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大暴洪灾害的调查思考

”特大暴洪灾害的调查思考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灾情发生后,省地县乡各级组织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其全力带领群众抢险救灾,安置慰问灾民,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年年垦荒使本已疏松的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加之宕昌高寒阴湿,植物生长缓慢,植被恢复困难,因而荒山遍布,树少沟多,山洪和泥石流随时发生。五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年年扶贫年年救灾的宕昌县给我们的警示值得深思。
”特大暴洪灾害的调查思考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建设保护并重 救灾还需防范——宕昌“5.31”特大暴洪灾害的调查思考

宕昌“5.31”特大暴洪灾害是甘肃省近几十年来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与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虽各不同,但其根本的一点,都是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引来的大自然的严厉报复,它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到了极其脆弱的地步。

这次暴洪灾害对还未解决温饱的宕昌县26个乡镇的1.5万名群众来说,可谓“灭顶之灾”,洪水淹没了河谷川坝地带的良田,冲走群众部分房屋和基本生活用具,冲毁多为土坯建成的民房;大水还引发泥石流,所到之处,公路桥梁、农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中断瘫痪,33个乡学校、医院等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严重受灾,共造成34人死亡,因灾受伤183人,各类经济损失折合达1.7亿元。

灾情发生后,省地县乡各级组织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其全力带领群众抢险救灾,安置慰问灾民,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一顶顶专用帐篷搭建起来了,一车车面粉、衣物、药品分发到灾民手中,帐篷学校内又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社会各界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充分体现出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让灾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然而,面对灌满泥浆的村庄院落,变为沙砾的良田和年年高涨的河床和泥石流沟、植被稀疏的荒山,地县领导感到灾后重建工作的艰巨和继续防灾减灾的迫切。

痛定思痛。据了解,这次严重的洪灾,其原因一是暴雨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经气象、水文部门测定,5月31日晚7时至10时,阿坞乡5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110毫米,岷江洪水经过城区河段时,最大洪峰流量达到677m3/秒,而前50年内岷江最大流量仅为350m3/秒。近年由于干旱,岷江流量锐减,小河小溪几乎断流,群众防洪意识逐渐淡薄。二是长期垦荒和滥采乱伐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源头水源涵养林的破坏,对下游危害更大。由于宕昌山多耕地少,缺粮缺钱花,当地群众长期以来依靠垦荒来维持生计,盗伐林木时有所见。1998年宕昌与岷县交界的麻子川一带林区,就因当地农民成群结队盗伐林木且暴力抗法,引起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曾持续报道盗林抗法事件,呼吁人们树立法制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垦荒毁林者仍屡禁不止。三是地质结构疏松,抗灾能力脆弱。年年垦荒使本已疏松的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加之宕昌高寒阴湿,植物生长缓慢,植被恢复困难,因而荒山遍布,树少沟多,山洪和泥石流随时发生。四是没有形成江河管理体系。局部设防多为50年一遇,标准低且质量差,许多地方只有河道工程,没有堤防,缺乏河道治理和防汛措施。这次被冲毁的村庄和农田,多为河岸圈地建房和与河争地,许多群众平时缺水吃,但却未兴建蓄水设施,无雨干旱,大雨成灾。五是群众无生存防范意识。由于贫困地区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不但防灾防汛意识不强,就连自救措施也不多,政府号召村民撤离住地上山躲避,部分村民不听劝告死守家中;救人时有些灾民躲在房梁,不知掀瓦而出;对受伤被淹人员,许多村民不知如何急救。防范意识薄弱增加了救灾的难度,也导致了灾祸的加重。

近几年来,宕昌县委县政府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带领全县群众苦干实干,展开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农田基建和治理水土流失活动,并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攻坚整体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习惯使该县发展层次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时难以改善,不断的各类自然灾害给扶贫攻坚仍带来一定难度。

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警醒。要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就必须牢固树立防范意识,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一要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国家以粮换林草政策,对高山林区分散的住户,可集中搬迁移民,实行整流域封山育林。在退耕还林中,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多挖鱼鳞坑,少挖平台,同时建立有效的管护机制,珍惜和保护每寸绿地,制止新的水土流失。二要强化河道管理,维修疏浚河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高标准地打桩修堤,提高防洪能力。还要依法治理江河,进行总体规划,严禁村民在河道和泥石流沟口圈地建房,组织和帮助群众兴建蓄引工程,利用好现有水资源。三要解决群众燃料问题,制止砍柴、挖草皮现象,采取综合措施,帮助群众节柴改灶,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池等新能源,保证林草植被不受破坏。四要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可采取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党团活动阵地和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宣传县情乡情,增强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普及防灾减灾、生命自救的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五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秆经济作物,使农业增产增收从地上粮食作物转向大豆、洋芋、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尽量减少因雹、洪、旱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脱贫步伐。

2000年是我省自然灾害多发年,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都在抢险救灾中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如果我们的防范意识再强一些,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再多一些,也许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年年扶贫年年救灾的宕昌县给我们的警示值得深思。

(原载于《甘肃经济日报》2000.06.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