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凰县凤凰县雀儿寨的生产

凤凰县凤凰县雀儿寨的生产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雀儿寨所在的禾库镇总面积91平方千米,折合136493.50亩,其中水田11850亩,旱地758亩,其他面积8652.68亩,退耕还林37359.50亩,其中荒山17838.30亩,熟地19521.20亩。这户是典型的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他们家开了雀儿寨唯一一家小卖部,已经营五年。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雀儿寨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苞谷,苞谷地里套种黄豆;而主要的经济作物则是烟叶,烟叶收获后则种油菜。全村共有190亩烟地,雀儿寨有80多亩,2002年种植面积达到顶峰。
雀儿寨的经济生活_僵化的田野:从双喜婚到恐惧

雀儿寨所在的禾库镇总面积91平方千米,折合136493.50亩,其中水田11850亩,旱地758亩,其他面积8652.68亩,退耕还林37359.50亩,其中荒山17838.30亩,熟地19521.20亩。吉首至腊尔山公路横贯该镇东西,交通便利。禾库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红薯、黄豆,高粱次之。1987年粮食总产量502.1万千克,比1980年增长了17%。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畜牧业比较发达,为原湘西黄牛原产地之一。镇农贸市场年交易额可达5000万元,商业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小Ⅱ型水库五座,山塘、拦河坝60处,电灌站两处。禾库镇有叭果咱320千伏的发电站,年发电量120万度。禾库变电场为该镇乃至整个腊尔山台地的照明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现有农机站、农机修理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石灰厂、砖瓦厂、纸厂、铁器厂、运输队、竹木加工厂等十多个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460万元(其中乡村企业产值22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136%。林业以杉、松为主,亦生产桐油、生漆等。此外,在该镇境内已勘测出国内少见的红、棕、绿色的大理石,开发价值尤为可观。[12]

1.生产活动

雀儿寨地处高寒山区,山多耕地少,荒地面积大,是一个山区特点明显的村寨。村寨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红薯、黄豆。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其他还有苎麻、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以油菜比重最大)、茶叶、蔬菜、果类(主要有桃、李、梨子)。寨子里共有水田180亩,其中有70多亩无法灌溉,被称为“雷公田”,因为这种田的收成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

这里举三例有代表性家庭的生产情况来说明当地的生产状况。

访谈对象二:

家庭生产情况:5亩水稻,2亩苞谷(玉米),苞谷地里套种黄豆。

家庭人口情况:一家六口,三代人,每代两人。老夫妇,年轻夫妇,一儿(2岁)一女(5岁)。

这户是典型的以农作物为主的生产结构。大部分的劳动量投入到稻田,稻田至少需打药一次,下肥两次。苞谷地里套种黄豆是这里农户普遍的做法,充分利用了土地。这是村寨里最普遍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传统的生产结构。

访谈对象十七:

家庭生产情况:0.6亩姜,0.6亩水稻,4亩烟叶,3亩青蒿,1.2分地的菜园。

家庭人口情况:一家五口,夫妻俩及三个孩子。大儿子17岁,二女儿15岁,两人在外打工已半年,小儿子在念书。户主42岁,为村委会秘书,前两年在外打工,今年才回。

这户是典型的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据户主说,自家所种水稻仅够吃两个月。烟叶投入的劳动量很大,自己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烟叶地上。青蒿是一种药材,寨子里就只有他一家种了。青蒿一般行情能卖3.5元/斤,一亩青蒿能收获300~400斤。但种子贵,100元/包,一包有一两,能播种一亩地。纯粹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很少,尤其是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家消费的农户更少。这样的生产结构有一定的冒险性,种植烟叶不仅需要更大的劳动量,还需要烤烟的技术,承受市场行情的波动,但由于烟叶利润高的刺激,一般只要有青壮年劳力在家的农户,都会种植烟叶,只是量的多少。

访谈对象四十五:

家庭生产情况:稻田两亩,苞谷两亩,养猪两头。

家庭人口情况。一家五口,户主及其妻子,三个未成家的孩子:大女儿1984年出生,二女儿1987年出生,儿子1991年出生。两个女儿在外打工分别有五年和两年,儿子在念书。

他们家开了雀儿寨唯一一家小卖部,已经营五年。早两年家里都养鸡或鸭,最少一百只。户主也是当地唯一订阅报刊、杂志的人,曾因此受到过镇政府表扬。因此,这是一户典型的以副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两亩稻田是为了供应口粮,苞谷投入的劳动量较小,不需花费太多精力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养殖和经营小卖部。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雀儿寨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苞谷,苞谷地里套种黄豆;而主要的经济作物则是烟叶,烟叶收获后(每年的七八月)则种油菜。各户则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要求选择生产作物的种类和搭配比例。

2.烤烟

这里单独介绍烤烟,是由于烤烟对当地经济收入乃至整个社区生活的明显影响。烤烟首先体现的是外部力量的渗透和影响。当地并无种植烤烟的传统,据《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种植烤烟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烤烟的发展离不开县政府的大力推广。烟叶的栽培和烤制都需要技术,在当时的山寨,人们既没有技术信息的来源,也不敢承担种植烟草带来的风险。正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使得当地农户接受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进入80年代以后,县人民政府重视烤烟生产,从贵州引进了具有产量高、成熟早、适应性广、容易烤制等特点的优良品种春雷三号和春雷四号,并在河南、贵州聘请技师来县传授技术,又采取了给种植户以粮食奖励(每百斤烟叶奖百斤粮食指标)、提高烟叶收购价及资金扶持等经济措施。特别是自1981年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放开手脚种植。”[13]所以,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国家政策的放开,烤烟在当地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全村共有190亩烟地,雀儿寨有80多亩,2002年种植面积达到顶峰。以前种的烟叫露天烟,而现在都种地膜烟,指的是排沟、施肥,并用地膜盖住烟苗。烟苗一般由烟草公司配送,烟苗在每年的3月开始种植。从种植烟苗直至收获,需施两次肥(硝酸铵),要经常打药,约一星期一次。种植烟苗的初期青虫较多,需要经常打药、捉虫,然后除草、起垄、打顶、抹叉。除草的频率是有地膜的除一次草,没地膜的需两次。打顶是为了不让其开花;抹叉是为了控制烟叶的数量,一株烟一般留18片叶。

那么,种植烟叶的成本如何呢?这里只计现金投资,不包括劳动力的投入。这些投资包括:药10元/亩,煤270元/1000斤,一株烟苗3分钱,一亩地需1100株(规定),则需33元/亩;加上肥料,当地农户估算,一亩烟叶需要现金投入500元。

此外,种植烟叶就必须有烤房。烤房的规格一般是8尺×8尺,可以放4层烤烟,这样一烤能出300~400斤烟。以前的烤房多用土砖砌成,但土砖的封闭性不好,现在烤房一般用水泥砖砌成,水泥砖要1.1元/块。

3.养殖业

当地村民习惯利用山地野生饲料放牧牛、羊,饲养生猪、家禽。当地的湘西黄牛品种,“据传在很早以前由四川和黔东引进,经多年选育,逐渐演变为具有山区特征的地方品种,其性温顺,易调教,耐寒热,能粗饲,且抗病力强。由于蹄质坚实,能上石山,爬险坡,无论牛角弯田,碎块坡地,皆可役使”[14]。每天清早,家庭主妇就出去割野草(小孩子放假期间,这活一般由小孩来做)来喂牛,但牛饲料主要还是以往留下的干草。学校放假期间由小孩子到山坡上去放牛。家里有田的农户一般都养有牛。当地老式的房子,牛棚就在主人的卧室旁。农民饲养生猪,一般用红薯、米糠和野菜,进行熟饲。

家禽主要是鸡、鸭,在逢年过节或自家做小型仪式时宰杀。当地多数家庭都养狗,平时主要是起到看家护院的作用,偶尔也被宰杀食用。

当地的渔业发展主要靠山塘、水库与稻田。苗族农家有稻田养鱼的悠久传统。《苗族史诗》这样唱道:“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他们多用竹篾篱笆或杉叶刺蓬封栏出口,春放秋捕,唯饲养技术落后,产量不高。水库一般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来的,水库养鱼产量较高,现在都是采用承包形式。

4.赶场

之所以提到赶场,是因为我的切身感受。我居住在寨子里的两个月,越来越意识到赶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到寨子后遇到的第一个赶场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天上午,房东和他的孩子都邀请我一同去赶场,我想,赶场有什么稀奇,天又热,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要做的正事是尽早完成系谱调查,于是便笑着拒绝了。我当时没能体会到他们所表示出的不理解。吃完早饭,我便像往常一样带着访谈工具出门了。出门后我就意识到我的错误了,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去赶场,买东西或卖东西,小孩子则像过节一般欢天喜地。我走访几家都未成功,便打算去小商店坐坐,结果在那里也吃了闭门羹——今天正好进货。我只好回到住处,这时房东和孩子们都已出门。等到中午我再到寨子里走动,发现几乎很难遇见人,好不容易遇见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没去赶场?”从那以后,我也逢场便赶。

赶场对当地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当地平时计算日子便是以场期来计算。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清晰地记得哪天是赶场日。对于小孩来说,赶场就像过节。一方面是好玩、热闹;另一方面是伙食能得到改善。寨子里平日买不到荤菜,赶场日便会买些荤菜回家。别说小孩子,到后来,我也期待赶场日改善伙食。大人们会计划在赶场日购置农具、肥料、农药或其他日用品,家里蔬菜多的,也可以在赶场时卖掉。

村支书要到镇上汇报工作,没有特殊情况,也会选择赶场日。到了赶场日,就算没有工作要汇报,支书也会抽点时间去镇上走走,用他的话说是“联络联络感情”。在我准备返校的时候,当地烟叶已经有烤制好的成品了。户主会选择一些较大的集市(如乾州)去探探行情。农闲时,当地妇女会编制花带(主要用来背小孩)、头帕,少数还会做苗服、背小孩用的小棉被等。到了赶场日,她们便拿到集市上卖。

雀儿寨的村民一般只赶禾库场,只有小商店主或有些较大商品需买卖时,他们才可能去别的集市。如果禾库场不能满足买卖的需求,当地人主要赶乾州场,因为它在吉首市的外围,商品种类是最齐全的。只有禾库镇上开商铺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赶临近的几个场。比如有一户商户是这样安排自己的行程:逢一、六赶禾库场,这天是最轻松的,因为自家店铺就在禾库;逢二、七赶腊尔山场;逢三、八赶山江场;逢四、九赶乾州场;逢五、十赶吉信场或休息。赶乾州场是进货,其余都是卖出。一般是镇上好几户商户租用一辆大货车,把自家的商品拉到其他场去卖,他们在其他场都有固定的摊位。

镇上人们的生活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赶场日和非赶场日。镇上大部分的商铺在非赶场日根本就不开门做生意。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要邮寄东西,便一个人跑去镇上,并计划理发和购物。来到镇上后就觉得不对劲:邮局关门,理发店关门,商店大半也关门。赶场日,同样一个镇,几乎变了个样。镇上人山人海。临街的店铺把商品都摆到门外,形成一条条商品走廊。还有很多铺面是在赶场日临时才搭建起来,赶场过后便拆除。而在赶场日,更多的是摆地摊,镇上平时通车的主要街道被地摊截成了两部分,只有行人能通过。地摊上主要销售自家的农副产品、自己加工的食品和一些日用品。

5.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在清代以前,男女差别很小,一般史志记载均作“色彩斑斓”;妇女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节日喜佩银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男女服饰有了较大的变化。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分青、花两种,长一至三丈,衣服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衣扣一般为七颗。妇女的服饰喜用花边装饰,绣有精美图案。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包蓝白相间的长帕,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花垣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恰齐额眉。

吉首市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复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用十字挑花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苗族妇女服饰还特别讲究对衣裤的花边装饰,苗族妇女的衣服腰大而长,衣袖短而大,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背襟边要加上栏杆并绣花于其间。有的还需在开衩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个。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亮,下脚绣满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

在雀儿寨,平时男子的服装与汉族服装一样,看不出什么差别。年轻女子(25岁以下)一般也都穿汉服,只有中老年妇女在平时穿苗服。在“双喜婚”时,送亲客中的女客都穿着很新的苗服,并佩戴银饰,盛装打扮;男子则仍为汉服。而男方家也是女客着苗服,男客穿汉服。在看过的几场“双喜婚”中,新娘既有穿苗服,也有穿汉服的。但“双喜婚”中的年轻夫妇新添的儿女都是苗服盛装打扮,戴满银饰。

6.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富有代表性的节庆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场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在年场上走亲访友或者进行物资交换,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观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演唱民歌。雀儿寨的人们对我说,要是我能在这里过年,肯定会喜欢这里的赶年场,因为那天是一年中难得的盛况,可以观看很多节目。

(2)三月三。三月三日这天是湘西苗族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发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作乐。但现在一般是政府出面组织的活动,每个地方都派代表队参加。去年,在山江(凤凰县一个镇)举办了隆重的“三月三”,禾库有一支代表队参加,房东的小孩也前往观看了,他兴致勃勃地向我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3)四月八。四月八日这天是湘西苗族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传说“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跟古代一个名叫“亚宣”的苗族首领起义的故事有关,这是为纪念战死的苗族人民英雄亚宣的业绩而定下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的则是与接龙活动、椎牛祭祖活动相联系。

(4)六月六。六月六日这天是苗族人民希望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市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前往参加。

(5)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赶秋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苗族男青年巴贵达惹与美丽的姑娘七娘在赶秋场上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传统的秋场有吉首的矮赛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场、泸溪县的潭溪和粱家潭等场。这些民间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娱乐社交活动,而且也是年轻人选择配偶的大好时机。年轻女性在这种场合尽情展现自己的精美服饰,显示出自己的精妙制作技艺,在人们欣赏的眼光中得到一种满足感。

这些节庆,一方面让一些当地的传统得以展示和传承,在盛大节日里,尤其是政府出面组织的“三月三”,传统是以表演形式得到展示,这些表演是由旅游业带动的,在山江,很多苗族人们就以表演为生,这也会对社区生活的变迁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节庆场合,也为苗族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相恋的绝好机会,因此,节庆也是当地生活的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