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或然结论与前景

或然结论与前景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立足中国农民的生活实际、农村的社会实际和农业的生产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应该有良好的开端,也应该会有满意的结果。
或然结论与前景_传统与超越——中国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

第四节 或然结论与前景

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三农”问题中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则多注重另外的一个问题——农业现代化。正如在前面的探讨中已经指出的,农业现代化是经济问题,农民现代化是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素质问题,而农村现代化则是包括农民和农业现代化在内的综合社会问题。而且这三大问题高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得任何试图离开其中两个问题而解决一个问题的努力,难以避免地大打折扣乃至归于失败。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重大社会现代化建设任务,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目标和原则,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但这些目标、原则和途径,仅仅是一些思路,并不意味着我们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社会的复杂性正在于它的有机性,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在于其高度关联性,任何一个系统问题的解决都会不同程度地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样任何一个问题的忽视都会拖解决其他问题的后腿。社会的这种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真理的或然性。毫无疑问,农民问题最紧迫的是贫困问题,但解决贫困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农业,同样依赖于农民素质和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制度安排。和谐社会建设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制度问题,毋宁说是一个与综合社会体制有关的政治制度问题,同样是一个与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职能有关的责任问题。社会两极分化尤其是城乡差距的扩大表面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却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尤其是百多年来歧视农民的社会体制和制度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在市场化改革中有所扭转,但并没有得到政府工作的必要配合,也就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财政的必要配合。政府或权力下乡,为什么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就在于城市只能以市场带动农村,却无法用利润反哺农民,可以反哺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只有公共财政。

之所以把我们研究的结论称为或然结论,由于我们无法确信权力下乡和财政下乡,会成为各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共识和行动,无法确信长期奉行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命令主义、一刀切等工作方式,不再成为政府工作通行的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分层推进、量力而行,农民、农村、农业整体推进,社会各行业整体联动的原则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就已经出现的情况看,形式主义、简单化倾向等长期形成的惯性,在一些地方已经抬头,并引起学界和中央一些部门的重视。为此,张孝德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三个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别是:

第一个误区: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的标准,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第二个误区:在小农经济的作用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一个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陷入自给自足的新农村建设误区。

第三个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看成简单的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运动成为新一轮破坏农村生态文化的运动。(7)

新农村建设显然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其中所包含的社区建设等外在内容可以经由大量的财政投入来支撑和实现,但要维持这种外在社会面貌的持续性,不仅要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需要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可以经由农业产业化部分实现,但要使农业充分产业化,则又需要农村市场与城市乃至世界贸易市场的衔接,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育,并不是单方面的政府公共投资可以解决的,需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村社区的功能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则具有对农民教育的严重依赖。一方面,短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部分留住原本靠进城打工以改善经济状况的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农村长期的隐性失业,则难以遏制大量民工进城谋求发展。民工的技能培训并不能单纯依靠农民教育来解决,而需要城市用人单位、劳动部门和技术培训组织共同努力;其余难以离开农村的农民则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农业劳动技能。这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教育甚至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试图通过简单的乡村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下乡这种走马灯和浮光掠影的形式推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措施和办法,最终会损害中央推行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誉,也会严重挫伤农民参与这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及其实施意见的制定,已经预见了这种政绩效应和形象工程存在的可能性,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予以积极防范。随着政府工作中求真务实作风的逐步形成,贪大求全、好摆门面的不良工作作风,也将逐步得到扭转。只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立足中国农民的生活实际、农村的社会实际和农业的生产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应该有良好的开端,也应该会有满意的结果。

【注释】

(1)晏阳初(1890-1990),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省巴中市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1950年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1960年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1990年在纽约逝世,国际舆论界盛赞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2)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桂林,生于北京。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享誉国内外的学者,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自称为“儒家”。历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关于总路线的争论、《立法草案》的讨论及批孔等重大问题中,坚持真理,直言无惧,人生坎坷,宠辱不惊,表现了其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彪炳史册的“儒家风范”。

(3)关于农村改良运动,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村治”及“五四”运动后的“新村”与“平民教育”。北伐时期,农民工运动兴起,而改良运动也渐多,到抗战前,搞乡村建设的有70多处。这些乡村建设运动的时间有长有短,范围有大有小,工作有繁有简,动机也不相同,但都试图在不变更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生产、流通及金融的改良。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有的试图先有改进农村的理想和计划,而后找一个合适的农村区域,作为实验的场所。如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办的邹平、菏泽乡村实验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燕京大学主办的清河实验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和第三区专员公署主办的十县乡村建设实验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和第三区专员公署主办的十县乡村建设实验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进会等。还有的在一区域里进行某项农村改进事宜,如乌江的农业推广事业,北碚峡防务团等。

(4)温 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0,124,139

(5)吴海华,王德成.论社会转型与农村现代化[J].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06):7-10

(6)项 飚.流动、传统网络市场化和“非国家空间”的形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集聚区的历史.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论文(打印稿)。1996

(7)张孝德.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三个误区.http://www.zhushan.gov.cn/zsdj/dcyj/200602/498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