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交互主体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主体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具有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内涵特性。首先,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交互主体性体现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是师生基于相互承认的良性互动而彼此交往的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交互主体性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交互主体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主体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是人们在交往活动过程中,主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定性。交互主体性具有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内涵特性。[53]互动性是指在主体间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主体在双向交流沟通的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交往角色不断变化的特性;差异性是指交往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别个性;共通性是指交往主体间的可理解性。“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单向的、不通约的、异质的,不可能形成交互性,而主体间是同质的、双向的,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只有主体间才能形成交互性。”[54]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主体“或”我—你”的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关系。这两种主体之间的活动是交互性的活动,在交往中,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

首先,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交互主体性体现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相互承认是指师生彼此作为平等的对等者而相互承认。师生都把对方作为交往互动的对等伙伴予以对等的承认和肯定,双方在教育教学交互活动过程中,通过表情、语言与行为相互融合彼此的意志、意愿和情感而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是师生基于相互承认的良性互动而彼此交往的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55]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交互活动,是一种自由沟通和自主选择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师生交往活动。在师生交互活动中,师生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影响师生关系构建和发展的意志与能力。[56]师生双方不仅应将自己,而且应将对方置于相互性立场上,通过对称性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来建构双方的主体性和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性是师生展开互动的动力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探寻对方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程度与范围,然后将此纳入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当中,以实现师生双方共享知识的相互需求。“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抒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三种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关系。”[57]

其次,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体现为一种师生的交互式主体关系。在师生真实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不是把对方看作可以任意改变的对象,而是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中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师生之间是一种同伴的“参与—合作”关系,二者的合作达成一种默契。在以往的师生观中,因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或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表现为教师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或者认为学生把教师当作帮助自己的工具,学生是绝对自由的;或者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都未摆脱主客对立思维。而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则摆脱了这种主客划分,表现为一种交互式主体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彼此间存在着差异,但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对方,让对方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整体,相对师生关系的另一方也就没有了“占有”的欲望,而是让其完整地“存在”,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这样师生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交互式的,教师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影响着教师。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来接纳理解,同时也向学生真诚地敞开自己的整体人格,而抛弃不必要的虚假和伪装。当教师真诚地去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学生也会真诚对待教师,这样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整体人格间的交流。总之,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无论是在交往的形式上,还是在交往的内容上都是一种交互式主体关系。在形式上,主体交往双方总是不停地处于对话状态。在对话中,说者和听者都不断地转换着,有时教师在说学生在听,有时学生在说教师在听。交互性还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交往双方的情感、观点、认识、思想、意见、知识,都在交往中相互传递着。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交往使得交往双方都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看法、认识。

再次,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交互主体性还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协商对话关系。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要求以师生个体多样性与差异性需求为前提,强调对师生双方主体地位的对等尊重和协商对话;它尊重师生双方自主选择自身生活目标的能力,强调双方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自主表达;它尊重师生双方的自我反思价值在建构自我主体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由交流与批判反思;它尊重师生之间的自我建构,强调师生之间对等的良性互动与持续合作。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协商对话和共同探讨的目的,在于达成师生之间的互识和共识。协商对话是指两个人或两个以上(泛指多个)独立部分之间展开的交谈,以寻求共识或共同真理的一种对话形式。协商参与的对话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承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够公开地自由表达、愿意倾听并吸纳不同的观点,从而达成彼此的互识和共识。通过充分的协商对话,师生之间的分歧和异议才能逐步缩小并化解到相互都能接受的范围和程度。但协商对话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双方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成共识,这种共识不是一种妥协,而是在诉诸交互理性和视域融合的基础上,各方都很乐意接受的价值认同。[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