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娃上啥学都成才,咱满意吗

娃上啥学都成才,咱满意吗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9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这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党和政府为每一个普通民众谋求的最大福祉。这才是科教兴国的“领航仪”,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大课题。有着责任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步伐,总结凝练出了具有民族进步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家国情怀的燕赵儿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
娃上啥学都成才,咱满意吗_好日子 新期待:惠民好声音


2013年9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

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视频讲话: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这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党和政府为每一个普通民众谋求的最大福祉。

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这个让老百姓爱恨交加,也是最纠结的问题,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成才先成人,树人先树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全民素质提高的“中国好故事”

一说到道德问题,咱们往往会有一些抱怨:道德滑坡理想缺失、人情冷漠……一系列指责张口就来,并习惯将这些问题归罪于教育;一说到教育问题,咱们又往往会有一些指责:择校收费、大学太滥、读书无用……一系列抱怨随口而出,成为百姓心中难言的痛。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行为时有表现,个别人诚信缺失,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讲,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从身边或网络上都能找到这样的负面内容。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难道我们的思想道德就一定要滑坡吗?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大幅攀升,难道我们的人间大爱就一定要缺失吗?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4年2月17日,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语中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明确指出了提升民族素质,开展全民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这才是科教兴国的“领航仪”,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大课题。

这才是一切教育的“总开关”,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如何用崇德向善勒住功利主义这匹野马?如何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让它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怎样才能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作善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缤纷的色彩,又有暖人的温度?

时代在召唤,人们在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呼唤核心价值观立魂立神。市场经济在给咱老百姓带来多姿多彩生活选择的同时,也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开始在部分领域盛行,个别地方在搞活经济的旗号下,“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等,价值取向可以多元,但指导思想容不得丝毫动摇。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什么是中国人在搏击市场风浪中的精气神?如何铸就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让市场经济下的荣辱评判有了标准,道德规范有了内容,社会风尚有了“航标”。

——民族复兴进程中,面对激烈的发展竞争,人民呼唤核心价值观立德立心。一个民族有了志气,一支队伍有了士气,一个人有了骨气,才能在迎接未来挑战中赢得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支撑,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辉煌的“基因”密码”;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离不开以大公无私为核心的奉献精神和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拼搏精神为源泉,它是中国人民奋斗不止,梦想成真的价值土壤。要在民族之林中傲立群雄,咱们的“基因密码”就不能断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必须发扬光大。

在发展竞争中展示什么样的精神风尚?什么又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最本质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让我们民族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民族复兴的伟业更加自信。

——改革开放大潮里,面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时代需要核心价值观立根立本。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我们在走向世界赢得发展的同时,一些打着所谓“普世价值”旗号的敌对势力开始了“抹黑”中国:从美国中情局企图颠覆中国的“十条戒令”,到受西方操控的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活动;从历史虚无主义诋毁我们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成就,到国内的某些“公知”传播谣言制造混乱……这些试图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倒车,甚至想把我们引上邪路的思想和问题如果不清除,就会让我们的发展“变了味”,民族复兴目标落了空。

怎样在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如何防范未来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的风险?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立根立本,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够真正做得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民族的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为我们的复兴伟业奠定了根基,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划定了评判标准,也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出彩人生”指明了航向。

国家发展的目标追求,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老百姓过日子的理念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这样以三个层面的密切融合,走进了咱老百姓的生活。

坚持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道德情操。

崇德向善,这是咱普通百姓的心灵“罗盘”;情暖人间,这是咱百姓无限向往的生活状态。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有着责任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步伐,总结凝练出了具有民族进步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着家国情怀的燕赵儿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激昂地唱响了“中国好声音”,自信地讲起了“中国好故事”。

这是一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大提升的战略性教育,是一个民族走向强盛的根本性要求。

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以正气歌聚集正能量。

河北大地春潮涌动,燕赵故土情暖人间。

——“中国梦•赶考行”,汇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考量着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发展的政治智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理念,坚定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河北的“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了最切合的载体。它让这24个字在河北的大地上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梦在心中•路在脚下”的主题活动,让“梦成于道”、“梦成于能”、“梦成于干”、“梦成于德”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根来;百姓故事汇、典型报告会、形势政策报告会、公益广告展播、主题文艺创作等活动,用咱老百姓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回答了坚定方向、赢得民心、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的永恒课题,也把河北人民的报国为民、实干奉献、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新时期河北创新推动、绿色崛起的“赶考之路”走得更加富有自信。

——“善行河北”,讲述着一个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故事”。“知为先、行为重、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需要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心、点滴善行共同汇聚成为社会的大爱,熔铸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符号。“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用老百姓身边的凡人小事,擦亮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花,“河北好故事”引领燕赵风尚。

“善行河北”娓娓道来,它以理论析“善行”之理,以新闻说“善行”之事,以文艺演“善行”之情,以社会宣传强“善行”之势。它让河北大地回荡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油条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爱心代理妈妈”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孝亲少年”得到了社会的褒奖……一个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故事”,给了河北人一次次心灵和道德上的升华;众多热在基层的“道德明星”、热在群众的“时代楷模”、热在百姓的“善行先锋”,展示了河北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昂扬精神风貌,它让文明之风浩浩荡荡,让爱的温度持续高涨,让道德的天空清新灿烂。

——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河北科学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河北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成为人民的共识,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河北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全国人大、商务部有关专家登台的高层论坛,让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竞争直接碰撞,启迪了河北人改革开放的智慧;“我为河北科学发展献良策”的40多天里,200多万普通百姓就向省里的决策者提出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建议意见120多万条,最终汇聚成了“四大攻坚战”的河北行动。

解放思想大讨论,让24字的核心价值观实化为全省人民创新驱动的精神支柱,激发起河北人民科学发展的澎湃热情。

河北,正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担当,破解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难题;河北,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心,化解着产能过剩的矛盾;河北,正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实践着24字带给人们的希望。

拓宽成才道,架设“立交桥”,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传递出教育惠民的“中国好声音”

宏观的全民思想道德教育,让咱老百姓有了精气神。但现实中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依然让咱老百姓揪心。对当下的教育现状应该怎么看?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办?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和政府从来都不回避这些问题,从来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体制改革,让教改的目标迎着咱老百姓的方向走。

“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打动人的一部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

渴望满意的教育,渴望真诚的生活,这是咱百姓最朴实的人生追求。那么如何看待当前教育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留下真情回顾新中国60多年的教育之路,共同斟酌教改方向。

——教育难,难就难在咱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全国将近2.4亿的在校大中小学生总量,如果用国家总人口来对比:接近于一个美国,相当于两倍的日本、四倍的英国、十倍的澳大利亚、二十倍的新加坡。在这样庞大基数上艰难起步,建成基本惠及全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一路走来何等艰辛。

——教育弱,弱就弱在咱们的教育起点低,基础差。新中国成立之初,咱们国家的文盲率达80%以上,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从那时起,共产党人带领一群刚刚直起腰板不再讨饭的“睁眼瞎”,开始了扫除文盲的战役。岁月沧桑,60多年下来,咱们国家的文盲率下降到如今的不到4%,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基本得到普及。这样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对教育的期望也水涨船高,不仅仅满足能认字、会书写,还要求成长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出发,一路走来,咱们的教育基础还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教育苦,苦就苦在“老少边穷”地区。那里的娃们现在上学还没有校车,天天都要跋涉在求学的道路上;寄宿制孩子们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吞咽着缺乏营养的馒头咸菜,生活的贫困考量着我们的教育发展。让普惠教育的阳光均匀地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向百姓做出的庄严承诺。

——教育穷,穷就穷在过去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教育的巨大需求。长期以来,面对庞大的教育需求群体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期盼,我们国家教育的投入才刚刚达到GDP总量的4%,“撒芝麻盐”式的低起点“普九”,尽管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不再成问题,但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热爱生活的人民,“盼望有更好的教育”,如何用政府的财力投入杠杆,来撬动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方向。

一边是庞大的教育需求群体,一边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发展起来至今仍未完善的基础设施;一边是时代竞争激发起的普通百姓对教育的新期待,一边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引发的新矛盾。

教育,这个关系每一个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了中国这个经济巨人生长中的“阵痛”、发展中的“烦恼”。

来,听一听咱老百姓对教育的抱怨:

——学前教育:娃儿上个幼儿园,有进不去的,有进不起的,难!

——小学教育:村里的学校没了,中心小学路远,接送娃儿上学,还难!

——中学教育:乡村的要进城,县城的要进市区,市区的要选重点,盼望娃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更难!

——应试教育:脊背弯了,镜片厚了,话语少了,娃儿都快成了考试机器,不难也难!

——高校教育:大学越办越多,阶梯越拉越大,费用越来越高,就业越来越难,“毕业即失业”的拦路虎,让上大学的选择实在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在人民的期盼中迎来新的里程碑。

——方向正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从教育的“产业化”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体制改革迎着老百姓期盼的方向走,教育的本原重又回归到公益性、普惠性的正确轨道上来。

反思过去群众对教育的抱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产业化”的漂亮口号下,教育成了赚钱的机器,老百姓的口袋成了学校的“钱袋”。你想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吗?学校有“校中校”,还有“贵族班”,掏钱就能进;你想上名牌大学吗?大学的招办主任就能给你办,只要你有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且还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教育制度的规则公平,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目标定了!

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以“管办评分离”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先决条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三个面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让公益性普惠性的教育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必须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构建新型的教育主体关系。

——我们的教育必将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陷入“自毁阵地、自乱阵脚”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的人民才不会被某些“公知”所蛊惑,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才能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心中深深扎下根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能不断得到提升,我们的全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我们的教育必将是促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了这种教育,社会正气才能弘扬,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才能凝聚,民族复兴的“正能量”才能得到最大释放。

——我们的教育必将是推进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教育。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模式,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和发挥社会参与作用为重点,构建起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互促互进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了这种教育的“中国好声音”,必将能不断涌现“中国好故事”,也必将能铸造出“中国好形象”!

——措施硬了!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改的方向了。它是一切教改的前提,用它来立魂立神,咱们的教育才能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展示出民族复兴和发展中的精气神;用它来立德立心,咱们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呵护人民的心灵家园;用它来立根立本,咱们的教育才能在实现公益性、普惠性发展中,坚定起人民满意的根,坚持住服务人民的本。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兴国奔走呼号。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将迎来百花争艳的满园春色,必将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教育公平的步伐加快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正在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做起,并延伸到各级各类教育。

素质教育的难题开始化解,娃儿们在素质教育的熏陶中能够成人成心。教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把孩子从“大书包”、“小眼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改的一大方向。用强健的体魄成长人,用丰富的知识培养人,用良好的道德塑造人,用优秀的文化熏陶人,已经在教改中成为让娃儿们成人、成心的重要途径。不是应试教育把孩子整成了考试机器了吗?那好,国家对教育实行综合评价,成绩好不代表学校好,学生的素质好才是学校的“金字招牌”;不是咱最烦“校中校”的补课乱收费吗?那好,谁要再这么干,国家就查处谁。

这是三河市高楼镇第二小学一所普通的幼儿园,在装点得色彩缤纷、充满童趣的教室里,中(2)班的39名小朋友分成3组,围坐在铺着塑胶垫的地上进行“创作”:3名教师指导着他们用就地取材和出的泥巴,凭自己的想象捏“汽车”,充当“车轮”的是饮料瓶盖。园舍栅栏下开出的一片“农田”里,有教师带着小班孩子在种菜……这些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达到了大专学历,而这样的幼儿园,每月只收取90元托儿费。

农村幼儿园与中心小学“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的办学模式。让三河农村幼儿园实现了公办、幼儿教师全部列入事业编制;幼儿园经费主要由财政列支,幼儿收费执行国家最低标准。这也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对于中学教育,三河市教育局的同志们也非常自豪,“我们这儿的农村中心镇初中,办学条件不但不输而且还能赶超市区的学校!”对于,初中城镇化可能引发教育成本高、造成弱势群体就学难的问题,三河市也做了通盘考虑,在全部免除初中生杂费、课本费、住宿费的基础上,对生活相对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贴,保证了农民的孩子人人上得起学。

有了这样的教改,也就给咱百姓顺了气,定了心。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难题开始破解,娃儿们在公平教育的大环境下能成材成事。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正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的建立,让普通百姓再也不为择校难而发愁揪心;困难群体的教育求助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让过去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如今也建起了高标准配置的学校。

不是重点学校、名校拱破头也难进吗?那好,国家在教改中不再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教育的投入公平分配,教育的资源公平配置,匀称的教育发展,让每所学校最终都能够成为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不是过去农村学校、偏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吗?那好,国家在教改中推选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说不定哪天全国名校的校长便会到咱农村学校来支教,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会传递到咱每个娃儿的心里;不是贫困地区待遇差,吸引不来好教师吗?那好,国家在教改中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让好的老师既留人更留心。

邯郸市通过实行建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等模式,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9年,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就在邯郸召开。

“优势校扶持薄弱校、建盟校等,都只是初步的均衡,高水平的均衡应是办学内涵上的均衡。”邯郸市教育局局长杨华云说。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僵局,邯郸市鼓励各学校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行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办“优质+特色”的教育。

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才是教育均衡的真谛所在。目前,邯郸市已建成市级特色学校30余所,县级特色学校100多所,并建成了广泰中学的书香校园、市二十六中的国学特色、市二十九中的音乐特色、邯山区实验小学的科技特色等10余所充满地域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

在推进普惠教育中,2010年国家开始向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惠及1.36亿学生; 2011年秋季开始,国家又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00万学生通过政府补贴,吃上了安全的营养餐。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2013年9月,来自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的王成韬成为清华大学一名新生。偏远闭塞地区的学子进入清华大学的背后,是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王成韬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在教改的助力下,圆了大学梦。这一项项教改措施的推进,给咱带来了一项项的利好消息,也最终会把“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到咱们的心坎上。

有了这样的教改,也就给咱百姓鼓了劲,加了油。

——招生制度改革开始破冰,娃儿们在多元选择的道路上能够成功成业。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这些列入教改的新举措,咱老百姓听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咱就转换成大白话告诉你:

今后娃儿们的高考不再仅仅是“黑色的六月”了,也许一年要有两次、甚至有多次的高考,让“一考定终身”变成了“多考有选择”;职业院校也不再低人一等,它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甚至比普通本科院校还要受社会和家长重视,因为职业院校直接面对的是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它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岗位它就增加什么专业,有些专业本身就吸收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加盟,用就业的“订单”开设高职的专业。以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难就业的“蓝领”,今后职业教育就要培养能就业、好就业的“金领”。如果在高职教育中还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那好,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之间的通道已经被打通,就像存折可以让咱的钱在不同的银行之间自由流动那样,“学分制”在学校普遍建立,只要存够了一定的“学分”,娃儿们从高职院校转向普通高校也能像银行转存一样方便。有了这样的通道,娃儿们成功的机会不就更多了,成业的道路不就更宽了。

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给了娃儿们更多提升素质的选择,架设起了他们成才立业的“立交桥”。每个娃儿都能根据自身的条件,量身选择不同的教育渠道;根据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诉求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样的“订单式”教育和人性化教育,再也不会压抑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娃儿们也不会是千面一律了。让接受了不同类别教育的娃儿,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实现人生价值中出彩,这是教改的根本目的所在。

有了这样的教改,也就给咱百姓提了神、打了气。

这就是教改的惠民好声音,更是教改的惠民好政策,它让公益性、普惠性的教育回归到人民满意的发展轨道。

政府管教育,社会评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展示出科教兴国的“中国好形象”

教育行政体制是政府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管办评分离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学校、社会各归其位、依法尽责,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这种“三角形”的体制才能形成相对独立、彼此尊重的关系,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就是把政府对学校的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性调控管理,依法提供必要的保障,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管理自主权,以调动每一所学校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这样管办分离的体制,让学校统筹全局的谋划多了,被动应付的事务少了;学校得到的指导和服务多了,对学校的指令和干预少了;领导深入基层多了,文山会海少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多了,流于形式的检查评比少了,管办分离的体制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学校获得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依法治校,推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013年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河北省破解了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让独立公办、独立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各类教育竞相迸发活力。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教改政策,也激励和引导着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在中高考成绩、名校入学率成为学校社会声誉决定因素的今天,学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愈来愈大。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传统局面,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

共识的凝聚、制度的建立,使得教改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引领下,咱们的教育正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的教改就为娃儿们量身打造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连串教育阶梯。各地的教改讯息鼓舞人心。目前全国各地都陆续出台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电子学籍系统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开展探索;“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也必将把娃们从“大书包”、“小眼镜”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尽管我们的教育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教改的目标已经明确,教改的步伐已经迈出。

教育,它一头连着民族振兴的大目标,一头连着普通百姓的小日子,就这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成为了咱们百姓最关注的话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尽管教改还有不完善、不尽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配套改革措施需要细化。

也许,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问题仍会让咱百姓有着抱怨,让咱百姓爱恨交加,但教改的大幕已经开启,上演的必将是一幕有教无类、人尽其才的普惠教育剧目,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每个娃都能在这个舞台上让人生出彩。

——这就是教改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一百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深感教育启蒙对民族振兴的重大作用,奋笔写下了《少年中国说》。

一百年后,满怀豪情走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正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激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3亿人民共同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成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里最为华美的乐章。

让教育更加亲民,咱自信吗?

娃上啥学都成才,咱满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