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衡湘禹迹简介200字

衡湘禹迹简介200字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禹治水,曾“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而不入”,跑遍了三山五岳。当时,禹治水七年无功,听说南岳藏有一部关于治水的“金简玉牒天书”,于是来到南岳宰杀白马祭天。按照天书谕示,禹率领苍生凿山疏道,将洪水引入江湖大海。大禹在南岳勒石记功,因此留下了禹王碑。晋代耒阳人罗含在其著作《湘中记》中第一次记述了禹王碑,称“岣嵝山上有神禹碑”。可算得上是湖南最早的文献。

衡湘禹迹

大禹治水,曾“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而不入”,跑遍了三山五岳。南岳广济寺对面有“禹王城”石碑,相传禹治水时曾在此驻跸。当时,禹治水七年无功,听说南岳藏有一部关于治水的“金简玉牒天书”,于是来到南岳宰杀白马祭天。当晚,他在梦中得到仙人“苍水使者”指点,获得“金简玉书”。按照天书谕示,禹率领苍生凿山疏道,将洪水引入江湖大海。大禹在南岳勒石记功,因此留下了禹王碑。

因年代久远,禹王碑已不知去向,历代文人却对此屡有记述。晋代耒阳人罗含在其著作《湘中记》中第一次记述了禹王碑,称“岣嵝山上有神禹碑”。南北朝徐灵期在《衡山记》中记载更为详细:“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刘禹锡曾曰:“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千姿,秘文螭虎形。”南宋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中写道:“云密峰西有大禹岩,峰半有禹碑。”王象之在《舆地纪闻》中称:“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云密峰。”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载了蜀人何致在1212年游南岳发现禹王碑,并将其拓镌在长沙岳麓山云麓宫响鼓岭岩壁上的详细经过。此后,禹碑拓本又流向外地,除何致将其带到四川外,张明道还将拓本传到绍兴禹庙,并建亭刻碑。

现存的岳麓山禹王碑高1.84米,宽1.40米。碑上镌77字,字体奇古,若蝌蚪拳身,故称“蝌蚪文”,难于辨认。传说碑文是天书,凡人不得相认,否则就会引发滔天洪水。有学者提出大胆假设,认为“蝌蚪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曾被古代越族人普遍使用的文字。相传仓颉创造汉字,“蝌蚪文”也许正是仓颉创造的古文字。如果弄懂了“蝌蚪文”,也许就掌握了一把开启史前文明的金钥匙。为了读懂这部“天书”,历代不少文人不惜皓首穷经,考释碑文,如明代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长沙人童文杰、杭州人曹锦炎、株洲人刘志一等先后作《岣嵝碑释文》。其中,明代杨慎的释文最早,他认为禹碑77字是这样的:“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可算得上是湖南最早的文献。

至今,南岳还有许多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称禹杀马祭天的山峰为“白马峰”,称掘出宝书的山峰为“金简峰”,称那块摩崖石碑为“岣嵝碑”或“禹王碑”。岣嵝主峰原来建有禹王殿,殿内供奉大禹金像。唐代文人刘禹锡、韩愈曾在这里畅游吟诗。现存历代碑刻8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