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陶侃德才兼资

陶侃德才兼资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陶侃德才兼资陶侃,字士行,东晋浔阳人。在范逵举荐下,陶侃任渔梁吏,食用官府的腌鱼。朝廷派荆州刺史刘弘领军镇压,刘弘命陶侃为先锋开赴襄阳前线。315年,陶侃打败杜弢,占领长沙。陶侃关心民瘼,致力恢复生产。壶山故亦名“陶公山”,至今仍有陶侃故居、陶公港、陶公桥、八十三磴、陶公潭等遗址。陶侃因军功官至荆州刺史。334年6月,陶侃因病重辞官还乡,不幸死于归途中的樊溪。1921年,重建陶公墓及陶公寺。
陶侃德才兼资_乡土湖南

陶侃德才兼资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寒门,幼年丧父,是少数民族。富有传奇色彩的是,陶侃在两晋风云变幻的动乱年代冲破了门阀制度的障碍,从县吏一直做到东晋八州都督、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且在任上文治武功,政绩颇丰。

魏晋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建立,贫寒之子欲想当官必须有权贵、名士举荐。某年隆冬,连下几场大雪,陶侃家中已断粮多日,恰同郡名士范逵慕名前来探访。陶母湛氏贤慧仁义,为了不让儿子难堪,剪去长发换来酒菜,拆了一间草屋的柱子斫成柴块烧火,撤下铺床的草禾喂饱范逵的马匹。范逵得知后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在范逵举荐下,陶侃任渔梁吏,食用官府的腌鱼。陶侃念及寒中的母亲,就给她送去一点咸鱼。母亲将鱼原封不动退回,并写信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1]陶侃深受教育,以后为官总是廉洁奉公。陶母病逝后,人们敬仰她克己待人、深明大义的风范,在其长沙城南沙河街北段故居修筑“贤母祠”,将街道名为“礼贤街”。[2]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江南动荡不安。中原流民南迁,加剧了社会矛盾。303年,张昌率流民起义,3万义军旬日之间攻占江夏,并控制荆、江、扬等州县。朝廷派荆州刺史刘弘领军镇压,刘弘命陶侃为先锋开赴襄阳前线。陶侃很有军事才干,连战连捷,先后平定了张昌起义、陈敏之乱、华轶之乱。313年,陶侃率军入湘州平定杜弢起义,直抵长沙,“屯兵于城西”,与义军隔江对峙。今河西枫林宾馆北边的“陶关”即当年陶侃屯兵之处。315年,陶侃打败杜弢,占领长沙。长沙经数年战乱,地荒人稀,经济凋敝。陶侃关心民瘼,致力恢复生产。某日,陶侃出巡,见一人手持一把未熟的禾稻,便询其缘由。此人回答:“行路所见,随意取之而已。”陶侃听后大怒,责备他既不种田反以偷禾稻为乐,令随从“执而鞭之”。从此,“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陶侃曾于河西结庵以居,并手植杉树,世称“杉庵”,故址在今岳麓书院内濂溪祠旁。[3]陶侃曾在湘潭壶山屯兵。为保障军需,他在壶山窑湾建屋设署,开发商贸,窑湾由此成为著名的粮食集散地。壶山故亦名“陶公山”,至今仍有陶侃故居、陶公港、陶公桥、八十三磴、陶公潭等遗址。

陶侃因军功官至荆州刺史。315年,心怀异志的权臣王敦为控制长江中游一带,将陶侃贬至偏远的广州任刺史。陶侃毫不气馁,并“搬砖治懒”。他每天将砖搬来搬去,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并对嘲笑他的人说:“我正当壮年,总有一天要平定中原,报效国家。生活悠闲,就会变懒,还会败坏身体,以后如何担当重任?”人们听了不禁肃然起敬。果然,324年王敦叛乱平定,晋明帝任陶侃为荆、湘、雍、梁四州都督兼荆州刺史。329年又平定了苏峻之乱,陶侃升为太尉、八州军事都督,封长沙郡公,位高爵显,声名卓著,成为王敦之后东晋威权最重的人物。晋成帝称他“作藩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此后,东晋政局转危为安,江南出现了7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陶侃功不可没。

陶侃治军雄毅善断,理政勤勉精明,为世所重,时人誉之为曹操和诸葛亮:“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他治理荆湘期间,严格限定自己酒量,对因酗酒博戏而荒废正事的部属严加训斥,“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于江”,并告诫大家:“赌博不过是牧猪奴干的勾当,正人君子岂可为之!”在当时以豪饮烂醉为风流潇洒的奢靡风气下,像陶侃这样节俭自律、整饬部下、尽忠报国者,可谓寥寥无几。陶侃很惜时,他曾对部下说:“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4]陶侃行事缜密细致,小到收集造船留下的竹头木屑,大到驻防设兵一丝不苟。

334年6月,陶侃因病重辞官还乡,不幸死于归途中的樊溪。人们将其葬于长沙“城南二十里”处,即今长沙雨花区树木岭陶公山。人们还在长沙城南建立陶侃庙,历代祭祀不绝。明嘉靖年间,长沙知县吕延爵将该庙改建为惜阴书院,其遗址为今长沙市天心区惜阴街惜阴小学。陶公的后人世居长沙。其孙陶淡和曾孙陶烜在长沙榔梨临湘山修道成真人,至今这里仍立有“陶公庙”,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八月十五至十七都要举行盛大的民俗庙会。陶侃的另一曾孙陶渊明为东晋大诗人,以湖南武陵桃花源为原型创作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并撰写《命子诗》表达对曾祖的崇仰:“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5]

陶侃曾在湘潭屯兵,当地人们在壶山立陶侃衣冠冢,宋代改筑为陶侃墓。1921年,重建陶公墓及陶公寺。陶公墓现存有墓庐、台阶、石栏、石华表、香案等,还有晚清名士黎培敬撰写的墓联:“百甓勤劳博芳土,八州都督剩松楸。”陶公寺占地4亩,有房屋3间共60平方米,另有花园、鱼池等。1959年,湘潭市政府将陶公墓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九.

[2]周贤朴.长沙风物大观.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9.

[3]梁小进,杨锡贵.长沙历史风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48.

[4]李棠.重修惜阴书院记.见:郑佳明.历代名人记长沙文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08.

[5]沈约.宋书卷九三·列传五三·隐逸·陶潜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