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元史资料有哪些

研究元史资料有哪些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申万里美国蒙元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对美国蒙元史学科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到目前为止,美国蒙元史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汉学、蒙古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蒙元史研究_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申万里

美国蒙元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对美国蒙元史学科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到目前为止,美国蒙元史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汉学、蒙古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人2009—2010年在美国留学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对美国蒙元史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了解,现将美国主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蒙元史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蒙元史研究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便于国内学界了解和借鉴。

一、哈佛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重要的蒙元史研究中心之一,哈佛燕京学社、东亚系都有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蒙元史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哈佛大学蒙元史研究的开创者是柯立夫(F.W.Cleaves),他“二战”以前到法国,从伯希和(Pelliot)学习蒙元史,此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献,1948年起,他连续在《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杂志发表论文,影响很大。[1]对哈佛大学早期蒙元史作出贡献的学者还有田清波(A.Mostaert),他是一位天主教传教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鄂尔多斯(西南蒙古教区)传教二十多年,回国以后,田清波定居华盛顿,与柯立夫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哈佛大学早期从事蒙元史研究的华裔学者是洪煨莲(Willim Hung),他1945年应聘到哈佛大学任教,有一些元史的研究成果。[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哈佛大学培养了第一批研究蒙元史的学者,主要有:舒尔曼(Herbert Franz Schurmann),主要研究元代经济史。[3]劳延煊(Yan-shuan Lao),主要研究元代社会史。[4]陈恒昭(Paul Heng-chao Ch'en),主要研究元代法制史。[5]葛德卫(D.Gedalecia),主要研究元代文化史。[6]NancyShatzman Steinhardt,主要研究元代建筑史,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7]刘元珠(Yuan-chu Lam),主要研究元代科举史、文化史,现任职于卫斯理学院。[8]萧启庆,主要研究元代军事、政治、文化、科举、社会等,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年当选我国台湾中研院院士。[9]

目前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中,包弼德(Peter Bol)教授比较突出,他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应聘到哈佛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思想史、文化史和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为主)。[10]包弼德培养的有关蒙元史的博士有Anne Gerritsen[11]和陈雯怡[12]

二、普林斯顿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蒙元史研究的重要中心,著名汉学家牟复礼(F.W.Mote)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思想史、制度史,他的研究涉及元代的内容。[13]陈学霖(Hok Lam Chan)是20世纪美国比较活跃的华裔蒙元史学者,他于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任职。陈学霖(Hok Lam Chan)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金、元、明等朝代的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和城市史。[14]

普林斯顿大学还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蒙元史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兰德彰(J.D.Langlois),他197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Ch'in-hua Confucianism under Mongols(1279-1368),主要研究为元代社会史、文化史。[15]安迪考特·韦斯特(E.Endicott West),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元代地方制度与地方统治(元代地方达鲁花赤制度是他考察的重点),博士论文为Imperial Governance in Yüan Times。[16]

三、明尼苏达大学、华盛顿大学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明尼苏达大学的蒙元史研究者中最突出的是爱尔森(Thomos T.Allson)。他是研究蒙古帝国史的专家,197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通波斯语等东方语言,主要研究前四汗时代的蒙古史。爱尔森目前供职于新泽西学院历史系。他的论著影响最大的是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17]该书考察了蒙古帝国建立以后,通过对各民族知识分子的任用,促进了欧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印刷术到天文学,中西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具体内容:第一部分考察历史背景;第二部分考察蒙古帝国与伊儿汗国的关系,第三部分考察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交流媒介或渠道,第四部分考察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爱尔森的第二部专著为Commodity and Exchange in the Mongol empire:A Cultural History of Islamic textile[18]该书考察了蒙古帝国时期伊斯兰世界纺织品的生产、消费、衣服与颜色以及文化的交流。爱尔森还有蒙元史方面的学术论文,考察了蒙哥汗时期的国家制度。[19]

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也有蒙元史研究的传统,前面介绍的陈学霖就在这所大学任教多年。近年来在这里任职的还有詹尼佛(Jennifer.W.Jay),她供职于西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曾在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地游学,受到过台湾学者姚从吾和澳大利亚学者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的指导。他的论著:A change in Dynasties:Loyalism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考察了元朝统一之初的南宋遗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拒绝仕元的原因。[20]詹尼佛还有一篇影响较大的论文Memoirs and Official Accounts: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Song Loyalists考察了元朝以来关于遗民的民间记忆和官方记载。[21]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有蒙元史研究,代表人物为柏清韵(Bettine Birge),她1992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中国历史博士学位,后任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她专门研究过福建建州,她的学术专著Women,property and Confucian Reaction in Song and Yuan China(960-1368)考察了宋元两朝妇女的社会地位,发表后产生一定影响。[2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eorge A.Hayden是研究元明时期戏剧的学者。[23]

四、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比较重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心,其中罗伯特·哈特威尔(Robert M.Hartwell)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史专家,他的研究涵盖中国从唐朝明朝的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蒙元史属于他研究内容之一。他的学术论文Demographic,Political,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考察了中国晚唐到明朝中期的社会变迁[24]他的A Cycle of Economic Change in Imperial China:Coal and Iron in Northeast China,750-1350考察了中国晚唐到明朝的经济发展。[25]

琳达·安(Linda Ann Walton)是Hartwell的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 Education,social change and Noe-Confucianism in Song-Yuan China: Academies and the local Elite in Ming Prefecture(ning po),Linda Ann Walton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元朝庆元路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6]

Michael Brose同样师从于Robert Hartewll,现任职于美国Wyoming(怀俄明)大学历史系。他的学术专著:Subjects and masters:Uyghurs in the Mongol empire是研究元朝畏兀儿人生活与仕宦的学术专著。该书以畏兀儿锲(xie)氏家族为中心,考察了这个民族定居中原以后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27]

罗沙比(Morris Rossabi)是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元史专家,也是目前美国蒙元史学界的权威学者。罗沙比是埃及阿拉伯人,罗沙比通9种语言,著述颇多,他的论著: 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His Time是国际汉学界研究元世祖忽必烈的权威著作。[28]他的学术专著Voyager from Xanadu:Rabban Sauma and the first Jourey from China to the West考察了元朝时期的教皇使者库班·扫马的中国之旅。[29]另外,华裔学者李弘祺也是纽约市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宋代教育史和文化史。

五、堪萨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堪萨斯大学的蒙元史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物窦德士(John W.Dardess)是堪萨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元明思想史。窦德士研究成果较多,论著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Aspect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üan China是探讨元朝末年政治史、文化史的重要成果。[30]他的论文Confucianism,local reform,and centralization in late Yiian Chekiang,1342—1359探讨了元末江浙地区的教育情况与地方社会的特点。[31]论文:From Mongol empire to Yüan dynasty: Changing forms of imperial rule in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考察了蒙元帝国对中亚地区的统治。[32]论文:The Cheng Communal Famil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Neo-Confucianism in Yüan and Early Ming China考察了元明时期浦江郑氏的发展情况。[33]论文:A Ming Landscape: Settlement,Land Use,Labor,and Estheticism in T'ai-ho County,Kiangsi对明朝江西泰和县的居民定居情况、土地利用以及劳动力等问题进行了考察。[34]

除了堪萨斯大学以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hn Masson Smith Jr.研究了蒙古帝国日常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与国家的衰落问题。[35]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ames Lee教授研究了1250-1850西南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问题。[36]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niel L.Overmyer则研究了宋元时期的白莲教问题。[37]

六、亚利桑那大学、芝加哥大学的蒙元史研究

亚利桑那大学蒙元史研究者是Stephen H.West,他对金元时期的文学有一定的研究。[38]芝加哥大学的Paul J.Smith在蒙元时期社会史的研究上比较突出,他曾在四川省社科院从事研究,到过哈佛大学,现任职芝加哥大学的Haverford College。他的论文选题与构思都非常新颖,其中,论文Family,Landsman,and Status-Group Affinity in Refugee Mobility Strategies:The Mongol Invasions and The Diaspora of Sichuanese Elites,1230-1330,在蒙古入侵四川,导致四川精英家族迁居江西、江浙的大背景下,对这些家族灵活的生存方式以及保持社会身份集团的努力等问题,进行了考察与探讨。[39]他的论文Fear of Gynarchy in an Age of Chaos:Kong Qi's Reflections on Life in South China under Mongol Rule以元代孔齐的《至正直记》的考察为中心,探讨了元代江南地区妇女的处境以及江南士人对女性的认识。[40]

七、美国蒙元史研究的特点

与欧洲的法国、德国等国家相比,美国蒙元史起步较晚,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美国在学术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蒙元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二战”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蒙元史的研究重镇。从美国蒙元史的研究成果来看,美国蒙元史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对蒙古帝国研究的重视。传统西方的蒙元史研究,重蒙古史,轻中国史。研究方法上重视蒙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材料,轻汉文材料。美国学者继承了欧洲学者的这些研究特点,他们考察蒙元史一般从整个蒙古帝国的高度立论,重视蒙古政权对帝国所有地区统治的考察,其中,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关系、中西文化交流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不过,这种情况在70年代以后的美国学者身上逐步得到改变,一方面因为非汉文史料已经挖掘殆尽,很难创新,另一方面美国学者汉语水平普遍提高,大部分学者都可以熟练运用汉文文献。因此,美国学者更多地研究元朝中国史,并把元朝历史与宋元明清历史发展结合起来,评估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近年以来,美国学者对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非常活跃,元史进入了他们研究思想、文化和社会史的视野。总的来看,士人与社会的研究是美国学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美国学者试图通过对思想史的研究,探讨中国的教育、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变迁;通过士人与地方社会的探讨,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特征;通过对地方社会与中央政权之间关系的考察,探讨地方社会传统问题。

第三,美国学者对宋元明清社会转型的重视。重视唐宋元明清长时段的研究,是美国学者的特点,他们力图从长时段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宋元明转型的集中探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41]

第四,对于学术交流的重视是美国蒙元史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很多与蒙元史有关的学术成果在美国得到资助出版,就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对学术交流的重视。[42]对于美国以外的蒙元史大家,美国学术界非常重视,如澳大利亚学者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就受到美国学术界的优待。[43]

第五,美国蒙元史学界不像国内学术界那样,有严格的学科界限,他们的相关学术成果确实值得国内学术界学习和参考,而美国学术界的运作模式,当然也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

【注释】

[1]柯立夫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蒙元史料的翻译和介绍,主要研究成果有: The Mongolian Documents in the Musee de Teheran(Harvard Journal Asiatic Studies,Vol.16,No.1/2(1953),pp.1-107)、The Bodistw-a water-un Tayilbur of 1312 by Cosgi Odsi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7,No.1/2(1954),pp.1-129)、Trois Documents Mongols des Archives Secretes Vatican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 No.3/4(1952),pp.419-506)、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46(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 No.1/2(1962),pp.1-123)、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38 in Memory of Jigunta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4 No.1/1(1951),pp.1-104)、A Medical Practice of the Mongol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7 No.1/2(1954),pp.428-444)、Tomuy-a/T'o-mu-hu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7 No3/4(1954),pp.445-452)、The Lingji of Aru[gamma]of 134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5(1964-1965),pp.31-79)、An Early Mongolian Version of the Alexander Romanc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2(1959),pp.1-99)、The Biography of Bayan of the Berin in the Yuan Shih(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9 No.3/4(1956),pp.185-303)、The Historicity of the Baljuna Covenant(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8 No.3/4(1955),pp.357-421)、An Early Mongolian loan Contract from Qara Qoto(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8 No.3/4(1955)pp.1-49)、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48(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7(1967),pp.76-102)等。

[2]洪煨莲的主要研究成果有:Three of Ch'ien Ta-hsin's Poems on Yuan Histo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9,No1/2(1956),pp.1-32)、The Transmission of the Book Known a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4,No.3/4(1951),pp.433-492)。

[3]博士论文为: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Yuan Dynasty:Translation of Chapters 93 and 94 of the History of Yuan.

[4]劳延煊的主要研究成果有:Southern Chinese Schola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rly Yuan:Some Preliminary Remarks(收入John D.Langlois,Jr.编China Under Mongol Rule,Pres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金元诸帝游猎生活的行帐》(收入叶新民等编《元上都研究论文集》第222~232页)、《元朝诸帝季节性游猎生活》(收入叶新民等编《元上都研究论文集》第233~248页)等。

[5]主要研究成果:Chinese legal tradition under the Mongols:the Code of 1291 as Reconstruct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6]博士论文为:Wu ch'eng:A noe-Confucian of Yuan dynasty(哈佛大学博士论文打印稿1977年),论文有:The Life and Career of Wu Ch'eng:A Biography and Intro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9,No.4(1979),pp.601-641.

[7]博士论文为:Imperial Architecture Under Mongolian Patronage:Khubilai's Imperial City of Dadu发表的论文有:Toward the Definition of a Yuan Dynasty Hal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Vol.47,No.1(1988),pp.57-73.)、Imperial Architecture along the Mongolian Road Dadu(Arts Orientalis Vol.18(1988),pp.59-93.)、The Plan of Khubilai Khan's Imperial City(Artibus Asiae,Vol.44 No.2/3 (1983),pp.137-158.)等。

[8]主要研究成果:A Study of the Compilers of the Yuan“Ching-shih ta-tien”(T'oung Pao,Second Series Vol.78,Livr.1/3(1992),pp.77-93)、The civil-recruitment Chapter in the Yuan History(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56 (2008),pp.293-372)等。

[9]萧启庆博士论文为: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197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萧启庆出版的论文集有《蒙元史新研》(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蒙元史新探》(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元朝史新论》(台湾允晨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元代族群文化与科举》(台湾联经出版社2008年)、《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等。

[10]包弼德专门研究蒙元史的成果不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宋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里不再列举。近年来他提出“地方主义(localism)”的理论,产生很大影响。包弼德关于“地方主义”的研究涵盖元朝,主要论文有:《地方史的兴起:宋元婺州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第432~452页,2006年)、Local history and Family in Past and Present(Thomas H.C.Lee The New and the Multiple Sung Senses of the past,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pp.307-348.)等。

[11]研究成果: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Brill,2007.

[12]博士论文:Network,Communities,and Identities: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哈佛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打印稿),论文:《“吾婺文献之懿”——元代一个乡里传统的构建及其意义》,《新史学》20卷2期,2009年6月。

[13]牟复礼的主要论著有:Imperial China 900-180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China(《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汉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14]陈学霖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蒙元史有关的论著:China and the Mongols: History and Legend under the Yuan and Ming(Ashgate variorum 2009.)、《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三联书店2008年),论文有:The Rise of Ming T'ai-Tsu (1368-1398):Facts and Fictions in Early Ming Official Historiography(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5,No.4(1975),pp.679-715.)、A Recipe to Qubilai Qa'an on Governance:the Case of Chang Te-hui and Li-chih(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Third Series,Vol.7,No.2(1997),pp.257-283)、Chinese Refugees in Annam and Champa at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7 No.2(1966),pp.1-10)等。

[15]兰德彰的主要成果:Chinese Culturalism and the yuan Analogy:Seventeen Century Perspectiv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0,No.2(1980),pp.355-398)、Yu Chi and his Mongol Sovereign:the Scholar as Apologist(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y,vol.38,No.1(1978),pp.99-136)等。

[16]该论文198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Mongolian rule in China:Loc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Yuan danasty.他发表的论文有:Imperial governance in Yuan Tim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6,No.2(1986),pp.523-549)等。

[1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Guard and Government in the reign of the Grand Qan Mongke,1251—1259,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6,No.2(1986),pp.495-521.另外,爱尔森还有一篇论文:The Cultural World of Maco polo,这是作者对John Larner的Maco polo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一书的书评

[20]Studies on East Asia,Volume 18,Center for East Asia Study of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1.

[21]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y,Vol.50,No.2(1990),pp.589-612.

[2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3]他的论文是:The Courtroom Plays of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Period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34(1974),pp.192-220.

[24]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2,No.2(1982),pp.365-442.

[25]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Vol.10,No.1 (1967),pp.102-159.

[26]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197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论文打印稿。

[27]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7.

[2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该书的汉译本由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8月出版,译者为赵清治。

[29]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1992.

[30]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3.

[31]Chan Hok-Lam an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In Yuan thought: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pp.327—374.

[32]Monumenta Serica,No.30(1972—1973),pp.117-165.

[33]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34(1974),pp.7-52.

[34]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9,No.2(1989),pp.295-364.

[35]Dietary Decadence and Dynastic Decline in the Mongol Empire,Journal of Asian History,Vol.34,No.1(2000),pp.35-52.

[36]Food Supply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Southwest China,1250-1850,Journal of Asian History,Vol.42,No.4(1982),pp.711-746.

[37]The White Cloud Sect in Sung and Yuan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2,No.2(1982),pp.615-642.

[38]Chilly Seas and East Flowing Rivers:Yüan Hao-wen's Poems of Death and Disorder,1233-123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06,No.1(1986),pp.197-210.

[39]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2,No.2(1992),pp.665-708.

[40]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Vol.41,No.1 (1998),pp.1-95.

[41]1993年2月13日,经过学者Benjamin elman、Paul Jakov Smith、Richard von Glahn三位学者发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了关于宋元明社会演变的学术研讨会。包弼德(peter bol)和伊沛霞(Petricia Ebrey)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Smith和Glahn提议继续筹备同一主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得到美国学术理事会中国研究协会资助。1994年2月12日,会议如期举行,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讨论,包括Ben Elman、Ted Farmer、Steve West等。随着讨论的深入,美国学术理事会的中国研究协会决定发起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吸收中国和欧洲等地学者参加讨论。于是,1997年6月5—11日,宋元明社会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会议收到一些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在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学者李伯重的论文被收录。论文集中收录的元史方面的论文是Dadiss(窦德士)的Did the Mongol Matter?Territory,Power,and the Intelligentsia in China from the Northern Song to Early Ming在这篇文章中,窦德士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在元朝蒙古统治以后,得到了什么?第二,蒙古统治结束以后的中国社会与蒙古统治建立以前的宋辽金时期有什么不同?第三,元朝在这些变化里面起了什么作用?Dadess认为:中国在元朝统治以后,得到巨额的财富,包括广阔的疆域和适合中国生存的巨大的空间,这对以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蒙古统治给中国带来了两个变化,就是皇权的加强和理学的一统天下,这些同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2]例如Billy So Kee Long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他的学术专著Prosperity,Region,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the South FuKien Pattern,946-1368就由哈佛大学的亚洲中心资助,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他的一些论文如Developments in Southern Fukien under the T'ang and the M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15,No.3 (1995),pp.443-451)、Population Growth and Maritime Prosperity:The Case of Ch'üan-Cho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946-1368(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Vol.45,No.1(2002),pp.96-127.)、Population Growth and Maritime Prosperity:The Case of Ch'üan-Cho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946-1368(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Vol.45,No.1(2002),pp.96-127)也都是在美国发表。

[43]罗意果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955年他去澳大利亚的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攻读博士学位,1961年他的博士论文Sino-Mongol culture Contact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A Study of Yeh-lu Ch'u-ts'ai通过答辩,罗意果取得博士学位,开始在ANU的“远东历史系”任教,直到2008年他80岁退休。他多次与欧美学者一起合作完成研究项目。2008年罗意果退休以后,美国学界在印第安纳大学的蒙古学研究中心为他祝寿,并召开了以祝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The Early Mongols:Language,Culture,and History Studies in Honor of Igor de Rachewiltz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Birthda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