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企产权改革论争

国企产权改革论争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企产权改革已成为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实际是国有资产廉价大转移。[67]其基本主张及理由如下:第一,根据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中国产权改革的具体实践,国企产权改革没有方向性错误。[71]第二,产权改革的推进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必要的,不能停止或放慢。[87]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家政府侵害私人的产权,侵吞私有财产。
国企产权改革论争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企步入产权改革阶段,围绕国企产权改革的性质、方向与路径问题不断发生争议,在2004年从“郎顾之争”演化为论战高潮,至今论争尚未停息。虽然其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否定国企产权改革性质、路径及其方向的声音,但最终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定深入推进国企产权改革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与基本路径存在根本错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误导,应该立即停止国企产权改革,以大政府主义和中央集权来纠正。其基本主张及理由如下:第一,认为产权改革的性质就是“私有化”、“资本主义化”、“雇佣化”和“社会分化”。“股份制”不是“新公有制”,而是“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公有制绝对比私有制有优势,“人间正道”为公有制。[57]“国退民进”,“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是违反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历次指示的错误思潮。以“三套马车”来贯彻所谓“国退民进”的方针,是一种错误的做法。[58]实行战略调整,其实是战略撤退。[59]国企不能搞利润最大化,必须提高社会效益,承担相应社会职能,承担保证社会充分就业而由政府下达的就业任务。[60]即使是国营小企业也不能私有化。小企业私有化,就会使得绝大多数职工生活在非公有经济关系中,工人阶级的绝大多数就成为雇佣劳动者出现普遍的分化。[61]第二,国企的根本问题与产权无关,无须产权改革。国企问题不在于“所有人缺位”,而在于职业经理人制度缺位。[62]未来的产权改革和经济走向,必须以新法治主义取代新自由主义。[63]第三,国企效率与竞争力并不低下。郎咸平以中国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企效率优于民企表明,国企比民企表现还要好。大陆有学者否认国企竞争力低下,认为这些恰恰是民营化、私有化所引起的。[64]第四,产权改革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国企和民企,官员和企业家,联合起来侵吞国有资产,剥削人民。国企产权改革已成为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实际是国有资产廉价大转移。目前中国正处于最原始的人吃人的初期资本主义阶段。[65]产权改革实际上是权贵私有化,严重降低了国企效率。[66]第二种观点认为,国企产权改革的根本方向与基本路径并没有错误,整体看来,国企产权改革是成功的。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以便进一步完善。“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是,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改革方向有错,而表明国企改革使旧体制下原有的问题显性化,表明改革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是不可回避的选择。”[67]其基本主张及理由如下:第一,根据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中国产权改革的具体实践,国企产权改革没有方向性错误。[68]国企改革成败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去看。[69]市场经济的最大的奥妙和最核心的秘密就是有一个明晰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国企产权本质上不是市场化的产权:模糊的而不是明晰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呆滞的而不是流动的,国企改革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70]国企的根本问题是资本化与行政化融为一体的问题,行政本该受民主力量制约,而资本本该受市场力量制约,二者融为一体之后,导致行政对资本的保护,市场力量虚化,而不到位的民主对行政又没有约束力,结果是行政腐败不可避免,而国企则攫取了最大化的利益。改革的目标就是解决行政和资本的分离,使得各类企业得以公平竞争。[71]第二,产权改革的推进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必要的,不能停止或放慢。承认产权改革之中的确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或蚕食侵吞国家资产现象,但认为国企改革是逼出来的,不改革则国有资产流失只会更加严重。在改革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责权明晰、约束强劲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体制,必须触动内部人的利益。[72]产权改革是国企引入承担资产损失责任主体的最有效途径。[73]不进行产权改革就无法突破政府、国企、金融三位一体的本质,无法真正将政府从前现代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而对于正在“转轨”的民众,是最大的公平。[74]产权制度的破坏还导致了社会信任的缺失。[75]增加整个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的成本,严重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会使已有的改革成果丧失,危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76]第三,产权改革的过程是政府与人民契约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国企改制是政府把权益逐步放权于民、还权于民的过程[77];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78];是资本社会化的过程[79],具有充分竞争性和完全商业化的产业,可实现产权私有化和经营私有化,而具有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其改革方向可能只能是经营私有化。[80]第四,国资流失并不严重,而且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由于国有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同时还需要支付巨额的职工安置、社保等改制成本,加上产品的市场化缺位、冗员、技术低下,账面不实等一系列问题,国有资产大量缩水是正常的。而且国企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与整体价值、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都是存在较大距离的。[81]所谓国资流失的争议问题,其实是国有资产定价上的两个标准(资产收益法与投资成本法)的对立问题。[82]不能拿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会计制度和积累的资产标准来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83]国资流失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国资交易不公开、不竞争,这与改制的类型内部型改制有关,与私营企业购买无关。[84]只要实行公开性、竞争性的国资交易程序,国资流失就可以有效避免。[85]国企改制成本的支付不能称为国有资产流失。[86]中国不仅已极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且不断出现私人资产流失到国有资产中的现象。[87]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家政府侵害私人的产权,侵吞私有财产。[88]

第三种观点认为,国企产权改革方向没有错误,但改制方式有待改进。阻碍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的恰恰是国企的相对垄断地位。[89]不同意“国企效率优于民企”、“国企不能退出”的主张。[90]主张用继承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25年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现象。产权改革既要体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符合市场化、民营化的进程,同时又要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问题。[91]批评新左派呼吁对已经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革进行清算,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诉求。[92]

第四种观点认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在于解决政策性负担。国企的问题源于两种政策性负担:“战略性负担”与“社会性负担”。解决国企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剥离政策性负担。[93]

第五种观点认为,国企产权改革应暂停,待有完备的体制环境、法律程序和社会的全民监督再重新启动。[94]

国企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误,但政府的确应改进改制方式,即规范改制行为、加强公开性与公正监督,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资本流动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同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