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说法,叫作“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我国技术支撑薄弱,一个体制性的原因是,我国科研开发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尚未发展起来。至今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做“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

一、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发展史,在某些程度上是一部国外技术引进史。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力不足等重大困境,都是缘自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处于技术的“瓶颈”制约阶段。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及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技术引进中,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资”轻“技术”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60%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说明国内技术源严重不足,技术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外制造业发展。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脱节,即所谓的重“引进”轻“消化”。在国外的技术引进中,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个美元的投资来搞消化吸收。据日本工业技术院的调查,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机械行业研究费的16.9%用于引进,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革新;电工行业研究费的24.4%用于引进,4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改进。而在我国的情况则是,“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根据199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的资料,1997年我国技术引进经费为236.5亿元人民币,而消化吸收经费只有13.6亿元人民币,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5.8%。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规律,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说法,叫作“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比如,汽车制造设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从60年代就开始引进,到了70—90年代我们还在引进汽车制造设备,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

重“硬件”轻“软件”,集中表现为我们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但从总体来说,以设备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高达80%,而以技术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只有20%。日本在技术引进的初期,也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如1951—195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日本在195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我国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地引进成套设备。

重“引资”轻“技术”,主要是利益与“政绩”驱动的结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政绩”,不惜一切代价和条件,盲目招商引资,有些地区急功近利,只注重外资的引进数量而不重视引进质量,重资不重技术,对技术引进把关审查不严,忽视在自主产权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

(2)技术引进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引进的技术超过了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被迫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了设备的效能;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造成引进的不是关键的技术设备,被迫不断地引进后续相关设备,从而受制于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进的技术总体而言比较落后,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较少,有的专利已过期,有的技术已淘汰,有的产品环保部分严重不合格,白白地搭上大量外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引进技术中,由于重“引进”而轻“消化”,不能有效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重“硬件”而轻“软件”,引进大批设备并未构成我国创新活动的源泉,未能引发出技术水平的自我提高,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常常是时间过不了多久,引进的新技术很快就会变成旧技术,引进的新设备又变为旧设备,继而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所淘汰,于是不得不再次引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最后导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在80年代,伴随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所发生的重复引进现象更是十分突出。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引进,如彩电生产线引进了100多条。

(3)现行体制中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研发资金投向错位

国内外实践证明,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技术支撑薄弱,一个体制性的原因是,我国科研开发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尚未发展起来。我国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分布在企业的仅占27%。而科研院所实行“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方针,“先研究技术,后找市场”,与企业所需要的“出产品、出效益”、“先研究市场,后研究技术”的科研方针相背离。其结果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从世界经验来看,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如通讯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钢铁现代化源于奥钢联、新日铁实验室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2亿美元,企业占66.8%,政府只占29.2%;日本研发投入982亿美元,企业占72.2%,政府只占19.5%,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研发展格局。而在我国,虽然早就提出要使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但并未引起重视,也缺少规律性认识,不但没大力支持,反而财政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从1985年的13.17%降到2001年的3.92%;全国77%的研发经费投向科研院校。与世界规律与趋势相对照,可以说,我国科研资金的投向出现严重错位。

(4)宏观调控乏力,相关政策不配套

由于没有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在主导地位,国家对技术引进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规划,特别是未能在技术引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明确而统一的国家技术引进战略和计划(包括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消化吸收政策、技术开发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导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消化吸收创新都处于无计划状态,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今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不是统得过死,就是放得过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与平衡的运行机制,致使越来越多获得自主权的企业和地方处于多头引进状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和政出多门,使国家政策出现许多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客观上鼓励了重复引进和大量进口,打击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二、改进技术引进、提高自主创新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制止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首先,要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直接目的和方式。从指导思想来说,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国家组织推动技术引进向高层次发展并坚持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战略,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我国也应走这一道路,并明确这一指导。从技术引进的目的和方式来说,也要作出重大调整和转变。在引进方式上,要从单纯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即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大幅度提高引进软件技术的金额比重;在引进对象上,要从产品主导逐步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主导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的目的上,要从生产使用与替代进口转向主要是消化创新、参与国际合作。

其次,要制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创新的行业技术振兴中长期计划,特别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或战略性行业,要把一些重大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纳入到诸如科技攻关等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与此相对应,要制定一整套法规和政策体系,如技术引进的产业政策,技术引进的技术政策,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专项政策、国产化政策,技术引进的资金支持政策及其鼓励、限制、禁止、保护等相关配套政策等。以规范各方面的技术引进行为,体现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政策倾斜。

再次,建立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研究与追踪及对国内条件的分析,负责对该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可由该协会建立一个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和为引进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以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成立权威性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管理机构。在技术引进管理上,要强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协调统一,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导向和重大引项目的审批,打破地方分割或条块分割,克服因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为追求“政绩”而产生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现象。

(2)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企业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的新机制

在技术引进的主体上,要从过去以国家为主体向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制造单位联合引进转变,但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拥有技术引进的决策权、投资权、收益权,并承担全部风险,从而激励企业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但企业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必须搞好可行性论证,甚至是前期性研究。在对引进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要从我国的技术、资源和经济条件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力量、消化吸收能力、外汇及资金来源、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环保标准、材料和零部件配套状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方面因素,并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国产化前景及可能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出科学预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货比三家”,选优、择廉引进。

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内部来说,要深化改革,实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建立起与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相协调的技术管理机制;要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采取企业经营者年薪、期权制等方式,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技术人员技术入股等政策,重奖那些对技术创新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从企业外部环境来说,国家要建立科研资源流向企业,一流人才流向企业的机制,确立企业研发在整个国家科学技术中的主体地位,使技术研发企业化。通过对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使大多数科研机构融合于企业之中。对关键性产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行“官、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合作创新和大企业联盟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要以信息咨询、政策诱导、法律保障等手段服务于企业,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对实行技术引进的企业,要将消化吸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核心能力的培育等反映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指标列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

(3)政府设立专门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科研机构,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消化创新,并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予以适度保护

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最后再转移到企业。为保障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财政科研经费要向企业倾斜,要向技术引进的消费创新方面倾斜,并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用于重大的关键性或产业共性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各地政府或企业也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专项基金。

与此同时,要运用税收、价格、信贷、财政、汇率经济杠杆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加以调节与扶持。政府要实行鼓励引进软件技术而同时抑制大量进口成套设备的政策,对软件技术引进实行免税优惠待遇,对进口成套设备则不提供任何税收优惠待遇。要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往往风险较大,国家财政要对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中的一部分风险进行补贴;同时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公司投向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对重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贴息、低息贷款,以解决资金之不足。对引进软件技术和消化创新项目,要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减免租税、加速折旧等制度。

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要对引进技术后实行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的产品实行适度的市场保护。政府要及时制定和实施积极保护与严格限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即一方面积极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及国内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施以必要的严格限制和管理,从而顺利地实现技术转移。为增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必须慎重对待利用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避免不加任何限制的“以市场换技术”的作法。同时,为适应WTO的要求,还可采取政府采购或国际采购、技术和环保等非关税壁垒等形式予以市场保护。

(发表于《中国科技成果》2005年第12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