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奇的印度之行

神奇的印度之行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向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该奖项的授予不仅是对云南大学和印度国际大学在中印人文交流中所作贡献的极大肯定,也是象征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神奇的印度之行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张 敏

作为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邻国,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却一直处于一种“近而不亲”的尴尬境地,由于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还相对欠缺,从而导致两国人民互相之间还带有一些偏见和误解。随着中印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国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向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该奖项的授予不仅是对云南大学和印度国际大学在中印人文交流中所作贡献的极大肯定,也是象征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人民友谊建立的主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最谈得来,也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所以加强青年之间的交流是增进中印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云南大学每年组织的赴印度国际大学学生交流团为促进中印青年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精彩的专题知识讲座、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以及参观印度学生家庭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中国学生从文化、艺术、生活和教育等不同侧面进一步去了解真正的当代印度,此外,两国青年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使印度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青年的生活和思想,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传统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的机会。在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之前,除了对异国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好奇与兴奋,其实多多少少心里还是会有一些担心的,这些担心更多的是源于近年来对印度社会的大量负面新闻和报道,但是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我绝对不会因为这些负面消息而对印度产生过度的偏见和不必要的误解,同时我也希望这次印度之旅能帮助我揭开这层盖在印度身上由来已久的神秘面纱,让我可以真正地了解当代的印度社会和文化。如今这次短暂而难忘的印度之行已经结束,我也可以很肯定地说:“任何源于轻信的偏见和误解都是极度不负责任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度各具特点的语言、异彩纷呈的宗教以及宽容包容的文化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单单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次的神奇的印度之行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印度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而且也让我从印度文化、艺术和教育等不同侧面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当代印度。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学习者,我对印度的多语言并存现状非常感兴趣。虽然印度政府规定了印地语和英语为全国性通用的官方语言,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于印度究竟有多少种语言这个问题,很多印度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据了解,在20世纪初仅孟买这一个城市就有62种语言和方言,并且随着地域的不断扩大,孟买的语言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熊坤新,2000,61)通过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志愿者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印度人一般能掌握3到4门语言,即:印地语、英语、当地方言和梵语,比如说大多数中国学院的同学都掌握了孟加拉语、印地语、英语、梵语和中文5种语言,并且能够在这5种语言的使用中转换自如,印度人从小就生活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因此,他们在接受和使用语言方面确实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具有一些优势。与我们同行的志愿者们所说的汉语发音非常标准,和他们用中文交流起来几乎可以说是零障碍,他们中的许多同学还在中国举办的汉语比赛中取得佳绩,当我了解到这些志愿者们大多都只学习了2到3年的中文时,我更加为印度人民的语言天赋感到非常震惊,因为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很多同学学习英语的年限超过10年,但是很多同学掌握的都只是“哑巴英语”。此外,我还注意到在学习交流的闲暇之际经常会有一些印度的同学围上来向我们中国同学了解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相关问题,他们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感触颇深,同时自己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也应该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一些思考。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宗教发达,种族复杂,语言众多,印度文学也以其丰富多彩著称于世。被誉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经典,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印度社会各种势力之间的较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由许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陈邵群,1986,73)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很有可能是受《罗摩衍那》里的猴王哈努曼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中国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就有哈奴曼的影子。”(季羡林,1982,461)《罗摩衍那》里的猴王哈努曼是一个敢于蔑视权贵、勇于反抗权威的大英雄而《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也是一个敢于藐视权贵,勇于反抗一切邪恶势力,深得广大人民喜爱和赞扬的大英雄。《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描述哈奴曼为了帮助罗摩寻找到悉多而智斗女妖刹西弥迦,哈奴曼钻进女妖的肚子里然后撕碎了她的心脏,从而巧妙地治女妖于死地,而有关这一精彩情节的描绘在《西游记》中也能找到,在第五十九回中孙悟空为了借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而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上蹿下跳,痛得铁扇公主疼痛难忍,只得答应把芭蕉扇借给他。文学是没有国境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不仅对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产生过影响,而且还对东南亚诸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考证,公元9世纪印尼所建的章格朗陵庙上面的浮雕全部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最早传入马来亚的外国文学是印度的梵文文学,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五卷书》中的许多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并且马来亚著名古典文学《室利罗摩传》、《伟大的般度族传》、《桑波马传》等也都是取材于印度史诗的故事。此外,梵文《罗摩衍那》在世界各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罗摩衍那》传记一共有两千多种手写本,五千多种梵文注释。(陈邵群,1986,73)古老经典的史诗加上国际大学梵文系教授Dr.Gargi Bhattacharya的精彩讲解仿佛让时空倒转,带我们回到那古老神秘的印度社会。史诗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经典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几乎涵盖了印度政治、宗教和文化等领域的传统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史诗在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编的情况下完整地从上古印度一直流传至今,因而对古代和近现代印度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和道德行为准则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印度文化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大地宽容和包容的精神,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身。在印度,我们可以随处看到穿着不同民族衣服,说着不同话语的人们无论穿梭于一片茫茫的人流和车流之中,好像是一副五彩缤纷的画卷,颜色艳丽但却非常和谐。细细回想这短短几天的旅程,无论在Durgapur的大商场里还是在和平乡的小街小巷中我发现最令我记忆深刻的竟然是那句简单的“Excuseme,Madam”,而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能够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礼仪和气质,虽然印度社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句简单的话语也可以让我们立刻感受到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作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南亚国家,印度富有历史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为印度各民族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们云大师生与中国学院同学一起去野餐的活动中我们中国同学也已经深有体会。热情的印度同学一路上载歌载舞,伴着欢快的舞曲和热烈的欢呼声,让人顿时感觉像置身于一个充满了舞动精灵的乐园,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里,即使是不会跳舞或是不懂音乐的人也会有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的冲动。据随行的一位印度志愿者介绍,印度的流行音乐大多数都是像我们在印度大街小巷经常听到的那种节奏非常欢快的曲调,并且印度电影里除了情节以外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放在歌曲和舞蹈上面的,因为印度大众都很喜欢能让人身心愉悦的欢快音乐和歌舞类型的电影。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产量非常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影产量,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不断地有新的影片上映,而公众也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很多人并非了解印度音乐,但是通过印度电影的基本模式也可以对印度音乐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印度的音乐借助电影这一媒介成功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印度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格丰富多彩。虽然在参观泰姬陵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看过它的许多图片,对它的造型也大致了然于胸,然而当我目睹着晨雾之中它静静地伫立在眼前,纯白色大理石在依稀的晨光中若隐若现,散发出令人目眩的光泽,白的如此耀眼,白的如此圣洁,对称的大理石建筑凸显了整个建筑的宏伟与和谐之美,视觉感官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内心世界也被深深打动了。这座伟大的爱情丰碑正在向世世代代的人们讲述着一代君王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和设计师们高超的建筑工艺以及永无止境的灵感源泉。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曾引起不同国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他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也还影响着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泰戈尔一生把大部分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他深刻地批评了当时在印度流行的教育制度,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努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际大学英文系教授Dr.Amrit Sen的精彩讲座让我对泰戈尔和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国际大学课程设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泰戈尔的教育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首先一点就是强调教育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泰戈尔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人的思想只有与万物和谐才能思考,他主张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习,在大自然的陶冶和逐渐渗透中汲取知识和锻炼自己的人格。泰戈尔曾说过:“在我的学校,孩子们的心灵不会被强迫去信仰;在那儿,日出、日落和静寂的、灿烂的群星,每天都受到孩子们的重视;在那儿,年轻人与老年人,教师与学生围坐同一张桌子,共进他们世俗之餐和永恒生命之餐。”(宫静,1991,3)走进国际大学的校园,我们看不到任何高大宏伟的建筑,却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树下席地而坐,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没有了传统课堂严格的教学秩序,这种宁静安谧的气氛反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自由地汲取知识。(余菲平,2000,10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我们在印度街头或公园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得到,公园里的小松鼠在树丛里上蹿下跳,仿佛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过往游客招手问好,大街上随处可见小猴子向路人索要食物,牛群可以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悠闲地散步。泰戈尔的故居也处处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虽然不是高大奢华的楼房,但是几处精巧别致的建筑刚好坐落在一片鸟语花香的小园子中,如同镶嵌在绿洲之中的宝石,显得那么的和谐和静谧。其次,泰戈尔非常注重现代科学学科的教育,强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教育,他曾说过:“任何教育脱离实践都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如果课程的设置不是出于人民生活实践的需要,那么这种课程对人类就毫无用处。”(刘国楠,1983,86)另外,泰戈尔还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因为那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相反他很强调“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和老师便散步边交流和学习,晚上休息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文娱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泰戈尔的教育思想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学习专业性的学科知识,泰戈尔认为所有学生还应该学习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课程,因为在文艺活动之中人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被挖掘和开发出来。泰戈尔主张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而不是单从书本中照搬照抄知识,反对同外界完全隔绝的死读书。(刘国楠,1983,86)国际大学学生课程设置也处处折射出泰戈尔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从Dr.Amrit Sen我们了解到国际大学的学生需要完成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学院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其中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涉及科学、园艺、音乐、舞蹈和传统节庆日等方面的知识,而学院开设的课程则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的。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既能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根据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相应人才,这与中国当代大学提倡的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期10天的印度之旅虽然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一定会让我终生难忘。如果说在去印度之前我的心里还有些许的担心或是偏见,那么在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之后我的心里更多的却是赞美和崇敬之情。当我参观了泰戈尔的故居和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大学和中国学院的历史之后,我的心里对泰戈尔等印度对华友好人士为中印友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印两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因此,两国在各自探求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对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高校的青年学生,我们对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中印在青年、文化、宗教、教育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争取在未来的中印人文交流活动中做出更多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邵群,连文光.试论两个神猴的渊源关系——印度神猴哈奴曼与中国神猴孙悟空的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1):68-76.

[2]宫静.谈泰戈尔的教育思想[J].南亚研究,1991(7):1-7.

[3]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4]刘国楠,崔岩砺.泰戈尔的教育思想[J].南亚研究,1983(4):85-89.

[5]熊坤新,陶晓辉.印度民族文化面面观[J].世界民族,2000(4):58-66.

[6]余菲平.国际大学与泰戈尔的教育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05-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