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沙楚军在湖南的历史

长沙楚军在湖南的历史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楚军征湘春秋时期,湖南地区盛产金、铜、锡等矿产品和琉璃、犀皮、象齿等珍奇奢侈品,又是鱼米之乡,是北方楚人向往的宝地。楚国对湖南的征战分为前后两期。大量考古材料表明,春秋中晚期,楚国军队从洞庭湖东、西两岸沿澧水、沅水和湘江向湖南腹地推进。至今,湖南全省各地共发掘了数千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墓,可见当时楚国已基本控制了湖南。在军事征伐的同时,楚国也采取了系列措施,逐步加强对湖南地区的行政管理。
楚军征湘_乡土湖南

楚军征湘

春秋时期,湖南地区盛产金、铜、锡等矿产品和琉璃、犀皮、象齿等珍奇奢侈品,又是鱼米之乡,是北方楚人向往的宝地。春秋以前,楚国势力弱小,尚不能南扩。随着楚国日益强大,统治者为称雄天下,不断对外扩张,湖南成为楚国南征的第一站。楚国对湖南的征战分为前后两期。春秋时期是蚕食渗透,战国时期是全面征服。大约在两周之际,楚国势力便兵分东西两路,进入湖南。西路自郢都(今湖北江陵)越江南下,进入洞庭湖西澧水、沅水下游地区;东路自鄂地沿洞庭湖东岸南下,进入岳阳地区。

楚成王奉行“北与中原结好,南则镇夷越之乱”的外交政策,加强对南方的军事扩张。至楚灵王时,楚在洞庭湖西北岸的统治已经稳固,先后占领了今常德、桃源和沅江下游地区,并溯沅水而上。公元前523年,楚平王采纳费无极建议,“为舟师以伐濮”,将沅水流域纳入楚国版图,并折而向东攻占了资江流域,直达湘水中游。在这个新的版图上,楚国设置了黔中郡。沅陵县窑头村出土了长500米、宽200米的大型楚人城址,在城址中心有绳纹圈底罐、豆、钵、鬲等陶器和绳纹砖、瓦当等。这可能是楚国黔中郡故城。大量考古材料表明,春秋中晚期,楚国军队从洞庭湖东、西两岸沿澧水、沅水和湘江向湖南腹地推进。在西路将势力扩张至湘西、怀化等地。1988年,溆浦高低村发掘了陪葬有铜剑、矛、镞等武器的楚墓。楚军在东路自岳阳溯湘江而上攻占长沙。1958年,长沙南郊太子冲出土了大量春秋晚期楚人陶器遗物。长沙作为楚人扩张的战略基地,留下了大量楚墓。1952年,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了52件陶器和10件陶鬲,表明墓主可能是士大夫级人物。东西两路楚军在长沙会合后,继续向南扩张。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楚人势力到达湘江上游和湘南地区。1953—1956年,在衡阳湘江东岸蒋家山、铁路公山、公行山和周家坟山,发掘了107座春秋晚期楚墓。1973年,在郴州市高山背发掘了6座春秋战国楚墓,这是迄今所见分布最南的楚墓。当时楚人在湘中的政治统治刚确立,但在湘南的地位仍不稳固。因此,湘中地区发掘出来的文物体现了文化和越文化的相互影响,而在湘南地区则是越文化居主导地位,楚文化局限于湘江沿岸据点。

公元前385年,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吴起推行改革,楚国迅速强大。为了镇压湖南越族的反抗,并继续向南方扩张版图,吴起发动了全面征战,势力到达两广一带。史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至今,湖南全省各地共发掘了数千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墓,可见当时楚国已基本控制了湖南。此后,楚国又将湖南作为继续南扩西征的基地。楚威王曾派庄峤率军溯沅水西上,征服且兰、夜郎等地,最后在云南建立楚人统治,史称“庄峤王滇”。

在军事征伐的同时,楚国也采取了系列措施,逐步加强对湖南地区的行政管理。第一,在交通线上建立军事据点,派兵驻守。春秋时期,楚人刚入湖南,势力很弱,“蛮濮”、“夷越”土著经常造反,于是楚军就在交通要道设置军事据点,建筑城池,在长沙、益阳、常德、澧县到郢都的交通线上建立了石门古城堤、澧县白公城和桃源楚王城,在沅陵建置了黔中故城等。第二,设置封君,建立封地。据方志记载,楚国大夫靳尚曾封于今湖南宁乡,湘江支流靳江即由此得名,今坪塘境内有“靳尚墓”。1953年长沙仰天湖25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上载有“中君”和“舞阳公”。据考证,“中君”和“舞阳公”可能是当时湖南境内的封君。此外,在临澧九里茶场附近有占地4平方公里的楚墓群,近20座楚墓封土底径30米以上,这可能是当时分封于此的贵族墓地。第三,建立郡县制。据考古资料分析,约在春秋晚期楚平王“伐濮”完全征服沅水流域后,楚人设置了黔中郡。其辖区大体相当于今怀化、湘西和常德、桃源、汉寿以及贵州黔东等县。楚国郡县制的建立,使湖南第一次纳入了封建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第四,建立移民国。当时,楚人在北方扩张中吞并了大批方国。楚将这些方国的贵族迁往新辟的湖湘地区,在今岳阳地区建立“罗子国”和“糜子国”。楚平王还将“茄人”迁至临湘。[1]

罗子国,本是楚国同姓国,西周时期位于“今南漳东北、襄阳西南交界之处”。约公元前7世纪初年,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贵族南迁于郢都附近的枝江。《水经注》载:“枝江地,故罗国。”楚文王时,又将罗子国遗民南迁至今湖南汨罗。《水经注·灵水》载:江南罗县有“罗侯城”。“罗侯”即罗国遗民中的统治阶级。据此可知,罗国迁湖南后,仍由其贵族统治,但臣服于楚政权。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汨罗屈原农场发掘了罗子国故城遗址。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城垣长490米,宽400米,城北郭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春秋时期的简瓦、板瓦及绳纹鬲、细把豆和罐形器等,这些文物证明了文献关于楚文王迁罗历史的真实性。楚国迁罗与罗子国的建立,一方面解除了心腹之患,保证了郢都安全;另一方面又借罗子国势力屏藩楚边,镇抚和开拓湘东北“蛮越”地区。

糜子国,本是两周时期楚的附庸国,“在今白河至郧县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末或前6世纪初年,楚庄王灭糜子国,将其遗民迁于今湖南岳阳市东30里的糜城,即今梅溪大村梅子市。杜佑《通典》载:“巴陵糜子国。”《读史方舆纪要》载:“(岳州)府东三十里,相传古糜子国,有东西二城。”《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师居糜”,与楚苦战。吴师败后,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糜”,即于糜地筑城。[2]可见,糜子国当时已成为楚国控制江南并与吴争战的重要军事基地。

【注释】

[1]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03-106.

[2]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