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旅游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变迁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旅游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变迁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九寨沟参与访谈人数为46人,桃坪羌寨为51人。与九寨沟相比较,桃坪羌寨的人口特征变化很小。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旅游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变迁_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九寨沟 、桃坪羌寨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

二、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旅游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变迁

根据上面所构建的框架,笔者及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部分师生于2006年7月至8月在九寨沟和桃坪羌寨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居民访谈。其中九寨沟参与访谈人数为46人,桃坪羌寨为51人。调查结果见表1-3、表1-4、表1-5。

(一)地方文化变迁的表现

1.总体上的“涵化”效应

总体上来说,九寨沟和桃坪羌寨的文化表现都体现出一定的“涵化”效应,也就是说,两地的地方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化”的影响。而且这种表现几乎涵盖了本研究所调查的地方文化的各个方面。这说明当不同类型的文化在接触时会相互融合和影响,其总体趋势表现为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趋同和演变。

2.不同文化元素的变迁差异

旅游开发之前,九寨沟和桃坪羌寨的地方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差异。九寨沟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民族社会,其地方性和民族性反映在调查的各个方面。而桃坪羌寨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后羌族”社会。可以发现,旅游开发前桃坪羌寨的日常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上的文化与传统的羌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可以从语言、信仰、服饰、饮食、生活器具和劳动工具等方面找到例证。桃坪羌寨的村寨格局和部分建筑维持了传统样式,其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存,与其将之看做是传统的延续,不如看做是对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应的结果。同时,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而无法使这样的“传统”发生大规模的改变,毕竟翻修村寨和住房需要庞大的资金。

从桃坪羌寨可以看出,地方文化的变迁很多时候在旅游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动力来源于与外界,尤其是非本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基础的改善。不同文化的交流使本地方的文化元素不断被稀释,而经济基础的改善使追求现代化和更好的生活成为可能。九寨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原生性,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两个因素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并不是促成文化变迁的原动力。旅游介入后,地方文化发生持续改变,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改变了原有的对外交流情况和经济基础。

尽管如此,同样不应忽视地方文化结构中所包含的内在延续性。这在桃坪羌寨同样可以得到反映。民族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信仰仍然在桃坪羌寨的社区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纯朴、团结的社区关系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准则,残留的“白石崇拜”和端公信仰仍然保留在居民的历史观和人地观中,“云云鞋”和自娱自乐的民族歌舞则延续了古老的精神情趣。因此,文化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变异和传承交互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和居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传统本身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有着巨大的联系。当外界的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时,地方文化的变迁就成为一种看似必然的过程。

这从旅游开发后两地的文化变迁状况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九寨沟地方文化在旅游发展了二十多年后表现出与桃坪羌寨类似的“扬弃”特征。这实际是“社会交换”在文化中的体现。某种文化元素是否会丧失或被置换,需要根据它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以及其他文化元素代替这种文化的可能性来进行判断。以九寨沟地区的宗教信仰来说,苯波教对居民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解释世界和达到内在精神和谐的重要途径。虽然旅游开发造成居民生活的大幅度改善,但对一些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来说,由于自身教育程度不高以及旅游开发后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的产生,尚没有一种观念和思想体系能够替代原有的信仰体系。而且,目前九寨沟的苯波教信仰中已经加入了很多佛教元素以及少量的汉区民间信仰元素,就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功能上与原有信仰是相通的。此时,它们彼此之间的理论矛盾和冲突也因当地居民不能区分而被忽略了。

3.九寨沟和桃坪羌寨的总体差异

对比九寨沟和桃坪羌寨地方文化在旅游开发后的表现,可以发现九寨沟比桃坪羌寨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但这种变化旅游者却很难意识到。根据笔者对旅游者的调查,他们认为九寨沟保留了更多的地方文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旅游者看到的只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断面,他们往往以传统的民族文化来作为变迁的参照物,而不是综合考虑文化的整个变迁过程。不幸的是,很多对旅游所造成的种种影响进行批评的学者也持这样的态度。于是,旅游在他们眼中成为损害“传统文化”的“邪恶力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表1-2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旅游开发前后地方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

img8

续表1-3

img9

续表1-3

img10

注:表格中的内容除实地调查采访外,还参考了杨振之(2003)、阳·泽仁布秋(2001)著作中的相关内容。

(二)地方基础变量变化与文化变迁

1.人口和种族因素与文化变迁

旅游发展后,九寨沟的人口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发生在九寨沟景区范围内,而是发生在九寨沟景区所依托的漳扎镇。外地人因为看到了九寨沟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商机而聚集于此,使九寨沟的人口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使九寨沟的原住民成了少数族群,其原有的文化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稀释了。但就具体的沟内人口来说,由于管理限制和历史传承,人口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以维持,使得内部形成了一股抵御文化变迁的力量。

与九寨沟相比较,桃坪羌寨的人口特征变化很小。这一方面是由桃坪羌寨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桃坪羌寨的旅游开发时间和开发强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原有的社区人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继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界对本地文化的影响。

从种族差异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九寨沟在开发前保存着浓郁的藏族特色,而桃坪羌寨开发前就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汉化了。因此,二者在抵御文化变迁上所表现出的作用也不同。九寨沟的藏族与主流汉族在族群特征上的差异在今天仍然基本得以保持,而桃坪羌寨随着族际通婚,族群差异进一步缩小。

2.社会总体特征与地方文化变迁

旅游对两地社会总体特征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两地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大幅改善,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大幅度增加。收入增加意味着外界的物质现代化进入地方成为可能。而职业变化、教育水平提高和对外交流的增加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地文化观念与外界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换力度。居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本地,外部世界的思想观念也纳入居民的视野当中,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文化选择。当然,这对地方传统也形成了威胁。

不过社会总体特征的变化对两地地方文化变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九寨沟在旅游开发前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社会,外界影响所造成的文化变迁也因要醒目得多。桃坪羌寨因为原本与外界的交流就比较多,因而旅游所造成的影响只是原有影响的延续,而不是像九寨沟那样更多的是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3.居住格局与政策因素对地方文化变迁的影响

整体上来说,九寨沟和桃坪羌寨的居民居住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九寨沟虽然少数村寨有所搬迁,但原有的社区主体基本没有变化。这对文化变迁产生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从政策角度上来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主流,旅游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有选择的。以九寨沟而论,长期以来九寨沟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的自然风光,地方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最近九寨沟管理部门计划挖掘当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意欲促使地方旅游再升级。桃坪羌寨以村寨和羌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当地管理部门曾试图通过复兴羌族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例如举办羌语学习班,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效甚微。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对文化变迁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地方文化因此而丧失了自身内闭的发展规律(其实,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很少能够有某种文化是自身孤立地发展的,藏羌文化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旅游吸引的需要又会使某些文化特征得以在变迁中流传乃至从传统中再度复兴,有很多的研究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4.族群情感和地方文化变迁

旅游增加了地方居民的自豪感,这从被调查的两地居民都可以得到印证。这种自豪感是社区主体自发维持和保持地方文化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和具体的文化要素在旅游吸引物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九寨沟除了自然吸引物以外,在早期的旅游实践中,尤其是家庭旅馆时代,当地居民发现游客对民族餐饮、歌舞等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藏餐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然会是他们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现在,虽然九寨沟的家庭旅馆结束经营了,但当地居民仍然用青稞酒和藏餐来吸引游客。在桃坪羌寨,不仅羌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因游客喜爱而得以保存。

当然,这种情感本身也是文化固有的基本特质之一。这从当地居民对待外部经济文化吸引力的态度就可以得到印证。本地经济基础差时,本地居民往往向往外部世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当本地与外界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时,本地又显示出强大的向心力。这种认同感在笔者对另一个羌寨萝卜寨延请的老端公朱某(现已去世)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到反映。朱某因为经济原因,从龙溪来到萝卜寨从事表演,可是他却明确表示,一旦他的家乡也要开发旅游,他就会回到家乡去。总体来说,九寨沟居民比桃坪羌寨表现出更强的向心力,这与两地的经济差距有一定的联系。

表1-4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地方基础变量特征及其在维护

img11

注:在维护原有文化的作用中,“++”表示对抵御文化变迁有比较强的正面效应;“+”表示有较小的正面效应;“--”表示对抵御文化变迁有较强的负面效应,“-”表示对抵御文化变迁有不太显著的负面效应。

(三)旅游互动过程变量与地方文化变迁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每年都要接待相对于自身居民数量来说规模极为庞大的旅游者。这种大规模的文化接触给地方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就这些影响的具体特征来看,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旅游开发前的地方文化特征与这些影响的范围、程度有一定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反映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九寨沟原来相对封闭,传统保持较好,面对外界的巨大冲击被同化时更多地表现为这些文化元素的汉化。例如语言和饮食的汉化。而桃坪羌寨原本被同化的程度就比较高,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都使用汉语,因而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在某些元素上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文化复兴。例如一些年轻人在特定场合又开始穿羌服,举办羌语学习班,请会讲羌语的老人教授年轻人,原因在于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这样的“复兴”来满足游客对羌族文化的想象而赚取更多的旅游收益。

(2)游客与东道主的互动类型也直接影响着相关文化要素的变迁状况。

九寨沟旅游者的平均滞留时间比桃坪羌寨长,但其主要目的是欣赏自然风光,对文化对象并不太关注,而且由于管理限制,他们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更多是观光及购买旅游商品。总体来说,这种接触尽管规模很大,但却是很肤浅的。当景区营业结束后,当地居民便过着自己的生活,不再是被“凝视”的对象。这一方面造成了当地居民对自己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不太珍视,导致相关文化元素的变化,例如服饰、民族歌舞等。另一方面,部分要素也因此而躲过了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例如语言,尽管在与游客打交道时当地居民使用的是汉语,但当游客“缺位”的时候民族语言又成为相互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桃坪羌寨是以村寨和羌碉作为主要吸引物的,这也就决定了村寨和羌碉的延续性。尽管有很多游客参加的是半日游,但还是有很多游客住了下来,从而使得桃坪羌寨游客和东道主的接触程度比九寨沟要深得多。其实,在桃坪羌寨,尤其是进行民居接待的家庭,几乎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游客与居民的全方位接触以及游客需求的主导性,实际上也导致了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的全方位汉化。至于服装、民族歌舞等方面的表面复兴,其实只是一种舞台化的表演而已,与居民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大联系。

(3)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对旅游的依赖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变迁状况。

九寨沟和桃坪羌寨的社会经济对旅游都已形成了很大的依赖。旅游收入在两地都成了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两地的大多数居民也都在从事和旅游业相关的工作。总体来说,这造成了地方文化的变迁效应。例如九寨沟目前已经没有了农牧业,因而原来的生产工具和农牧业生产文化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商业文化。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种依赖也造就了当地居民对游客需求的重视,从而使得一些游客喜爱或感兴趣的地方文化要素得以遗存和复兴。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桃坪羌寨的民间工艺和歌舞上。

(4)商业化特征突出。

旅游的大规模涉入造成了地方文化元素不同程度的商业化。这从环境特征和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以得到突出的印证。商铺林立、商业观念发达是两地的共同特征。就是民族餐饮、歌舞等要素中能够保留的传统色彩,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拜商业化所赐。在九寨沟景区内,凡是交通比较便利、区位较好的地方,基本上都被开发成为销售旅游商品、参观藏族民居或品尝藏餐的场所,而桃坪羌寨则几乎家家户户实行民居接待。小小的寨子里,每一条路上都有旅游商品小摊。在九寨沟商业区,一些中年妇女刻意身着藏族服装,只是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而桃坪羌寨的本地导游也只有在工作时才穿羌族服装。例如“魁星羌家”18岁的儿子周航,他是寨子里的本地导游,家里特意为他做了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装让他穿上在寨门口招徕游客。不管是在九寨沟还是桃坪羌寨,居民们对旅游接待都已经深谙其道,对前来消费的游客热情周到,而对路过或没有意愿消费的游客则相对冷淡得多,这在九寨沟尤为突出。在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人非常在意旅游业给自己家庭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且都对现有的收益并不满意。这说明居民们对旅游商业活动的卷入程度相当深,商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img12

img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