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一个一般建筑的居住区

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一个一般建筑的居住区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2000年,一条不起眼的消息登载出来,说是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个古城,一石击水,千层涟漪,波及京城。滇东古长城的发现、澄江抚仙湖水下遗址的考察、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青铜文化,这些都是古滇文明的一部分。对于抚仙湖来说,地震活动和断层陷落活动有时是互相联系的。第一种说法是地震活动导致山体滑坡,使抚仙湖出水口地势抬高,抚仙湖水位上涨,从而淹没湖边的聚落城市。抚仙湖底水下遗址的形成是否与这一次大地震有关?
迷城幻影_抚仙湖底探古城

2迷城幻影

无可挽回的事实是,那个极富魅力的古滇国在公元初就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消灭了,只留下宇宙星云一样的谜团,使我们这些20世纪聪明的脑袋绞尽脑汁也无以破解。直到2000年,一条不起眼的消息登载出来,说是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个古城,一石击水,千层涟漪,波及京城。于是,中国的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几位同样顶级的考古专家。媒体与专家联手,水下与地上链接,一个远古滇国的神秘面纱借助最现代化的手段——深潜器和声呐技术,一层层撩开,展示在世人眼前。下面来看北京大学城市地理系教授、环境考古学专家于希贤教授的一段亲身经历:

在潜入湖底的三个半小时里

2001年3月14日,我第二次受云南日报社和当地政府的邀请,从北京赶赴云南澄江。3月14日我从北京赶到抚仙湖边,已经晚上8点多钟了。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坚持和各方面的人们见面交谈,确定第二天乘潜水器入湖底的工作计划。

3月15日12时20分,潜水器艇长杨景华和副驾驶、云南日报社的记者张长虹和我共4人,进入一个周围全布满了各式各样电器仪表的狭小空间。

由水底可以照到3米左右的微弱灯光,这就是我们极为有限的视野,我们进入一个从来没有人迹活动过的水底世界。

这里是天国?是地狱?是炼狱?这使我想到少年时代读但丁诗篇中的梦幻,在人生旅途中进入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漫无边际的黑暗里……

人工粗加工过的石材出现了。一堆又一堆,大的约50~60厘米见方,小的约30~40厘米见方,它们都密集堆放在湖底。现在这遗址堆积的方式是一种散落式,有的地方堆积得厚,有的地方堆积得较薄,它们是在一次巨大灾难中沉没湖底的。

这一片遗址的区域面积较大。其石材打制的方式和粗糙的程度与云南古长城的石料相似。这表明这一遗址比较原始。我们反复在这一水下石堆遗址上摸索观察。杨主任告诉我们:在声呐图上标明,水下石料遗址虽然是倒塌堆积的,其街区和建筑材料的排列仍表现出了南北中轴线的痕迹。从建筑石料的体量和加工程度来看,我推断这里是一个一般建筑的居住区。我们希望找到这遗址的边沿,离开这一古遗址就是一片平坦空旷的平地。这样走了40米,突然见到大型的古巨石堆积。长的石料估计足有22米,宽60~80厘米,厚约30~40厘米,加工精细,石面平整。这大型基址,像一条古路,又像一排排倒塌了的石墙。可以推断,这里是高级建筑区,是当年的头人、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居住和生活的地区。建筑物巍峨高大,用材加工精细,倒塌后堆积深厚。

我们看到了水下遗址反映出来的当年功能分区,正南北向的中轴线等。这些发现增强了我们继续水下考察的信心。杨主任问我们是否跟踪下一个目标,我表示赞同。于是潜水器继续往前走,不多久就遇到一条人工的石埂子。潜水器沿此石埂往上爬,在“城墙”外行了不久,又发现地面有散落的许多建筑用的石块,这里的石块分布是稀稀拉拉,体量也小,这是城外的简陋的建筑物倒塌的痕迹。但再走一程又发现了有粗加工的石料散落堆积。总的印象,这里是当年的贫民区。

在水下工作的最后时刻,经当地文管部门的同意,机械手在“贫民区”遗址散落的地面上拿起了一块四方形的建筑石料,这也是判断此遗址的重要研究资料。

通过水下遗址的考察,可以想象这一遗址原来在地表时雄伟古朴的姿态。

滇东古长城的发现、澄江抚仙湖水下遗址的考察、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青铜文化,这些都是古滇文明的一部分。他们为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增加了新鲜可靠的内容,也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历史发展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有朝一日抚仙湖底的“滇王宫”向世界游人开放,这绝不亚于地中海底的“亚历山大港”和“赫留巴赫王宫”,定会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古滇国文明的风采!

这是迄今唯一一位有幸潜入湖底亲眼目睹水下遗迹的专家,他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大型水下人工遗迹的真实存在。从此,对这个遗迹心存种种疑虑的人们坚定地相信,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古代人类建筑遗迹。

那么,第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遗迹是怎样跑到水里去的?最后,集中于两种说法:地震陷落说和湖面抬升淹没说。

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300多万年前。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脉突凸,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它的形状极像一个大葫芦,横放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之间,也为三县所共有。抚仙湖是云南典型的一个地堑盆地,是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中最深的一个,也是断层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对于抚仙湖来说,地震活动和断层陷落活动有时是互相联系的。

img14

水下古城之石埂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湮没水中?第一种说法是地震活动导致山体滑坡,使抚仙湖出水口地势抬高,抚仙湖水位上涨,从而淹没湖边的聚落城市。第二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地震引发的断层陷落活动使此聚落城市陷落湖水之下。

于希贤教授指出,抚仙湖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湖泊,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仍然活动频繁,将抚仙湖附近城邑村落地震断陷落入湖中已经不止一次。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地震将河阳县震毁,将矣渡村断陷沉入湖中是有碑记载和地方志记录的。这个矣渡村是汉族进入本区之后形成的,村里的建筑是用土夯实的墙,震倒入水,泥土松散,现在湖底水中已无踪迹了,但石磨、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具仍静静地躺在湖底。再往前推,东汉安帝永初四年(110)甲申,益州郡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中在今澄江、江川、通海一带。抚仙湖底水下遗址的形成是否与这一次大地震有关?云南地震局总工程师姜朝松指出,种种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由于抚仙湖位于云南境内南北长达400公里的小江断裂带上,地壳运动极为剧烈,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500年间,方圆100平方公里内至少发生过10次6级以上的地震,好几个村庄沉陷湖中。而在未知的年代里,又有多少城镇村落把自己的繁华、历史和传奇交付给了这片湖水来收藏呢?

云南省博物馆张增祺研究员认为,这个水下建筑有可能是因地震或其他原因沉入湖中的俞元古城的部分城墙。古滇聚落群傍山临水而建,而所傍的数座山体,有大面积断裂陷落痕迹。专家认为,古滇聚落群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陷落水中的,这是该聚落遗址的基本成因。山体下陷的年代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可能与澄江当时的一次大地震有关。在古滇聚落群分布区域内,从东到西有12公里,坡度近70米,有明显的断裂带。该聚落群是因灾变陷落水中,还是因灾变堵塞出水口使湖水上涨陷入水中,以及陷落的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总之,很久以前,一次地质构造运动带来一场灾难,抚仙湖东岸陷落了一座“古城”,无人知晓,汉文献典籍也没有记载。只有抚仙湖沿岸的人们,一代一代执著地讲述着这神话般古老的故事(其如上文提到的关于“镇海神猪”的传说)。曾任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社会和经济学博士武克钢先生遥指着湖边陷落山体的数座山坡说,可以肯定,水下遗址的形成与湖边山体的断裂下陷有关。云南师范大学李杰森教授说,近7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省地质科研所联合进行湖底研究时发现,1500年以来,该地区曾发生78次大小地震,而1500~2000年间曾发生8次未被记载的较大地震。

水下古聚落群是顺地势依山傍水而建,山水相连,在水下有遗址,在山上就一定有断层。我们仔细考察后发现,水下古镇聚落群恰好在这条断层线,年代大约在两三千年之间。“抚仙湖水下古聚落群,是因湖水上涨淹没还是灾变陷落,这两种可能都存在。”于希贤教授如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