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南移民四川

湖南移民四川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广填四川湖南作为南方中部大省,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素称“鱼米之乡”,又盛产木材、桐油、茶叶以及锑、铅、锌等矿物,传统经济条件优越。明清交替之际,战争频仍,湖南各州县迭遭蹂躏。因此女婴一出生即将其溺毙的陋习流行。两湖之人自此大举移居四川。1753年,四川人口136万,1812年增至210万,1887年增至731万。1877年,陕西干旱,死亡甚众,土地荒废,又有湖南人前往垦殖。
湖广填四川_乡土湖南

湖广填四川

湖南作为南方中部大省,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素称“鱼米之乡”,又盛产木材、桐油茶叶以及锑、铅、锌等矿物,传统经济条件优越。据2000年统计,仅占全国总面积2.22%的湖南生活着全国5.09%的人口,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但这些人口是新中国建立后快速增长的。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漫长时期,湖南人口数量的增长却经历了三起三落,在东汉、唐、南宋形成了三个高峰,在隋末唐初、唐末和明末清初为三个低谷。从公元2年至1685年的1683年间,湖南人口从50万增至121万,年增殖率仅0.52‰。新中国建立前的300年间,湖南人口增长亦相对缓慢。从1776年至1953年的170年间,年增殖率为4.5‰;在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间,年增殖率仅3.74‰,[1]具有明显的“高出生,高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特点,并未如马尔萨斯之言,成几何级数上升。其实湖南盛产稻米,有“湖南熟,天下足”之美誉,在明末清初又推广了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由此可见,湖南人口增长缓慢主要不是吃饭问题造成的,而是别有原因。

第一,天灾人祸。明清交替之际,战争频仍,湖南各州县迭遭蹂躏。慈利县境“百里无人烟”。沅江县“户口十损七八”。武冈州至清顺治十年“郡人十不存一”。历史学家林增平先生认为:“明清两朝‘鼎革’,湖南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2]方志载,自1691年至1910年间,湖南发生水旱兵灾63次,每次灾祸人皆死亡很多。如1746年湘乡、临武大水,“居民溺毙者无算”。1806年龙阳大水,“溺死居民甚重”。1827年长沙大水,全城为水冲刷,一诗人谓:“到晚一城都成空,水合大江流向东。直至六月犹奇臭,郡城无人饮其中。”1832年,长沙“是岁饥,大疫,死者无算”,《悯疫吟》写道:“市城死人乱如麻,十室九空鬼大哗。”1844年,“全省大疫,至明年乃止,死者无算”。“夜行不以烛者,多触横街死人,以致倾跌。盖其时饥者元气已尽,又加以疫,人人自分必死,尝见扶杖提筐趑趄于道,忽焉掷筐倒地而死者;有方解裈遗矢蹲而死者;有叩门呼乞,倏焉无声而死者。人命如此,天惨地愁矣。”[3]水旱兵灾又造成饥馑和疫疠,人口肯定减少。

第二,溺婴。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五男二女”为理想家庭结构。因此女婴一出生即将其溺毙的陋习流行。《岳阳风土记》载:“生子计产授口,有余,溺之。”《长沙县志》载:“此邦风俗,向有溺女陋习,至今相沿,牢不可破,溺死如草菅,全不顾恤。”《衡州府志》载:“溺女之惨,昔有严禁,今衡俗犹然未改也。”《湖南通志》载:“邵阳之俗,民贫弃子。”《蓝山县志》载:“俗贵男而贱女,贫家尤患此,甫生而多溺,伤人道甚矣。”《城步县志》载:“城步有溺女者,其意最惨。”此类记载,举不胜举。何以溺婴?一因贫穷无力抚养,一因富家不愿女儿长大负担其嫁奁。《衡阳育婴堂记》载:“贫民生女,力不能举者弃之。”《郴州志》载:“贫家育女,多从溺没。”《邵阳育婴堂记》载:“门外有亭,置榻,生女不能育者,夜置榻上。”这都是因家贫而溺女弃婴。新化人邓瑶记载:“顾虑女儿长成,嫁奁不丰,则女不见重于夫家,或至郁郁以死,不若即死于堕地之初。”[4]可见,富家也有溺女现象。为此,地方士绅与政府创办了育婴堂。城步王知县还捐资刊印《溺女歌》:“虎狼性至恶,犹知有父子。人为万物灵,奈何不如彼!生男与生女,怀抱一而已。我闻杀女时,其苦状难比。胞血尚淋漓,有口不能语。咿嘤盆水中,良久乃得死。吁嗟父母心,残忍一至此。我因劝吾民,毋为杀其女。”[5]

由于溺婴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影响了人口增殖率,造成男多于女。大量女婴被溺,人口不能快速增长,同时也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衡阳县志》载:“县民男多于女,率十之二。”民国时期全省男女比约为124:100,有些地方更为突出。如1868年城步男女比为177:100,1907年邵阳县男女比为154.8:100,1929年长沙市男女比为153.5:100。[6]男多女少,许多育龄男子不能娶妻生子。二是男多女少也引发不少婚姻纠纷。《痛余杂录》载:“辰溪生女多溺死,故女最贵。再婚者亦需三十余金。前夫久而复讼,谓之求敷,讼牒中十有六七。有男子仅三四十而女人已六十者。其老死不娶,又比比也。”[7]长沙知府赵宁撰《请禁溺女详》:“婚姻讦告者,指不胜屈,非曰强掳奸占,即曰一女两茶,甚至名姓不一,辗转迁移,莫可究诘。访之邻郡,均有同情。庸因女少男多,丝萝难觅,遂至鼠雀之衅,无了无休。”[8]

第三,对外移民。湖南在吸收外来移民的同时,也向邻省四川、贵州大量移民。明季张献忠之乱,大量屠杀四川人,以致“鸡犬不留”。1671年,四川、两湖总督联奏,凡移民四川者,免赋役五年,政府供给农具种子。有官吏能发动移民三百人者,立即升一级,候补官吏立即得缺。两湖之人自此大举移居四川。1753年,四川人口136万,1812年增至210万,1887年增至731万。他们大都来自湘、鄂、赣三省。谚云:“湖广填四川”,即指此次移民。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轻易不肯外迁。官府则以绳缚移民手于竹杠,如同非洲黑奴贩往美洲,数十人串联而行,以免逃逸。途中难免有人要遗矢尿,他便会大叫“长官,我要解手”。今湘、黔、渝、川等地方言有“解手”一词表示要大小便,即由此而来。湖南入川的移民多宝庆、长沙、岳州三府之贫户,入川后大多定居犍为、安县及沿江一带。流向贵州的湖南移民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道光年间在贵州定居的湘鄂移民有7万余户,贵州松桃厅“城市乡场,蜀、楚、江西商民居多”;镇远府施秉县的商贩,“湖南客半之”;黔西南兴义等府苗疆亦多有湖广流民。流民“一路扶老携幼,肩挑背负者,不绝于道”。[9]乾隆之前,汉水上游秦岭南麓人口稀少,有湖南人移民此地种植玉米。1877年,陕西干旱,死亡甚众,土地荒废,又有湖南人前往垦殖。这都是经济因素的移民。

咸同太平军兴,湖南人与之对抗,湘军转战四方,东至苏皖,南至闽浙,西至黔蜀,北至关陇。民国初年,陕甘地区的湖南人、平津人、本地人各居1/3。这是政治因素的移民。

【注释】

[1]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湖南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1-12.

[2]彭先国.湖南近代秘密社会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1:8.

[3]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16-17.

[4]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七四.武进盛氏思补楼刊:44-45.

[5]盛镒源.同治城步县志卷四.永德堂刊:49.

[6]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19-20.

[7]卞宝第,李瀚章.光绪湖南通志卷末:1-2.

[8]赵文在等.嘉庆长沙县志卷一七.1810年刻本:82.

[9]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6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