论文”评价机制的转变。“壹学者”以“荐稿”的方式、“宽进严出”的审稿流程和“小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不仅扩大了稿源、团结了业内专家,也保证了学术公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术评议结果与利益分配的过度关联。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为例,通过“荐稿”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研究方面吸引了1万多人投稿,其中包括顶级专家137人;经过“壹学者”平台的小同行评议后,筛选出了600多篇文章;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小同行评议环节中采取了二级评审制度,即小同行评议选出的候选文章,要再送交专家评议组进行评审打分,然后确定拟用稿;拟用稿件由专家评议组确定后,还会在“壹学者”平台上公示。公示过后,最终稿件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定稿出刊。

多年来,以文献计量学三大经典理论“文献聚散定律”“引文集中定律”和“文献老化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共同构成理论基础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期刊界和学术界影响深远,但这种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反映的实质是刊物的影响力,不能与刊物的质量划等号,更不能完全反映单篇论文的学术水准。不少学者看到了问题,却一直难以找到破局之法,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议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不能以各类学术排名代替学术评议,避免学术评议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壹学者”所开启的纸网互动小同行评议模式,不仅为刊网融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探索模式,也顺应了从“以刊论文”向“以文论文”转变的发展趋势,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打破我国学术评价困局的破冰之举。但目前发展也遇到一些困境,当前“壹学者”的经营基本处于收支平衡状态,其发展模式是先聚集学者,然后在“人”的基础上迭加系列应用,无论是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产品迭代,还是市场运营及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虽有不少投资机构看重“壹学者”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向“壹学者”伸出橄榄枝,但受限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行相关规定,融资仍受到一些约束和限制,这成为“壹学者”未来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域出版”平台:再造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模式

一直以来,以知网、万方、维普等为代表的商业化期刊数据库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的主要模式,并且几近处于垄断地位。不可否认,这些商业期刊数据库在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传播模式在对期刊内容进行数据转换的同时也拆解了期刊,使刊物的整体风格和选题策划难以呈现,数据库对内容生产者的回报也是微乎其微。最致命的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对传播渠道的掌控和垄断使得传统期刊难以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早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就将建立“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作为新闻出版精品工程之一。笔者也曾经对此平台的构建提出了设想[6]:以编辑部为单位的淘宝式服务平台或成为平台建设的一个方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该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保障稿源和稿件质量的同时也节约了纸张,二是解决了平台上多学科内容把关的问题,三是有助于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四是有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五是有利于与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平衡。

超星“域出版”平台的构建,与笔者当年的构想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笔者的设想没有清晰地提出“域”的概念,但以编辑部为单位的平台化传播理念却是与“域出版”平台不谋而合的。“域出版”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汇集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打造包括专栏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在内的学术交流移动互动平台,该平台使得编辑与专家可以完美结合,编辑可以以经纪人、社会活动家、编剧等角色,组织专家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因此,“域出版”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编辑理念和编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术期刊编辑价值的集中体现。

毫无疑问,超星集团的“域出版”为我们勾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实现逆袭和反超的新机会,即通过平台化传播重构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但这幅美好的蓝图能否实现,还需要战术层面的具体运营和实施,如果没有可持续的赢利模式做支撑,那么,“域出版”也终将是空中楼阁。

(三)“知音头条APP”:主打知音传媒的独家优质内容,凸显版权价值

2015年9月,知音传媒集团和今日头条所属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知音头条APP”(即今日头条知音版)正式上线。有媒体报道称,这是今日头条和国内媒体联合打造的首家移动互联网新产品,主打《知音》的独家优质内容,同时融入今日头条的精粹资讯,还能根据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读者量身推荐最合适的阅读内容。据今日头条负责人介绍,数据分析显示,知音头条号是最受湖北用户欢迎的杂志头条号。[7]

笔者认为,且不论这一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实际效果,此次合作体现了传统媒体维权意识的增强,也体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价值的认可和尊重。版权问题一直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主要通过“搜索链接”的方式进行侵权,即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归类、排行和大数据算法之后,对新闻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这种方式被冠以“新闻搬运工”的称号,虽然侵权方式更加隐蔽,但也难掩其侵权的事实。2014年至今,曾有多家媒体对今日头条的侵权行为进行抗议,并引起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能够建立起新型版权利益分配与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媒介融合的实质性进展,并实现双赢。这方面可以借鉴腾讯与《新京报》的合作。

(四)《读者》发布双屏智能手机:跨界经营不被看好[8]

2015年11月,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读者》杂志发布了“读者阅尚DZS2”双屏智能手机。据了解,这款手机内置读者数码自主研发的“读者云图书馆”,整合出版资源,内容丰富,这也是其与其他手机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有媒体报道称,这已经是《读者》发布的第二款手机产品了,不过从消费者反馈来看,大家似乎对《读者》的跨界手机市场并不怎么看好。手机行业业内人士也表示,数字阅读的确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方向,《读者》借内容推硬件也确实是一种思路,但是手机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竞争极为惨烈的市场,单一以内容资源为卖点,对手机的销售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读者》自身没有硬件研发能力,只靠和代工商及方案设计公司合作推出的产品,很难真正成为受市场欢迎的爆款。

(杨春兰 传媒杂志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