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代长沙国

汉代长沙国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长沙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响应。公元前196年,吴芮女婿淮南王英布举兵反汉,兵败后逃至长沙国。至此,刘氏长沙国历8代9传176年,从吴芮开始的长沙国历时222年最终宣告结束。据文献载,第一任长沙国丞相为吴郢(又作程)。吴郢是长沙国第一代王吴芮和第二代王吴臣的丞相。继任者醴陵侯越为第四代长沙王吴右和第五代王吴著的丞相。
汉代长沙国_乡土湖南

汉代长沙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响应。次年,项梁在湖南拥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楚王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迁都郴县。同年秋,派九江王英布追至郴州将义帝杀害。今郴州煤炭局院内有义帝陵。[1]此后,经过4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最后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式登基称帝,建立西汉王朝。为了迅速建立封建统治秩序,他在行政建置方面基本上承袭秦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但也有所变通,即在地方辅以分封制,其中将吴芮封为长沙王。

吴芮原为济阴鄄城人,曾任秦朝番阳(今江西波阳)令,因深得民心,被尊称为“番君”。[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点燃了反秦的烈火,英布率领一支义军来到番阳。英布原为秦朝刑徒,因面部被黥,故人们称他为黥布。在骊山修秦始皇陵墓时,他策动一批刑徒逃亡,活动于鄱阳湖一带。身为秦朝县令的吴芮见英布率众而来,即率子侄及部将梅鋗起义,并将英布招为女婿。此后,闽粤王无诸和粤东海王摇闻风而起,亦率越人归附。后来英布、梅鋗率兵北上,分别随项羽、刘邦转战中原,夺取关中,为推翻秦朝暴政立下赫赫战功。吴芮则被项羽立为衡王,建都邾(今湖北黄冈县)。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吴芮毅然归汉,与韩信、英布等上表称臣,拥戴刘邦,成为西汉开国元勋。刘邦登上帝位,颁布诏书,嘉奖吴芮:“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3]封其为长沙王,在秦朝长沙郡基础上建立长沙国,将湘县(今长沙市)改为临湘,作为国都。从此,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也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楚南雄镇”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

汉初,诸侯国势力很强,“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王手握重兵,力量足以与朝廷抗衡,“十年之间,反者九起”,唯独吴氏长沙国“为藩守职”,效忠朝廷,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吴芮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厚葬于湘江之滨。据文献载,其墓地在今湘雅路湘江滨,墓高22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水经注》载:临湘“县北有吴芮冢,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城郭之佳憩也”。又郭颁《世语》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即吴芮死后400多年,孙权建立吴国,为其父长沙太守孙坚立庙,掘吴芮冢取木。当墓冢掘开后,发现吴芮有如生人,保存完好,吴王墓制和防腐处理与马王堆汉墓非常相似。吴王芮被后世统治者称为“忠君”典范,在其墓旁立吴王庙祭祀。《大明一统志》载:吴王庙在“长沙县西北吴王冢旁”。《湘城访古录》载:“吴王庙在长沙北门外,今北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即其地。”民国《抱一遗著》指明吴庙在北大马路(今湘雅路)旁,庙虽小,却总有人凭吊。吴芮死后,其子吴臣继位,至公元前194年卒,在位8年,谥成王。公元前196年,吴芮女婿淮南王英布举兵反汉,兵败后逃至长沙国。吴芮之子吴臣大义灭亲,处死英布,彻底平息了英布之乱。成王子吴回继位,至公元前187年卒,在位7年,谥哀王。哀王子吴右继位,至公元前178年卒,在位9年,谥恭王。恭王子吴著继位,至公元前157年卒,在位21年,谥靖王。因吴著无嗣,长沙国除,史称:“传号五世,以无嗣而绝。”吴氏长沙国共传5代46年。[4]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重置长沙国,并将其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相传,刘发生母唐姬原是汉景帝妃子程姬侍女,某晚汉景帝召见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当时,景帝因酒醉不知,直到唐儿怀孕,才发觉所幸并非程姬,便将其所生之子取名为“发”。景帝即位后,分封皇子,刘发因其母出身卑微而被分封到离京城较远的长沙。刘发在长沙思母心切,曾“运来长安之土,筑台于临湘城内,以登临遥望”。后来,这座望台因刘发谥号“定王”而称为“定王台”,亦称“望母台”或“思亲台”,其所在即今长沙市图书馆址,旁有闻名遐迩的定王台书市。2000多年来,刘发慈孝思亲的故事一直传为佳话。

刘发卒于公元前127年,在位28年,其子刘庸继王位(另一子刘遂封为“都梁侯”,在今武冈东郊七里桥建立都梁侯国;还有一子刘买封为“舂陵侯”,在今宁远柏家坪筑城),至公元前101年卒,在位27年,谥康王。康王子刘鲋至公元前84年卒,在位17年,谥顷王。顷王子刘建德在位34年,公元前50年卒,谥刺王。刺王子刘旦在位2年卒,谥炀王。炀王无后,由其弟刘宗继位,公元前43年卒,在位3年,谥孝王。孝王子刘鲁人继位,公元6年卒,在位48年,谥缪王。缪王子刘舜继位。公元8年,外戚王莽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建立“新”朝,刘氏所封诸侯王国全被废除,改长沙国为“填蛮郡”,改临湘为“抚睦”。[5]公元23年,钟武侯刘望举兵讨伐王莽,自称皇帝,兵败身亡,埋葬在衡阳江东酃湖蒋家山,故称“天子坟”。这座巨型汉墓,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新莽政权倒行逆施,不久即被推翻。公元25年,定王刘发第六世孙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号光武帝。唐人萧荛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却是东都六代孙。”公元26年,刘秀封刘舜子刘兴承袭长沙王,37年长沙王被削去王位,降为临湘侯。至此,刘氏长沙国历8代9传176年,从吴芮开始的长沙国历时222年最终宣告结束。

汉初所置封国,除诸王世代承袭外,设有丞相(亦称柱国、太傅),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王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长沙国亦如此,且初期的长沙国丞相大多封有侯爵,体现了长沙国地位的重要以及朝廷的关注。据文献载,第一任长沙国丞相为吴郢(又作程)。他因率“百越”从征有功,被汉高祖封为长沙“柱国”,并于公元前198年被封为“义陵侯”。吴郢是长沙国第一代王吴芮和第二代王吴臣的丞相。此后,利苍继任长沙国相,并于公元前193年受封为“轪侯”,为第三代长沙王吴回和第四代王吴右的丞相,他卒于公元前186年,即长沙马王堆汉墓第2号墓墓主。继任者醴陵侯越为第四代长沙王吴右和第五代王吴著的丞相。公元前176年,贾谊继任第五代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至公元前173年被召回京城,任期4年。此外,丞相以下还设有御史大夫、尉及各县县令(长)等官职,均由诸侯王任免。

作为汉藩王都的临湘,城垣高耸,宫室巍峨,为历代长沙王驻跸之所和长沙国的军政中心。据《水经注》载,“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时所筑。据专家考证,临湘故城在今长沙湘江以东、建湘路以西、五一路以南、樊西巷以北的范围内,方广数里。城内有王室宫殿、丞相府第、百官衙门。吴芮宫殿也是后世刘氏长沙国诸王居所,在今市区八角亭以东、蔡锷路以西一带。1996年,五一广场平和堂工地古井中出土了汉代卷云纹瓦当和刻有“安乐”、“未央”字样的瓦当,即长沙国宫殿遗物。为保卫王都安全,城外水陆要冲还修建了戍所,驻扎军队。湘江西岸由南而北即有南津城、橘洲戍、北津城等,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汉初长沙国疆域,据刘邦诏书所载:“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但此时豫章郡已封给了吴芮女婿淮南王英布,而象、桂林、南海3郡则为南越王赵佗割据,并未归顺汉朝。汉初长沙国的地盘大致相当于秦长沙郡。《汉书·诸侯王表序》载:“波汉之阳,亘九疑,为长沙”,即北濒汉水,南抵九嶷山,为长沙国南北界线。据马王堆西汉墓3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载,长沙国南部疆域边界西起今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东至今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一带,南达今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北抵新田、全州一线;其主要地区为深水(今潇水)流域和都庞岭、南岭山区,与史籍所载一致。因此,吴氏长沙国疆域,大体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分以及邻省湖北、江西和两广的小部分地区。据《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汉初长沙国辖有22县,包括今属湖南的临湘、罗、益阳、连道、承阳、郝、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恢、郴、营浦、南平、舂陵、冷道16县,以及今分属于江西、两广的安成、桂阳、观阳、洮阳4县和处于湘粤边界的龄道县、处于湘鄂边界的下隽县。刘发建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力削藩,从长沙国析置桂阳郡和零陵郡,刘氏长沙国封地只剩下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酃、容陵、湘南、安城、承阳、茶陵、攸、昭陵13县,远不如前。正如《汉书·诸侯王表》所载:“虽有旧名,皆无南北边矣。”因此,刘发颇为不快。据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集解》中载:“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来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益焉。”[7]看来,刘发以巧妙的手法博得皇父的同情,扩大了自己的封地。从此,长沙国的辖地又包括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其南境达五岭南北。公元前145年,汉景帝鉴于诸王权力太重,将成尾大不掉之势,下诏改变王国旧制,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为相”。此后,诸侯国的地位、规模、仪制大大降低,诸侯王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也都一一收回。长沙国实际上成了朝廷直辖的一个郡,长沙王“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14部刺史分察郡国,长沙国为荆州刺史部所察。

【注释】

[1]吴芬清.湖南旅游大全.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1:501-502.

[2]班固.长沙王吴芮传.见:郑佳明主编.历史名人记长沙文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459.

[3]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4]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56.

[5]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57.

[6]吴芬清.湖南旅游大全.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1:193.

[7]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