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河岸边的“新”城市

黄河岸边的“新”城市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岸边的“新”城市“黄河金岸”展现了宁夏融通做好“黄河、生态、民族、历史”的精彩华章,培育了“塞上江南·宁夏”“黄河名城”的品牌形象,为世界徐徐展开了一幅极具宁夏特色的“黄河风情画卷”。八车道北京路是银川最具标志意义的一条城市主干道。
黄河岸边的“新”城市_黄河金岸

黄河岸边的“新”城市

“黄河金岸”展现了宁夏融通做好“黄河、生态、民族、历史”的精彩华章,培育了“塞上江南·宁夏”“黄河名城”的品牌形象,为世界徐徐展开了一幅极具宁夏特色的“黄河风情画卷”。这是展示宁夏悠久历史的窗口,是展示宁夏丰富资源的窗口,展示宁夏快速发展成果的窗口,更是展示黄河文化卓越风姿的窗口。

以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发展规划为指导,宁夏沿黄各市依据自身优势制定了围绕“黄河金岸”建设,主打黄河文化发展品牌,充分体现了“明珠凤城——银川”“山水湖城——石嘴山”“水韵回乡——吴忠”“浪漫沙都——中卫”的地域特色。各市注重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以“不同”和“异质”的文化特色拓展发展空间,避免了“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沿黄城市因其共同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教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文化建设上各市注重对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扬光大,精心打造、强化各自的特色优势。有“明珠凤城”“凤凰城”美誉的银川,是山水相伴的西夏古都、日新月异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她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既有厚重与博大的城市文化特质,又充满神秘西夏文明的沉淀。石嘴山气质硬朗、挺拔,是“西北重工基地,塞上湖泊水乡”,又是“山水园林之城”,有星海湖、沙湖、生态园林、天河湾生态湿地公园等景观。吴忠努力打造“滨河水韵之城”和“回族之乡”两大文化名片,于浓郁的回族风情中透出温婉与灵秀的气质。中卫定位于“浪漫沙都”,透着浑厚与沧桑的气质,有沙坡头特色景区,沙漠、黄河、湿地的拼盘式景观,体现出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每座城市都独具文化特色,尽显风情魅力。

明珠凤城银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锤炼成了“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 市品格。2011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7 平方公里以上,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

银川是一片藏在黄河臂弯里的沙漠绿洲,被贺兰山围着,被长城护着,被黄河爱着。七十二连湖的簇拥,使这塞上明珠雍容华贵、水灵生动。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北地郡辖地;到西汉时期,这里属于北典农城。“怀远镇”“兴州”,一个个遥远的地名昭示了这座城市不朽的历史。

1038 年,党项族拓拔氏李元昊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府,也就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追忆那鼎盛一时的王朝,放眼望去,贺兰山犹如巨大的屏风横在宁夏西北部。曾经,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西夏王陵便是“曾霸西疆主一方,文治武功尽辉煌”的西夏时代留下的最重要的遗迹。这星罗棋布的九座王陵虽经千年风霜,依旧巍然屹立,披着神秘的面纱,以东方金字塔的气势打造着银川的旅游名片,也使得这座城市更有了“西夏古都”的都城气派。

清晨南关清真寺传来了悠扬的梆子声,伴着现代生活的车水马龙,成就了另一番风情。飘香的盖碗茶、油香、馓子,艳丽的回族服饰,城市中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乡村里的穆斯林风俗,动听的花儿,处处都在展示着回族文化的魅力。

银川历史上有“七十二连湖”之称,自秦、汉以来,兴修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黄灌溉区,孕育了“塞上江南”的美景。明清时期,“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成为当时西北盛景。如今的银川湖泊棋布,波光荡漾;沟渠纵横,阡陌交错;稻香四溢,鱼跃鸟鸣。秀美的湖光景色融于粗犷的北国风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今日,城西——唐徕渠穿城而过,城北——艾依伊河夏日荡漾涟漪,城东——鸣翠湖百鸟翔集,城南——宝湖珍藏着七十二连湖绕城的记忆。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

img29

img30

img31

银川的美不仅仅在于她的湖光山色,不仅仅在于她的玲珑剔透,不仅仅在于她七十二连湖的风景秀丽。道路的畅通,一座座天桥的耸立,也使银川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八车道北京路是银川最具标志意义的一条城市主干道。2003年8月18日,北京路正式建成通车。它的建成,拉开了银川城市交通道路网的新篇章。对于外地人来说,北京路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八车道,而对于银川人来说,北京路不仅仅打通了城市东西交通的脉络,更预示着更加美好生活的开始。在北京路建成当年,上海路、贺兰山路、黄河路等5条八车道的东西大动脉相继建成。一路前行,八车道比比皆是,银川市主干道全部达到八车道,亲水大街等部分道路已达到十车道。2003年以来,市区道路总长增加了98公里,新增道路面积58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4.13平方米。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让银川市的“血脉”越来越畅通。正是它,挑起了我们“大银川”的脊梁。

img32

北京路两边崛起了连片高楼,宁夏科技馆、宁夏图书馆、宁夏博物馆、银川文化艺术中心、银川会展中心相继在这里拔地而起。北京路成了银川最具现代化气息的一条路,这条路纵贯东西,首次将银川原本分隔开来的城市三区连成一体。银川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城高速路为外围,以“六横十六纵”为骨架的城市路网体系和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纵横交错、通畅便捷的城市道路框架,主干道的畅通为银川的城市发展预留了未来空间。

银川还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和“胸有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人文精神。“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银川的树阴绿地、湖泊湿地、渠桥流水,黄河文化赋予了城市之魂,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大漠近距银川,防沙治沙是世世代代银川人的追求,城郊的沙丘、沙链,城围的防风固沙林,城内的人工沙景都表现出银川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壮志豪情,使银川多了几分大漠文化的沧桑雄浑。

这诸多的理由,使银川被更多的人青睐,正在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img33

银川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美,还在于她的理想和担当。

2002年,建设“大银川”的口号提出。当时定位是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半径500公里,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开通,这个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从这些年的发展实践中也可以看到,银川已对以上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磁场”效应,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越来越突出。随后,银川又提出建设“两宜城市”的新目标。所谓“两宜”,指的是“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如果说“大银川”是向外,“两宜”城市就是向内,从改善住房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银川的宜居指数。现在,银川的城市化率已由2000年的50.96%,达到2009年末的66.81%,城市人口由1999年末的58.60万人,达到2009年末的105.82万人,未来银川将建成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一座城市需要城市精神。从功能看,城市精神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气氛和形象;从内涵看,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市民精神,是这个城市民众集体拥有的气质和禀赋的体现。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凸显出银川人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贺兰山巍峨、苍劲、粗犷的外貌,这座南北绵亘二百余公里的山脉,与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发展进程相共振,深深影响着银川人的风骨。

img34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透射出银川人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贺兰山千仞峭壁巍然屹立,彰显包容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陶冶着银川人仁爱包容、与人为善的性情。滔滔黄河接纳百川、汇聚千流,培育着银川人顺应潮流、融入世界的开放心态;滋养着银川人善良敦厚、厚物载德的优良品德,使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展示出新银川人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巍巍贺兰山岿然不动,滚滚黄河水奔流不息,这就是银川精神,更是银川人的精神。

银川不仅有着建成“大银川”的理想,而且还担当着引擎“黄河金岸”发展的重任。银川是“黄河金岸“城市群的“头脑”,承担着沿黄城市带发展的中心职能。这里有“黄河金岸”决策的智囊团,这里体现了”黄河金岸”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黄河金岸”的建设构想中,银川要突出“塞上凤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特色,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宁东基地建设为契机,建成西北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要抓好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依托包兰铁路、中宝铁路和境内6条国道公路、高速公路等密集的陆路通道,形成贺兰县、中心城区、永宁县等南北发展轴和灵武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等东西发展轴。民用航空已开通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西安、成都、乌鲁木齐、敦煌、武汉、昆明、重庆、大连、福州、杭州等地航线。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既是经济发展的干线,也是黄河文化的展示线。产业空间布局以东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西部银川经济开发区、南部望远工业园、北部德胜工业园的“十”字形空间布局为主,按照“整体规划、点轴结合”的思路,以市辖区、灵武市的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为辐射源,以永宁县、贺兰县为节点,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集群,机械电器制造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羊绒产业集群。

img35

银川市在“黄河金岸”建设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园林化城市建设,成就斐然。首先,兴庆区黄河大桥南段已平整出植树林带,长4000米,宽50米,栽植各种苗木6.68万株,绿化面积400亩。永宁、贺兰段现已种植各类耐水湿树种40.5万株,绿化面积159亩。河东灵武段现已完成造林整地1008亩,开挖人工湖650亩,目前已栽植各种苗木29.56万株,绿化面积1121亩。其次,宁东生态大环境绿化工程,共栽植苗木49.79万株,总体形成了四季常青、错落有致、绿意怡人的美丽景观。

当前,银川正立足于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共进,遵循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区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城市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城市化,将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和空间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沿黄城市带在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魅力的银川、美丽的银川,在“黄河金岸”的建设中,更是首当其冲,处于领军位置,带领着全区在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号角中奋发向前。有俊颜,有健康,有美德,有理想,有担当,银川,教人如何不爱你?

山水湖城石嘴山

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石嘴山黄河大桥南两公里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成立于1960年,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跨黄河,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邻;西邻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黄河水与内蒙古乌海市相邻;南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交界。

石嘴山市,宁夏沿黄城市带上最后一座城市,曾经因煤而兴,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第一吨水泥都产自这里。1965年前,石嘴山市工业产值及第二、第三产业在宁夏位列第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嘴山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区的40%左右。

然而,曾经因煤写就的辉煌,终究被煤所覆盖。以煤而建的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产品层次低,缺少新的大的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作支撑,一些企业的新建项目转移,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等,制约了石嘴山的进一步发展。“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全市工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低于全区2.2%,而且40年的采煤给石嘴山带来了41.35平方公里的塌陷区,9万多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煤矿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在充满危险的塌陷区,1540平方公里的天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2008年,石嘴山市被列为我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img36

几十年的煤炭开采历史,让石嘴山的经济取得了大发展,也让它的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倒数。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重新定位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为摆在石嘴山决策者面前的头等大事。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石嘴山为了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而努力着——转身。尽管艰难,但石嘴山把这个动作完成得十分华丽。

50年前,石嘴山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面对环境气候等诸多不适,面对生活住房、工作条件等一无所有,第一代建设者不折不挠,战天地、斗寒暑,硬是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建起了煤矿和企业,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建成了宁夏最早的工业城市,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在奋斗的历程中,石嘴山人形成了“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创新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扬文化、激流勇进”的精神。这种石嘴山精神为曾经的石嘴山带来过辉煌,面对今天石嘴山的发展瓶颈,勤奋的石嘴山人依然用这样的精神战胜困难。

“黄河金岸”建设拉开了石嘴山市经济转型的大幕,依托地理优势,石嘴山将自身定位为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大武口区加大力度发展商贸、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平罗县作为城乡统筹示范县建设,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陶乐镇和红果子镇曾是老县城,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较好,突出抓生态建设,将其打造为惠农区的后花园,为惠农区工业发展吸附更多的工业人才。

为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目标,石嘴山市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步推进。180多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先后组织实施,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9.7%。通过深入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石嘴山市人居和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塞上煤城”实现了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

“黄河金岸”开发建设总体思路,无疑为经济转型中负重前行的石嘴山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两区一县不甘示弱,纷纷出招。大武口区作为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主打城市建设牌,提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营造“一方碧水共蓝天,万亩绿树涌贺兰”的城市形象。惠农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手抓工业,建成银北最具活力的工业园区之一——河滨工业园区;一手抓农业,以“绿、红、白”三大主导产业为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罗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特色县”为目标,将“黄河金岸”建设列为全县主题性、突破性工作,从工业、路网、城建、水利、绿化、旅游、国土、新村、民生等十大项目入手,力争将平罗县建设成为八百里“黄河金岸”最耀眼的明珠。

img37

石嘴山市围绕打造“黄河金岸”特色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经济转型、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生态文明五个示范区,着力打造六条功能线,构筑沿黄绿色长城,发展生态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的石嘴山,已然变成了一座湖泊之城、奇石之城、森林之城。

“水”是石嘴山的生命。石嘴山境内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既有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沙湖,又有被称为“城市绿肺”的星海湖。星海湖以前是一个臭不可闻的死水湖,如今却湖波荡漾、芦苇婆娑、飞禽云集,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不仅能拦蓄洪水,还可观光休闲。空中俯瞰,开阔的湖面上涟漪串串,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鸟儿不时划过水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石”是石嘴山的精神。石嘴山的粉煤灰和煤矸石曾堆积成山,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石嘴山人民通过山体覆土、依山就势的办法,就近利用贺兰山原始石头,同时配置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奇石,置石造景、挖湖造桥、筑路建亭、绿化美化山体,将粉煤灰厂变成了中华奇石山,将煤矸石山变成了“绿宝石”生态园。如今山上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怪石争奇,这是石嘴山“石头精神”的伟大创举。

img38

“绿”是石嘴山的灵魂。石嘴山道路两旁遍布着绿树和草坪,不知名的花朵吐露着芬芳,绿色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色调。据了解,石嘴山市现有森林面积87.6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8平方米,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林网绿化、道路林阴化、城区园林化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格局。

img39

石嘴山旅游资源独特,融江南秀丽的水上景观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风景于一体的沙湖,是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还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园以及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陶乐兵沟汉墓等,逐步成为宁夏乃至西北的旅游热线。

石嘴山市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擦边而行。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名不虚传。南有集大漠雄浑与江南锦秀为一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民族风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来已久。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园,惠农万亩枸杞园、万亩红柳园,平罗万亩生态林等争奇夺秀,后来居上。追今访古,怡养性情,石嘴山的旅游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石嘴山奋进的步伐匆匆,在“黄河金岸”建设中,她是沿黄城市带北翼中心城市,承担着发展新材料加工、高耗能产品及农业产品加工业的重任。不久的将来,以能源、新材料为主,石嘴山作为中心城市将引领宁蒙交界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石嘴山市沿黄经济区的沧桑巨变折射着“黄河金岸”政策的一角,几年过去,石嘴山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示范城市,并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2010年宁夏百姓幸福指数调查显示,石嘴山市居民幸福指数最高,达到86.2%。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监测报告认为,石嘴山市已跻身我国西北地区竞争力增长最快十城市。一首《石嘴山赋》更是将石嘴山的美说得透彻。

宁夏边隅,有石嘴山。北接蒙古,南望银川,东滨河水,西倚重峦。乡穷地僻,未鲜才贤。壮心飞时,冲霄绝云气,厚载负青天。羊皮作船,白布为帆,徜徉风流千年。

秋冬岁寒,尽显气象。劲草藏衰色,冻梅逸冷香。平原烈日艳抹,空碛暮云远烧。鸣羌管,品石箫,劣马长嘶飞射雕。目极处贺兰欲雪,风怒时石嘴吞涛。千秋更替,几程风雨,百代传承,多少英豪!长空惊破,飞将军落雁,刀戟龙吟,元昊帝猎狐,武皇亲征,匈奴举火,共阻绝隘险恶。长沟冻裂,千叠黄土驰日月。莽野荡平,万里狂沙走龙蛇。天公震怒,蝎死胡杨折。

至若春暖绿还,方现今日大观,沙湖明灿,玉鉴琼田三千倾。沙枣连天,铜枝铁叶百里青。大道罗织,飞桥横渡。云楼笋起,五彩金妆。浩浩蓝图,泱泱盛状。龙腾猛志,兴于序庠。勤奋进,发少年意气,勇砺锋,催男儿自强。石嘴山之胜绝,待得明日迸射神光。

水韵回乡吴忠

吴忠是宁夏平原最早设置的县治之一,距今已有2226年。西汉置灵州县,吴忠成为河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早在北周时期就以“塞上江南”的美誉闻名遐迩。1936年,吴忠市同心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吴忠不仅历史悠久,便利的濒河地利也使这里成为宁夏最早引黄灌溉的地区之一。现在的吴忠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奶牛养殖基地、宁夏重要的能源基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和协会授予“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和“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中国羊绒集散城”,同时也是中国铝业生产基地、风力发电基地、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优质圆枣生产基地。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是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也是全国黄河穿城而过的3个城市之一,“黄河金岸、水韵吴忠”应运而生。“黄河金岸”的建设目标提出后,吴忠市以建设沿黄城市带上最具魅力、最富活力、最具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做足做活“路、水、绿、特”四篇文章,启动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三城联创”工作,全力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吴忠在宁夏全区率先建成了集黄河防汛、交通运输、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长68.5公里的滨河大道。全市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2.6%,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和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境内有秦渠和8条支斗渠贯穿城区,有大小湖泊10个,近万亩,湿地3万余亩。滨河生态水韵城市芳容初显。

吴忠市总人口137.2万,其中回族人口占51.2%,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在勤劳、热衷经商的回族人民的带领下,吴忠商业发达,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的美誉。吴忠自古以来就是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目前形成了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吴忠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同心县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羊绒集散地,占全国交易量的50%、世界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还多。吴忠东郊蔬菜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交易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交易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清真牛羊肉交易市场。

img40

img41

吴忠不仅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商业繁荣,而且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是一块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吴忠地处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5~10月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境内青铜峡大峡谷、108塔、青铜峡拦河大坝、“朔方名刹”——牛首山寺庙群、西北第二大湿地——青铜峡库区鸟岛、同心清真大寺、沙滩浩瀚的金沙湾、横跨几代的古长城遗址等景点,及因红军会师兴起的红色旅游景点,围绕“黄河金岸”兴建的黄河圣坛等,融历史底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于一体,形成了吴忠黄河大漠、回乡风情、西夏遗韵交相辉映的独特西部旅游景观,回乡特色游、寻秘访古游、红色旅游、“黄河金岸”风情游、农家乐游方兴未艾。2009年2月,吴忠市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殊荣。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黄河金岸”发展战略后,吴忠市委、政府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吴忠市要发挥黄河穿城而过的优势,全力将黄河沿岸建设成特色城市线、生态景观线和文化展示线。

吴忠市依托自身优势,实施了“依托黄河、西移东扩、一带两翼、相向发展、功能互补、突出特色”的城市发展战略。“双城拥岸、河渠绕廊”的城市空间格局塑造着吴忠温婉灵秀的城市精神和性格,西移东扩城建战略打造着一个“大吴忠”。“大吴忠”的“大”理想在于把黄河发展成城市的内河;在于把“大吴忠”发展成为城镇集群;在于与银川市一起构成“黄河金岸”核心城市区域,成为大银川的副中心,承担沿黄城市带发展的中心职能;在于通过城镇、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同城化步伐,使经济要素在两城之间自由流动。

按照“一堤六线”的建设思路,吴忠市重新审视自己在沿黄城市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道路扩城、水系活城、生态扮城、特色塑城”的城市建设理念,以黄河两岸30平方公里区域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市西移东扩和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推进新区建设,开工建设了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和“两馆一中心”、黄河楼等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以黄河为轴心,在黄河两岸建造一片‘路、水、绿、特’相互融合的,融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浓郁回族风情和‘塞上江南’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

今日吴忠,在“黄河金岸”的发展战略中,犹如一位头戴盖头的回族少女,健康而美丽,蓬勃而朝气。依托黄河,越显水灵。

浪漫沙都中卫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是宁夏最年轻的地级市,辖沙坡头区以及中宁、海原两县,市人民政府驻沙坡头区滨河西路。总面积16986.1平方公里,其中川区面积3681.1平方公里,占21.67%,山区面积13305.2平方公里,占78.33%。人口103万,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35%。

img42

中卫,在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中卫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已挖掘整理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近百处。

历史上的中卫因其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古时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成为“丝绸之路”边陲要塞。相传,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为屯兵戍边,在沙坡头成功筑堤引水,开挖美利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诞生了“白马拉缰”的神话传说。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征战在中卫。他屯兵营盘水,勒马沙坡头,摆兵黄河九渡,在中卫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骄”的足迹。

中卫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繁荣的旅游业。沙坡头的神奇与秀美使得中卫享誉海内外。736年,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途经宁夏中卫沙坡头,面对大漠黄河壮美的景色,写下了《使至塞上》这首著名的诗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成了描写大漠与黄河空灵寂寥、飘逸隽永意境的极致,里面蕴藏了沙坡头说不清、道不尽的千古遗韵。浪漫沙海中的奇幻瑰丽,大河奔流的侠骨柔情成就了沙坡头的摄人心魄之美。沙坡头的麦草方格治沙成果更是被誉为“人类治沙史的奇迹”,沙坡头也因此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在沙坡头治沙成果展示区,铁路两侧500米宽,58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宛如两条巨龙,将沙魔锁扼降伏。游人到此,无不被中卫人民创造奇迹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中卫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处处散发着一股青春的闯劲。瓜农在成片成片的硒砂瓜地里劳作,在广袤的腾格里沙漠里成排成排的沙漠日光温室,束住沙龙脚步的麦草格在大漠里铺张,沙坡头吸引着如织的游人……这些杰作,是中卫人与沙漠斗争的胜利战果。浪漫的中卫人称自己栖居的城市为浪漫沙都。“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有了黄河的滋养,卫宁平原成了鱼米之乡。灌溉101万亩的沙坡头水利枢纽,横穿中卫的“西气东输”工程,在杞园采摘枸杞的茨农,宽阔的场院晾晒的红艳艳枸杞,“宁夏红”枸杞酒制造厂房,还有那连绵不断的鱼塘,那黄澄澄的稻田……

包兰、甘武、宝中铁路和在建的中太银铁路在此交会,109国道、101省道、201省道和石中高速、中郝高速、中固高速、中盐高速、中营高速在此纵横交错……昔日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丝绸之路”的边陲要塞,如今成为交通枢纽。中卫依靠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建成了中卫美利、中宁宁新2个大型工业园区和常乐陶瓷园、镇罗金鑫园、石空工业园等6个专业园区。

黄河金岸的战略目标提出后,中卫市依托黄河湿地资源优势,先后沿黄河开挖建设了腾格里湿地公园、应理湖、香山湖等大小10多个湿地湖泊和连接新老城区的沙坡头大道景观水系,为整个城市增加了1.7万亩的水域面积,并因此步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列。中卫,作为黄河入宁第一市,位居黄河文化展示线之首,独特的区位因素,决定了它在“黄河金岸”建设上必须有所作为,且有大作为。

img43

中卫市积极恢复生态,改造环境,建成了腾格里湿地公园、应理湖、黄河公园、香山公园、美利森林公园,中卫用绿着色,让水泛光,以“五园”支起了中卫城市建设的大骨架,绘出了中卫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名城新容貌,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黄河金岸”生态湿地耕地保护项目占地面积7676亩,总长51.1公里,概算投资605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由拉坡整地、景观水系、观光湖泊、湿地绿化建设等组成,分为8个工程标段。项目自2010年3月25日开工建设以来,截至4月底共完成土方量550万方;开挖景观水系长51.1公里,形成观光湖泊9个,水域总面积201.7万平方米;湿地绿化种植146万株,品种主要有香花槐、国槐、刺槐、垂柳、河北杨、新疆杨、白腊等,其中栽植紫穗槐100万株。

“黄河金岸”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卫市南入口的形象,有利于调节区域环境气候,有利于提高周边土地的利用价值,不仅丰富了旅游城市内涵,而且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做足“绿”字,做活“水”字,以此作为打造“黄河金岸”的重点。中卫城市的品位、地位及城市竞争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img44

腾格里湿地公园被誉为宁夏沙漠的第三个“美女”。来到这里,湖中大大小小、星星点点的岛屿早已成为鸟儿的家园。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在此止步,公园内14公里道路弯曲而又狭长,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1000余亩各类树木,分布湖泊周围。集沙漠治理、旅游开发于一体的腾格里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不仅为中卫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加装了“助推器”,还成了阻挡腾格里沙漠南侵市区的桥头堡。它是中卫最大的湿地湖泊,是继沙坡头、沙湖之后宁夏第三大沙漠旅游景区,也将成为“黄河金岸”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宁枸杞博物园等沿黄标志性景观正在加紧施工,“黄河金岸”“铁腕植绿”,一个月植树7000亩……宁夏黄河两岸到处是一片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场面。

中卫有个奋斗目标:通过南扩东移、依河发展,建成中国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沿黄城市带中最具特色美的城市。未来中卫发展要突出“黄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儿杞乡”的品牌,抓住支线机场和太中银铁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沿黄城市带的南部副中心城市。

围绕“黄河金岸”建设的目标,中卫市着力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凸显了沿黄城市群众文化的个性魅力。

美丽的中卫在“黄河金岸”的大发展中日益凸显出自己的亮丽。

img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