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验情境的真实性

实验情境的真实性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已有研究多采用经典最后通牒博弈的范式,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单轮博弈。这是一个成功的现场研究加实验法的操纵,可以借鉴到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中。实验室研究很难消除实验者因素对被试的影响。或者被试会猜测实验者的期望,从而掩盖自己真实的行为倾向,以迎合实验者的预期。现实生活中,涉及分配公平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可能是其他物品或物质。一项研究初步显示了这种差异。
实验情境的真实性_公平博弈

已有研究多采用经典最后通牒博弈的范式,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单轮博弈。这种方式有助于排除其他因素的混淆,得到相对纯净的结果,以验证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普适性。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走出这个框架,探讨与现实生活更类似的博弈场景。

(1)现场研究(field study)是一种生态效度较好的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决策行为的方法,具有真实、自然和灵活的特点。Science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现场研究。在一个游乐园,向游客兜售纪念性照片的实验。实验者控制了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定价方式,向一些消费者以固定价格方式售卖,而向另一部分消费者以自由价格出售(pay what you want);另一个因素是收益的出处,一些消费者将会看到,售卖物品的收益将捐给慈善机构。发现在固定价格方式下,增加捐献这个因素使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并不大,而在自由定价方式下,增加捐献因素使销售收入几乎翻了三番。研究者认为,在固定价格方式下,消费者认为捐献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而在自由定价方式下,捐献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纪念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Gneezy,Gneezy,Nelson,&Brown,2010)。这是一个成功的现场研究加实验法的操纵,可以借鉴到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中。

(2)避免实验者效应。实验室研究很难消除实验者因素对被试的影响。Bolton和Zw ick(1995)的实验小心翼翼地控制了被试与实验者的匿名性,虽然整体结果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但决策行为的确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了实验者效应可能对决策行为造成污染(Bolton&Zw ick,1995)。最后通牒博弈是对公平的研究,体现了社会规范,被试的决策启发式可能就是社会规范。即使被试想要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他也会顾虑实验者的影响。一般而言,实验者都是被试的老师或同学,被试担心自己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可能会有意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者被试会猜测实验者的期望,从而掩盖自己真实的行为倾向,以迎合实验者的预期。除了社会赞许性效应外,还有观察者效应。当被试感到自己的行为正在被观察时,也会产生一种压力,从而迫使自己表现出在匿名情况下可能不会做出的行为。所以中国古代有“慎独”的训诫之言。有研究表明,当在独裁者博弈中采取双盲设计,即实验者不知道每个被试的具体提议时,分配者的提议最符合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Hoffman,et al.,1994)。除了实验者效应以外,其他能够引起“被注视”的感觉的实验控制也能引发类似的旁观者效应。Haley和Fessler(2005)的研究报告了外部控制对独裁者博弈的影响,分别以听觉呈现他人的声音(使用隔音耳机)和视觉呈现线索(程式化眼睛器官的图案)方式,发现计算机呈现眼睛线索下,分配者分配给接受者的钱数是控制条件下的两倍。无意识的线索诱发了一种被监视感,使得被试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Haley&Fessler,2005)。Bateson等(2006)的现场研究也发现了线索所起到的观察者作用。在大学的咖啡厅,背景图片是眼睛与控制条件相比,人们的投币量几乎翻了三番(Bateson,Nettle,&Roberts,2006)。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由三个简单的点组成一个类似于面孔的图形,也能够引起旁观者效应,使被试做出更加利他的分配行为(Rigdon,Ishii,Watabe,&Kitayama,2009)。Burnha认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对目光和面孔的高度敏感和自动反应性,当察觉到目光注视时,便会自动做出亲社会行为(Burnham&Hare,2007)。这些研究均表明,旁观者的存会影响人们在决策中的行为选择。如果消除旁观者的影响,最后通牒博弈的决策行为可能会是另一种模式。

(3)考察社会距离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有经济往来的多是朋友,甚至是亲属。这种情境与匿名、陌生人的交往情境不同,涉及更多的策略性考虑。亲情、友情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呢?仅有的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如Campanha等(2011)的ERP研究发现,当不公平提议由朋友提出时,拒绝率更低,对公平水平的主观判断也更偏公平,且MFN波幅反转为正性(Campanha,et al.,2011)。但另一研究采用类似的设计,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Wu等(2011)采用了独裁者博弈,考察了当提议者是朋友和陌生人时的行为和ERP差异。结果发现,当不公平提议是由朋友提出时,对其满意度的评价更低,朋友提出的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MFN负走向(Wu,et al.,2011)。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也有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研究以探讨什么因素在发挥作用。

(4)金钱以外的分配对象。已有研究多以金钱作为最后通牒博弈的主要对象。现实生活中,涉及分配公平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可能是其他物品或物质。换一种分配对象会不会影响决策行为呢?一项研究初步显示了这种差异。Takahashi等(2007)比较了吸烟成瘾者在分配虚拟金钱和分配香烟时的决策差异,结果发现,金钱任务和香烟任务的最小可接受量之间有显著差异,被试在金钱任务中具有更强烈的不公平厌恶(Takahashi,2007)。这个研究提示,不公平厌恶可能存在领域效应,即分配金钱与分配其他物质相比,人们更加注重公平。对跨期选择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金钱、健康、环境等领域中表现出的折现率是不同的,提示对不同领域的公平偏好可能也是不同的。正如公平可分为机会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已有最后通牒博弈研究探讨的多是结果公平,部分研究也探讨了程序公平,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在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个体参与某种活动和拥有相应条件方面的平等,它意味着人们有公平的机会选择和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凡是有相同能力和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社会都应对他们一视同仁,公平地为其提供相同的机会与舞台,以确保其在社会认可的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家在关注结果公平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机会公平的重要性。有必要将机会公平纳入实证研究,探讨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异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