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东郡及其属县

辽东郡及其属县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东郡按《汉志》记载有18县。古今各家均定置于今辽宁省辽阳故城。其主要依据是:两汉东北南部郡县分布及交通略图近年考古发现,在鞍山市南约5公里的原旧堡三队杨柳河北岸,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大型汉代遗址。前、后汉和三国魏时均属辽东郡。所以汉辽东“辽队县”,应地处辽水下游交通要“隧”之地。但上述均缺少明确古迹可寻。这一说因“辽东郡”治的确认,已经为中外学者否认。
辽东郡及其属县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辽东郡按《汉志》记载有18县。

(一)襄平

自燕秦以来素为辽东郡治,两汉皆因之。古今各家均定置于今辽宁省辽阳故城。明《辽东志·古迹》更明确记有“襄平城,辽阳西北隅”。《辽东志》中的“辽阳城”,指明以前的辽、金、元辽阳府治。从文献记载方向和近代考古勘察,古襄平城应在今辽阳旧城区东部。汉末新莽时托古改制,曾一度改辽东“襄平”为“昌平”。故两汉之际,襄平又有昌平之称。20世纪50年代,在辽阳西郊三道壕汉代村落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底部印有“昌平”字款,其与辽阳发现的大量汉墓群一起,进一步确认了今辽阳城乃2000多年前的古“襄平”(昌平)无疑。而“襄平”取名的文化内涵,本身就具有古代襄理、襄助边郡之兴的含义。

辽阳白塔(辽代)

(二)新昌

新昌县故址久湮。据《资治通鉴》记载,晋咸和九年(334),慕容仁自辽东平郭“遣兵袭新昌,督护新兴王寓击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11]。又据《后汉书》,安帝建光元年(121),“夏,(高句丽)复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杀略吏人。(辽东太守)蔡讽等追击于新昌,战殁” [12]

从上两条看,慕容仁从平郭由南而北袭新昌,遂徙新昌县入襄平,新昌应在平郭、襄平之间。又辽东太守蔡讽由辽东郡治出发,由北而南救“辽队”县,战殁于“新昌”,继知新昌又应在襄平与辽队之间。以此析定,汉代新昌县的方位,必在“平郭”“辽队”以北和“襄平”之南。而且就随时可以“徙新昌入襄平”来看,新昌应更近距襄平。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曾亲自调查今鞍山南汉新昌县旧址,在1985年《两汉时期辽宁建置述论》中,已初定汉新昌县在今鞍山市南杨柳河北岸旧堡古城(今属千山区)。其主要依据是:

两汉东北南部郡县分布及交通略图

近年考古发现,在鞍山市南约5公里的原旧堡三队杨柳河北岸,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大型汉代遗址。在此南、北的海城大屯镇和鞍山沙河堡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发现有大量汉墓和遗物。其中在旧堡汉城东西宽约250米、南北长约300米的断崖文化层中,发现有绳纹板瓦、筒瓦、汉“五铢钱”等具有汉城标志的遗物,证明今鞍山市区南北在汉代确为重要的邑镇聚落。再从汉、魏之际辽东交通看,旧堡汉遗址,北距古襄平(今辽阳)仅六七十里,古今为辽南孔道。由此南行可通“安市”“平郭”,西南趋辽水可抵“辽队”。遗址东南的东、西鞍山之间,更为军旅要隘。这些与史籍所载的汉代“新昌”与“襄平”“平郭”“辽队”的相对地望俱勘合,因定鞍山南旧堡之汉代遗址为辽东郡“新昌”县故地。

(三)辽队

又作“辽坠”。前、后汉和三国魏时均属辽东郡。《汉书·地理志》“辽队”条注:“莽曰顺睦。(颜)师古曰,队音遂。”[13]可知“辽队”与“辽遂”,古音同而字通。故《荀子·天论》篇说:“星队(坠)木鸣。”这里“队”通“坠”和“隧”字。所以汉辽东“辽队县”,应地处辽水下游交通要“隧”之地。王莽时改“辽队”为“顺陆”,亦取其便捷之意。汉末司马懿攻辽东公孙氏,从辽西渡“辽泽”进趋“襄平”和“首山”,必先围堑“辽队”,足见辽队县亦应在由辽西取南路逼近襄平郡的交通道上。旧志多据此,定汉辽队县于今海城市西三叉河和牛庄或四方台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重新审定在今海城西北温香镇高坨子。但上述均缺少明确古迹可寻。近年《鞍山市文物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张喜荣先生等曾调查的海城市西南10余公里,在与笔者故乡相邻的海城感王镇上夹河东芦屯西、太子河东北1.5公里的新开河北岸,有一高出地面约1米的汉代大型台地遗址。其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的新开河断崖处,有2米多厚文化层,出土有汉式绳纹板瓦、布纹瓦等,并有红烧土。访查当地老乡,20世纪70年代初,此处地下还出土过青铜短剑,当为“辽泽”以南的重要古城邑区。该遗址由于正处辽河以东交通孔道的“上夹河”所在,正是太子河和新开河汇通的古今“辽隧”和“辽口”重地,应为汉县“辽队”之取名由来。其地在“襄平”西南、“新昌”县之西境。故今海城西上夹河村芦屯古城,可比定为汉代辽东郡辽水下游的“辽队县”故址。

(四)安市

安市县两汉至三国时均属辽东郡。其取名“安市”本身,与“襄平”、“新昌”等文化意韵相通,有“安邦定郡”之意。关于安市故城的地望,古今论著主要有四说:

其一,辽宁省营口汤池堡或英守沟古城说。《辽史·地理志》“东京铁州”条:“铁州,建武军,刺史。本汉安市县。高丽为安市城,……统县一,汤池县。”[14] 20世纪60年代,在汤池堡北英守沟汉城发现后,多以英守沟古城为安市县。拙著亦曾沿袭此旧说。而明《辽东志》和清《盛京通志》等同承《辽史》之说:“安市废县,在盖州城东北七十里,汉置。唐太宗征高丽,攻之不下。薛仁贵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铁州,金改为汤池县。属盖州,元省。”又说:“汤池县,盖州东北七十里。辽置铁州建武军,今为汤池堡。”本条是将汉和高句丽之“安市”均置今营口汤池堡辽之“铁州”。

其二,今海城南英城子。此说主见于《奉天通志》:“近日本岛田好氏踏勘今海城南十五里之营(英)城子,即《辽东志》所载海州南二十里之南古城。《盛京通志》所载海城东南十三里之赢(英)城山,以为即汉、唐之安市。”此说把汉代“安市县”等同于高句丽之山城,时代有误。

其三,汉、唐安市为辽东城(辽阳)说。这一说因“辽东郡”治的确认,已经为中外学者否认。

其四,海城东南析木古城说。

通观古今各说,其地理位置最为适中者,当为作者20世纪80年代调查过的今海城东南20公里之古今要镇析木城。该地为辽金铜州析木县“故城”,海岫公路穿城西而过。城东2.5公里有青铜时代“姑嫂石”,城南有“鸡山”。近年在辽金古城下,又发现有析木村汉代城址。其城夯筑土城,南北约360米,东西320米,城基8米。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其西南角保存尚好,地表4米以下即为汉文化层。曾出土有汉代窖藏中西汉早期“半两”钱2800余枚及陶器建筑遗物等。从历史沿革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勘定的文化堆积看,后来的析木县古城应该建在汉代的辽东郡“安市县”之上。

(五)平郭

平郭县前、后汉均属辽东郡。曹魏时曾封辽东公孙度为“平郭侯”,驻节平郭城,其地为汉魏时辽东南境的重镇。《汉书·地理志》“平郭”条注“有铁官、盐官”[15]。古今据此多推断汉代平郭应在辽东郡南部的今盖州、熊岳一带濒海地。古今这一带素有渔盐之利,而且在今盖州市东北亦有铁冶生产,如辽代“铁州”即建在今盖州市东北35公里汤池堡,其东古代即有铁矿。但古今对汉代平郭的具体方位无确指。史书中最早见著的唐贾耽《道里记》称,自安东都护府“西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平郭县也” [16]。以唐贾耽所示里距,平郭县在安东都护府(即今辽阳)西南150公里,当置于今盖州市一带。而唐代“建安城”,正在今盖州市东北7.5公里青石关高句丽山城。以贾耽所指,汉代“平郭”应在今辽南盖州市寻证,这与《晋书》载记相合:咸康二年(336),前燕慕容皝东征慕容仁,“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凌行海中三百余里,至历林口……军去平郭七里,(仁)候骑乃告,仁狼狈出战,为皝所擒”[17]

当年慕容皝居辽西“昌黎”,即今大凌河下游近海地。故由大凌河口,东行践冰“凌行海中三百余里”,到达“历林口”即今营口“辽口”。再东袭平郭,也大约在今营口东南盖州一带海滨。就此,明清以来学者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平郭城在盖州(今盖县)南。”这一方位得到了当代考古发现的证明。1972年秋冬在盖县南九垅地海滨,发现了数百座汉墓群。笔者1980年赴辽南考古调查,访盖县、熊岳等城。据当地文管所介绍,盖州城下发现有汉代城址和遗物,熊岳河北也有汉遗址。综合考核唐贾耽《道里记》等记录,今盖州的位置适为汉代的“平郭县”。“平郭县”的起名,则重在凸显古盖州一带,素为辽南水陆要冲的平地为城。其南熊岳温泉一带大型汉遗址,或为《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代平郭县之“盐官”驻地。

(六)文县

文县在东汉以后又称“汶县”,从以后汉文县加“水”旁推断,该县当面临一水,县或以水得名。另据前引《三国志·三少帝纪》所载,正始元年,“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 [18]。以此推知,汉辽东汶县与三国魏置北丰应同在辽东半岛近海地,与跨海山东齐郡有海路便通。又《资治通鉴》载,东晋咸和八年(333),慕容皝兄弟争雄辽东,“以高诩为广武将军,将兵五千与庶弟建武将军幼、稚,广威将军军、宁远将军汗,司马辽东佟寿共讨仁。与仁战于汶城北” [19]。《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书,曾据此把“汶城”置于“平郭”以北,今辽宁营口市汤池堡英守沟古城。然如前条“安市”所考,营口市北英守沟古城应为汉辽东郡“铁官”故城。如定汶县在英守沟古城也与汶县和北丰地处辽东半岛南部临海的地理条件相悖。近年崔德文先生等在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南15公里的永安村,调查发现“土城子”汉城,该城一边约200余米,有夯土墙并出土汉式板瓦等。经实地勘查,其城南距离盖州“平郭县”约40公里。城临博洛铺河(汶水),其地应为古“汶水”之北的“汶县”,即后来的“汶城”。

(七)沓县

沓县又称“沓氏”。前、后汉均属辽东郡。沓县的名称与方位,向来说法纷争。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说:“(沓)氏,水也。”同时代的许慎作《说文解字》“沓”字附文云:“辽东有沓县。”应劭与许慎为当代人记当世之地理,当为可信。所以古今认定辽东郡之“沓县”“东沓”“新沓”,均以沓水为名。其县治名称,由朝鲜平壤市古“乐浪郡”遗址出土的“沓丞之印”的封泥来看,应本称“沓县”。古代以水名地,不乏其例。

辽东沓县的地望,旧著多引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景初三年……六月,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以居徙民。”[20]同书《魏武帝纪》“建安十二年”又有辽东沓县、北丰、汶居民渡海奔齐郡的记载。

另据《三国志·虞陆张骆陆吾十一朱传》记载:“瑁上疏谏曰:……今(公孙)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且沓渚去渊,道里尚远。”[21]

由以上诸条分析,汉魏时辽东沓县县境必与汶、北丰等同居辽东濒海之地,有渡海奔齐郡的海道之便。而且以陆瑁所谏“沓渚去渊,道里尚远”来看,沓县不仅为海渚要津,而且距当时雄踞襄平“平州牧”的公孙渊道里尚远。故史书中的“沓津”之地,应为辽东半岛南端的水路要冲之县。《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以是考之,旧说如《大清一统志》定沓氏于今辽阳附近,吕吴调阳又定沓氏在辽东凤城县等,均与史籍中记载的辽东“沓渚”、“沓津”相去甚远。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定沓氏在金州卫(今大连金州)境地望相近。

综考历年考古发现,在今辽东半岛南部的普兰店、金州等今属大连市的滨海之地,发现有明确的汉魏古城址有旅顺牧羊城、金州大岭屯汉城、金州马圈子汉城和普兰店花儿山古城。从建置规模看,前三城均不及普兰店花儿山古城。该城地处今普兰店北花儿山普兰店湾东北张店村,城址保存清楚,历年多出战国至汉魏陶片及建筑饰件。1983年于城内东南出土有汉代“马蹄金”。古城西南临普兰店湾,为渤海的内海出航码头,海湾内多有小岛形成“海渚”,城址东临沙河,地处交通冲要。1981年与阎万章先生首次赴辽南考古调查,曾踏勘张店汉城,观其西南临海,地居要津,与《三国志》之“沓津”地势相似。2009年秋,大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笔者再次与省专家组亲往勘察,在张店汉城周围又发现和发掘大量汉墓,而这些均与古代沓县称“沓渚”“沓津”的地理条件相合。因在《秦汉东北史》中已考定普兰店花儿山张店汉城应为辽东郡沓县,其西南临海的“五壶嘴海湾”,应即古辽东出海口“沓津”所在[22]

(八)候城

候城西汉时为辽东郡“中部都尉”治。东汉时与辽阳、高显改属玄菟郡,三国以后废候城县。关于候城的故址,过去多以辽东郡之“中部都尉”和后汉时划属玄菟的建置推断,在今辽宁省沈阳一带。如清末吴廷燮作《东三省沿革表》、杨同桂作《盛京疆域考》等,均考定候城在“今开原东南”。汪士铎谓“候城,承德(今沈阳)南”。李兆洛认为,“候城在沈阳北”。近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候城于沈阳东南古城子。

从候城的地名文化内涵分析,该县应在辽东郡的边塞障候之地。《汉书·武帝记》颜师古注:“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23]据此,“候城”之本义应为边塞障堠之镇。考古发现早期汉代以前候城故址应在燕、秦、汉的“都尉障城”,即应在今沈阳东“青桩子古城”。后在此基础上,又设于今沈阳市沈河区故宫东路南北的古城址。今沈阳市旧城区内以沈阳故宫为中心,包括南、北数十米范围内的汉城遗址,当为汉代的辽东郡“候城”所在。候城县在两汉之际不仅是辽东郡的北部屏镇“中部都尉”西境,而且在交通地理位置上很重要。它与今沈阳东浑河南岸的上伯官屯古城、青桩子和抚顺东洲古城,同处于浑河古道上,有唇齿相依之势。其中,近年沈阳市东陵区青桩子古城附近出土有秦陶量和“相邦吕不韦造”铜矛。其地当为最初的燕秦之辽东郡“中部都尉”障城(堠城)。

青桩子古城内地层堆积解剖点

当后汉时,汉室衰弱,121年,当高句丽攻略“玄菟”时,沿浑河谷道顺势内侵焚烧过“候城”,也正因为汉时“玄菟”与“候城”相毗邻,所以东汉和三国魏以后,并候城县而入“玄菟郡”(今沈阳东上伯官屯古城)治。

(九)高显

高显前汉属辽东郡,后汉时与辽阳、候城俱改属玄菟郡。对高显故址,古今一直无确考。旧说如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三国疆域图》等,多置于今沈阳北铁岭、开原之间。《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定点于今辽宁省铁岭市。由此近年来“高显铁岭说”在学术界被视为通说,广为引据。然审读史籍和诸家考论,“高显铁岭说”古今都是推论,尚缺乏充分的文献根据和考古资料证明。其中值得深入探证的有以下诸点。

其一,若定汉代高显在今铁岭,则今铁岭一带不仅应该有汉代城址,而且于铁岭以北更应有汉代辽东边塞遗迹或遗物,但考古发现证明,迄今在辽东郡境的汉代遗址和遗物,特别是墩台、烽燧遗迹只发现于铁岭以南,很少见于铁岭以北者。即今铁岭北和法库县所在地均在燕秦汉“辽东障塞”以外,不应设有郡县。

其二,今铁岭西距辽河东岸仅5公里左右,即使汉代“大辽水”(今辽河)稍有河道变迁,今铁岭也应在辽河左岸的县境无疑。从古今辽河水系的流向看,如定铁岭为“高显”,当时应是“大辽水”由塞外地南流首先经过的县城之一。但在详细地记载大辽水流程水道地理的《水经》和《水经注》中,大辽水由塞外南流,沿途所经的辽东郡诸县,依次有“望平”“襄平”“安市”“房”等,而独没有“高显”。这并不是北魏郦道元等人疏漏,而是汉代辽东“高显县”并不靠近大辽水岸边的证明。这在地域上,也与铁岭濒临辽河东岸的方位不符。

如上分析,笔者在1985年撰《两汉时期辽宁建置述论》时,在亲自调查基础上,综合古今辽东自然地理及有关考古资料,已将汉代辽东郡之“高显县”定置于今沈阳南苏家屯区魏家楼子汉城。当时确认这一在中国东北建置史和交通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县城,其主要依据是:

魏家楼子古城,经多年考古勘察,确系一战国至汉代夯筑古城。城址地处今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镇东4公里沙河南岸的高岗台地上。魏家楼子村东即有烟龙山,地势高亢,俗称为万宝山,再东则连接陈相屯塔山。今魏家楼子村附近万宝山一带,为沈阳南郊的高阜之地,古城址所在正是一突出丘岗台地。西望平川,北屏沙河,其东北交通要道可通向候城、玄菟。1982年在魏家楼子村调查,古城略呈方形,残长约140米。乡民出示城址出土的“明刀币”、汉代“半两”“五铢”和王莽“货泉”等。从综合出土文物和地势条件看,与汉代“高显县”的地名和时代勘合。

(十)辽阳

辽阳故县,西汉属辽东郡,东汉安帝以后与候城、高显二县俱改属玄菟。汉辽阳故县,当以辽水得名。审此条辽水究指大辽水或小辽水,是确定辽阳地理位置的关键所在。古今考辽阳所至异说纷纭者,多误辨于此。对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详确,可作为考定辽阳方位的重要资证。《水经注》“小辽水”条:“水出辽山,西南流迳辽阳县,与大梁水合。”[24]《水经注》中发源于“辽山”西南流的“辽水”,从其主源的源头和干流的流向看,正是《汉志》中出高句骊县境的“小辽水”即今浑河。与其对应的“大辽水”则指今辽河。由此可知,汉代辽东郡之辽阳县,当以位于小辽水即今浑河之阳得名。《汉志》中的“大梁水”(今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的“辽水”,指今太子河汇入的辽河。王莽时改“辽阳”为“辽阴”是点睛之笔,说明汉代“辽阳县”,本在“大辽水”之“阴”(南岸)和“小辽水”之“阳”(北岸)。这样汉魏史籍实际上已把辽阳县的位置定置于今浑河以北、辽河以南的准确坐标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辽中县茨榆坨乡浑河北岸的偏堡子村,发现了一座重要的汉城址,经多年来的多次调查,汉代遗物仍保存丰富。2010年6月12日,辽宁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一行再次实地调查了茨榆坨偏堡子汉城。观其城址在浑河(小辽水)北岸,今偏堡子村南,城址中心和北缘高出四周台地清晰,目测边长应在200—300米。其地表汉代陶片和绳纹板瓦等遗物丰富,城址北偏堡子村有汉墓群,为汉代重要县邑明确可证。而其方位又正位于浑河(小辽水)之“阳”和辽河(大辽水)之“阴”。与汉志和《水经注》记载的“辽阳”完全相合,并在今辽阳城西北约3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1°30′,东经122°50′。故可勘定为汉代辽东郡之“辽阳”故县无疑。其地望正当浑河与大辽河交汇以前的交通要冲之地。至10世纪后契丹人建立的辽代,方将“辽阳”地名南迁今辽阳市,改称“辽阳府”。

(十一)望平

望平故县,两汉均属辽东郡。约当三国魏明帝时改属玄菟郡,两晋皆同。据《汉书·地理志》“望平县”条注:“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另据《水经注》“大辽水”条:“辽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25]

据上考知,汉魏时望平县应有如下地理条件:其一,县境有大辽水自塞外折而南流,县城应北靠边塞,为“大辽水”入塞南流所经的第一县;其二,望平县应在“襄平”以北,因大辽水经“望平县西”后,又“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城西”;其三,望平县应在南流大辽水(今辽河)之东岸;其四,县境平阔,为辽河左岸的平衍之地,故称“望平”。

以如上地理条件,厘定汉之望平县,必定寻其于今辽宁北部沈阳和铁岭之间的辽河东岸。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沈阳北和铁岭南,先后发现有新台子镇“邱台遗址”和沈阳市新城子区全胜堡汉遗址,两地都有西汉遗物发现。从地望看,二者相临在辽河左岸,都有汉代辽东“望平县”地理优势,其中辽东长城障塞内的沈北新区“全胜堡”汉城址的位置,更应与辽东“望平县”适中。2008年秋,笔者亲自考察全胜堡101国道旁之汉代遗址(城址)和墩台遗址,见其遗迹和遗物比“邱台”更明确,可进一步据其考古发现来确定望平县的古城方位。

(十二)无虑

汉代无虑县,以先秦以来东北名山北镇医巫闾山得名,本为幽州之镇。《汉书·地理志》记前汉时无虑为辽东郡“西部都尉”,后汉时改属“辽东属国”。《后汉书·安帝纪》李贤注:“(无虑)属辽东郡。虑音闾。有医巫闾山,因以为名。”《尔雅·释地》晋郭璞注亦云:“医巫闾,县名,今在辽东。”从汉晋时代的史家明确著录看,汉、魏、晋以来的辽东“无虑县”应以北镇医巫闾山得名,已为定论,“无虑”即“巫闾”之异音。故古今寻证汉无虑故县,无不置于今辽宁省北镇市境的医巫闾山附近。自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调查黑山县西南蛇山子汉代城址、1962年辽宁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今北镇市东南廖屯镇大亮甲村都发现一座汉城址后,学术界亦有认为两地或即汉代辽东郡无虑县治。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在黑山县蛇山子汉城又有重要考古发现。以其方位和遗迹重要性,应考定为无虑县治。

(十三)险渎

险渎故县,前汉属辽东郡,后汉时划归“辽东属国”。以后汉时辽东属国分领的原辽东郡之险渎、房、无虑三县均在辽河以西析定,险渎县位置必在辽河西岸和医巫闾山以东地区的“辽泽”之中交通险阻之地。

黑山县蛇山子古城附近汉墩台出土陶片(吴鹏摄)

据《晋书·载记》,东晋咸和八年(333),前燕慕容氏兄弟相争,慕容仁“劝昭举兵废皝。皝杀昭。遣使按检仁之虚实,遇仁于险渎,仁知事发,杀皝使,东归平郭”[26]。从此条看,险渎应位于前燕慕容皝所都之“昌黎”(今凌海北)东至“平郭”的交通线上。从古字音、义释读,“渎”者,本义为沟渠。“险渎”依其原意应在古辽河下游“辽泽”中的险阻之地。故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追记前燕事:“(慕容皝)遣使按验,仁兵已至黄水。”元胡三省注 :“黄水当在汉辽东郡险渎县。”[27]胡注颇有见的。所谓“黄水”,辽、金二史又称“潢水”,原指辽河上游西支西拉木伦河,宋元史籍中有时也沿称整个辽河干流为“黄水”。由此进一步可以认定,汉“险渎县”应在今辽河下游西岸。证以当代考古发现:在今辽宁省台安县东南10公里、辽河西岸约4公里孙城子,发现有“孙城子”汉代古城址。从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现,在孙城子村东有凸起土岗,乡人称“城子岗”,东西约270米,南北180米。城子岗北有土丘“沙岗”,东1000米有“东坨子”,两地都出土过汉代绳纹砖。城址文化层70厘米,出土有汉代板瓦、筒瓦。城址内还出土大量秦和汉代“半两钱”、“五铢钱”以及汉绳纹砖瓦、铁器等遗物。2009年秋“三普”时再次实地调查,其地在新开镇李窑村孙城子村东400米,处辽河、柳河之间,以其遗存特点及地理位置,可定为汉魏晋时代辽东郡“辽泽”中的“险渎县”无疑。

(十四)房县

房县从地境看,应与“险渎”相近,并处辽河以西。前汉属辽东郡,后汉时划属辽东属国,三国魏以后不载于正史。《水经注》“大辽水”条:“过辽东襄平县西,又东南过房县西。”[28]以《水经注》为据,旧志多考汉代房县在辽河以东。如《盛京通志》将房县列入辽河以东海城县“古迹”条。杨守敬《前汉地理图》亦置房县于辽河以东今海城牛庄一带。然而自清末以来,治东北史地学者已对旧志提出辨疑。首倡者为《清一统志》,其主要理由:今海城县境应为汉代辽队县地,不宜复置房县;又房县与无虑、险渎二县,后汉俱划为“辽东属国”,而属国之其他诸县应均在辽水之西。

清代学者的考辨是精审的。从郦道元《水经注》的另一条注文“白狼水东南流至房县注于辽”看,白狼水为今辽西大凌河,注位辽河以西南入海,旧时二水下游或有别出之水相合流。说明既有“至房县入辽”的白狼水,则房县必应在今大凌河与辽河之间。如从东汉“辽东属国”所领六县之地域看,也均应分布于今辽河以西和大、小凌河下游的濒海之地。故应从《清一统志》之说——“(汉)房与险渎皆辽水西滨河海之地” 。

参以当代考古发现:近年“三普”调查,在今辽河下游以西和大凌河以东的北镇市南闾阳镇下,发现有较大的汉代城址。其地理位置在大凌河下游的濒海之地,盖与《水经注》“白狼水”条记载相符,因初定为汉代之“房县”故地。

(十五)居就

居就县前汉为辽东郡属县,后汉时废。晋时复置,仍为辽东郡属县。据《汉书·地理志》“居就”注:“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29]

《汉志》“居就县”条中的“襄平”和“梁水”的位置是明确的。前者为今辽阳,后者为今辽阳北太子河,这为确认“居就”县址提供了准确的坐标。察古今太子河水系内,在“襄平”境内由南至北汇入太子河的,只有汤河和沙河两条较大河流。今据考古发现,[30]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辽阳东南约45公里的今汤河东岸的亮甲山,发现一座汉代古城。城址傍临汤河,居丘岭台地中,至今堆积有厚达4米的汉文化层,为一明确的汉代古城。从其位于“襄平”东南,又有汤河(室伪水)“北入梁”的地理位置看,为汉代辽东郡之“居就县”无疑。

(十六)武次

武次县为汉辽东郡“东部都尉”治所。《汉书·地理志》“武次”条:“东部都尉治,莽曰桓次。”[31]其地近“浿水”和卫氏朝鲜。《史记·朝鲜列传》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汉使涉何谯谕(卫氏朝鲜)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浿水……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32]。由此条卫氏朝鲜王右渠渡“浿水”随近可袭杀汉“东部都尉”长官来看,汉辽东郡之武次县当隔“浿水”与朝鲜接临。古今据此,多置武次在今辽东凤城境。如《满洲历史地理》定武次县在“今凤凰城”。《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书,定汉武次县在“辽宁省凤城县东北三十五里大堡古城”。

丹东叆河尖古城现状

但以武次为汉辽东郡治“襄平”东去“西安平”和“浿水”界上的都尉治所核定,大堡古城偏离古代辽东交通路线稍北,而且汉城遗迹并不明显。据1972年在辽宁省凤城县凤山乡刘家堡村南发现的一座大型汉城看,城系土筑,坐北朝南。城垣多已夷平,唯西墙可见高出地面有一条土垄。经勘查城垣遗迹和遗物分布:城为方形,南北约500米,东南宽亦500米。城址地表分布大量的汉代绳纹瓦片及铁器、刀币、云纹瓦当等战国至汉代遗物。从其遗址规模和遗物分布,可判定刘家堡古城为辽东凤城县境内叆河中下游的一座较重要的汉代古城,其所处衢要位置,可当辽东郡“东部都尉”武次县地。

(十七)西安平

汉西安平故县,晋以后史书中又称“安平城”,世为辽东郡东部靠近“马訾水”(今鸭绿江)下游的重镇。《汉书·地理志》“玄菟郡西盖马”条注:“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33]唐《通典》释曰:“马訾水一名鸭绿江……西南至安平城,入海。”[34]

由于唐以前马訾水即今鸭绿江的确认,古今学界已认定,汉代之辽东郡“西安平县”应置于“马訾水”,即今鸭绿江下游西岸的入海之地。因之鸭绿江入海口,史书中或称为“安平口”。唯缺乏实地的考古资料,以往或比定西安平在今鸭绿江右岸支流“大浦石河口”,或定西安平在清“辽阳州(今辽阳市)东”。近代以日人《满洲历史地理》为代表,考西安平为今“安东市东北九连城”。但诸说均缺乏实据。自1961年于鸭绿江下游西岸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叆河尖发现汉代古城,并陆续出土带有“安平”字款的陶文以来,学术界已公认为其即汉代“西安平”县。

(十八)番汗

番汗故县,两汉俱属辽东郡,魏晋时废。从地境上看,应为辽东郡的东陲县镇。关于番汗的考说,古今亦众议纷纭。《汉书·地理志》“番汗”条注:“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古今建置易变而山川难移。以《汉志》注文,“沛水”应是确定番汗县的重要地理坐标。清末杨守敬《前汉地理图》和吴承志《汉志水道图说补证》,以东辽河当沛水,因置“番汗”于今辽宁昌图县境。汪士铎《汉志释地略》以复州河为沛水,谓“番汗今复州”。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则附会谓:“番汗今界蕃城,在浑河与苏子河会口之东。”诸说皆离“番汗”县位置较远。

“满番汗”,据金毓黻先生考证,应即《汉志》中的“番汗”。其中“满”字,旧志多费解,应指汉初曾称王于“朝鲜”的燕人“卫满”。由此,番汗县的地理位置,当在汉辽东郡的最东境和卫氏朝鲜的西境。以该地境核准,位于上述地区的“出塞外,西南入海”的“沛水”。当以清代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中位于今鸭绿江以东、平壤城(古朝鲜王险城)和清川江(古浿水)以西的“大宁江”为《汉志》中的“沛水”为是。如陈说“今朝鲜国博陵城大宁江(即沛水)西南流入海”。同时以大宁江左岸上的博川城南之古“博陵城”为汉之“番汗县”。近年在朝鲜大宁江发现“大宁江长城”,而大宁江(古沛水)下游平安北道博山郡更有“坛山里遗址”,出土有燕国形制的兽面纹半瓦当等。可证该地在燕秦汉建置地理上的重要,其应为战国至汉代的辽东郡最东部的“番汗县”之故地。如上章考证,其县境今朝鲜“大宁江长城”,应是早期燕秦汉“辽东故塞”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