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贾若祥认为评价地区产业竞争力一般要按照制定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计算、产业得分排序、评价结果分析等步骤进行。在评价徐州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采用均方差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得出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3.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陈晓声(2002)根据科学与协调、动态与发展、规范与可比、简便可操作、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由3个层次、6个模块组成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外显竞争力(产业实力、产业效益)、内在竞争力(产业资源、产业结构、产业能力)和制度竞争力(产业动力)。根据该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计算产业竞争力总指数来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对比。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比较有效,但因一些指标的获取以及相关权重的确定存在较多困难,由此降低了它的可操作性。

黄祖辉、张昱(2002)从3个层面对产业竞争力测评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其中,静态产业竞争力测评方法包括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指数(DRC)、社会净收益指数(NSP)、利益成本分析、净出口指数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它们分别从贸易实绩、资源转化、规模经济等方面反映产业竞争力的现有状态;衡量产业潜在竞争力或竞争力变动趋势的指标有有效保护率、比较价格指数、比较优势变差指数等;而现有的因素贡献研究大致集中在成本要素贡献和生产率变动的贡献这两个领域。这些方法主要是就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而言的。其中,“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Balass1965年基于出口数据而提出的对某产品或产业的贸易比较优势评价方法,没有考虑进口因素的方法;Vollrath(1988,1992)分别设计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与“可比净出口指数(NTB)”来分析特定国家某产品或产业的竞争力。这3种评价方法与指标因数据来源可靠,操作简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竞争力评价中。

郭京福(2004)强调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抓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他设计了主要包括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以及制度竞争力5个一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认为产业竞争力评价采用的技术方法是系统评价技术和多目标决策的范畴,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是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层次分析和数据网络分析也经常应用在这一领域。该研究基本上可以视为是朱春奎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

贾若祥(2002)认为评价地区产业竞争力一般要按照制定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计算、产业得分排序、评价结果分析等步骤进行。其中,产业竞争力评价原则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优势度、关联度、战略性、生态性等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适应能力3个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的二级指标依次是区内优势、区际优势,产业关联、市场潜力、技术水平,生态因素等;共包含13个三级指标。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的简便,采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功效函数来评价单个指标的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采用加权求和的计算方法处理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方法与模型以济南市与青岛市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多数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应用价值较高。张为付、张二震(2002)认为,产业竞争力不仅应反映城市产业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还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协调平衡程度、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劳动力部门构成和社会总产值的部门构成等。由此设计了城市产业竞争力计算模型,该模型主要有4个大指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指标、第一产业指标、第二产业指标、第三产业指标)和16个分指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赋权法),考察比较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这种研究,不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进行的,实质上是对城市总体竞争力的分析。

陈红儿、陈刚(2002)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和可比性原则。他们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进展、产业市场绩效、产业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共采用15个具体衡量指标,设计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评价模型,对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计算特定区域内某产业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运用该模型,他们对浙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该评价方法与模型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模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应用价值较高。

仇方道、朱传耿(2003)以徐州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据科学性、完备性、简明性、可获得性、可统计性、可比性等原则,设计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增长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指数这样6个同等重要的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在评价徐州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采用均方差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得出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该方法适用于对特定区域内各产业间竞争力的高低排序和比较分析,与此类似的还有于艳(2003)等人的研究。他们运用AHP评价模型比较了山东不同工业行业的竞争力,具体步骤是:首先构造包含6个二级指标(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产业创新力、生态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1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及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进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其次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库;最后求取综合的竞争指数。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2005)研制开发了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我国各区域各产业在各区域市场中的占有率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实证考察和研究了各区域各产业在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综合市场上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适用于产业竞争力的区际比较分析。

王贵荣、黄雪冰(2003)在对新疆工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中,构建了包括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在内的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对新疆工业产业中36个主要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定量分析。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地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特定区域内各工业行业的竞争力状况。

刘国亮、薛欣欣(2004)构建了一个包括产业实力、产业效益、技术水平、市场绩效4个子要素竞争力、15个具体指标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分别对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力评价矩阵来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

陈卫平、赵彦云(2005)构造了一个包括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现代化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特色竞争力在内,共3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研究全国各省市区农业的7类子要素竞争力状况以及农业综合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