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四的校舍奇迹上班西南联大

十四的校舍奇迹上班西南联大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奇迹,为祖国和世界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时,全校共有四个学院19个系,在校学生2000余人。一是西南联大教室。四是西南联大纪念碑。
教育奇迹_西南联大校舍旧址_寻访昆明抗战旧址

十四、教育奇迹——西南联大校舍旧址

有人说西南联大是“永垂青史的学府”,是“天下闻名的大学”;有人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名校”,是“民族文化堡垒”,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总之,关于西南联大,不论人们怎样赞誉和颂扬,都不为过分。因为,它确实是“一道昆明历史天空永远绚丽的彩虹”。

关于西南联大的办学奇迹,已有大量的研究和介绍的书刊文章,这里只列举一组数字。联大八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共有8000人,其中毕业3800人。在这些联大师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170多人,其中有8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人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奇迹,为祖国和世界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西南联大办学旧址以及教职工住所,就是这笔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西南联大艰辛的办学历程,承载着“联大”人高尚的民族气节、振兴中华的理想、睿智的思想和不凡的业绩。

西南联大于1938年5月4日正式开学讲课,至1946年宣布结束,在昆明办学的八年,其校舍使用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

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时,全校共有四个学院19个系,在校学生2000余人。由于一时租不到足够的房舍,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前往滇南的蒙自,而学校总办公处和理学院、工学院留在昆明。其中,理学院租用西站昆华农校的两幢教学楼,而工学院则在城东拓东路的迤西会馆和全蜀会馆。此时,开始筹办师范学院,选址大西门内文林街昆华中学旧校舍内。1938年9月底,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由蒙自迁回,大部分集中在昆华农校上课,于是又商借了昆华师范、昆华工业学校部分校舍作为宿舍。

1939年夏季新校舍建成后,文、理、法商学院迁入新校舍;师范学院仍在文林街昆华中学北院,工学院继续在拓东路迤西会馆和全蜀会馆。

因此,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地点,并不仅仅限于新校舍一处,而是有六处之多。这六处办学旧址中,有三处旧有的建筑已全部被拆除改建,这三处是:拓东路迤西会馆、西站昆华工校和文林街昆华中学旧校舍。其余三处——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和新校舍还保存有部分历史建筑

1.昆华农校教学楼

西南联大1938年5月4日开学时,理学院租借昆华农校的主教学楼和侧楼作为教学楼。4个月后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回昆明,也大部分在此上课。因此,在西南联大开学的一年多里,昆华农校是授课较集中的一处,被学生称为“总校舍”。西南联大学生、台湾著名学者程靖宇回忆说:“初到昆明,总校舍在小西门外公路边的昆华农校,而宿舍则分布在城内三四处。每早都着在长沙时发的军服,须到农校去行‘升旗礼’,然后听教务长讲点新的校政,也就是‘训话’。”

img22

西南联大总校舍原貌

总校舍还是清华农业研究所最先的驻地。汤佩松先生在《为接朝霞顾夕阳》一书中就回忆说:“我到昆明的第二天就到西南联大所在地,从昆华农业学校租借的宽阔而舒适的校舍上班。清华农业研究所的病理学和昆虫学两组已经在不久前到来,在校舍大楼底层的一排教室房子内开展了工作。由于主楼内已无空屋,我的研究室幸运地被安排在与校舍主楼院墙相通的一个幽雅小院中的别墅式平房里。”

这幢当年西南联大租用的昆华农校教学楼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大门的门牌是昆瑞路38号,教学楼现在是十四冶办公楼。除房顶因加层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西南联大1938年4月至1939年7月在此办学一年零三个月,虽然是租借,时间也不长,但它毕竟是仅存的保留相对完好的西南联大校舍和宿舍,不仅见证了西南联大在昆明组建初期艰苦的办学历程,也寄托着校友的回忆和追念。

2.西南联大新校舍

相对于开初租用的临时校舍来说,西南联大在昆明城外西北部三分寺建盖的校舍又称为“新校舍”。新校舍除了图书馆和东西两食堂是瓦屋,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学生宿舍、各类办公室全部都是茅草屋,相当简陋。这正应了西南联大常委之一的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由于占地120余亩的新校舍建在环城马路两侧,所以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占地100余亩,是西南联大的主校区,常务委员会办公室、各行政部门的办公室,文、理、法商学院的教室、男生宿舍和图书馆等都在这个区域,大门上方镌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横额。南区占地20余亩,主要是理学院各学系的办公室、实验室、校医室和生物实验园地,还有一些教室所在。

此外,由于附近的昆华中学已经搬迁新址(现昆一中),原昆华中学旧址也由西南联大继续使用。昆华中学旧址因有文林街相隔,所以也分为南北两院。这两处校舍先后被日机轰炸,损毁严重,剩下的房屋多作为学生宿舍。

1946年当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北返之际,联大为报答云南父老的恩情,经教育部批准,将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又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img23

西南联大新校舍教室旧址

目前,这些当年的校舍和学生宿舍,全都不复存在,为各种新建筑所代替,只有现云南师范大学即原西南联大新校舍范围内还有4处旧迹可以让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一是西南联大教室。

西南联大教室是按照原样修复的教室,土墼墙,木格窗,人字架,墙抬梁,铁皮顶,一如当年,就是在这样简陋朴素的教室里,一代大师培育了多少精英。

二是民主草坪。

西南联大有“民主堡垒”之称,所以图书馆前的一块青草地就是著名的“民主草坪”。草坪当时的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可容纳上万人。正前方有一个约1米高的讲台,被称作“露天讲台”,是联大师生集会及活动的地方。抗日战争后期,联大师生经常于此讲学聚会,谈论国事。抗战胜利后,1945年著名的“11·25”反内战时事演讲晚会就在这里举行,并成为“一二·一”运动的开端。现在,草坪上还竖有“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雕像。

三是四烈士墓。

墓地安葬着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中被国民党反动军警、特务冲进学校杀害的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位烈士。其中潘琰、李鲁连系西南联大学生。

四是西南联大纪念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共1100余字,通篇文采飞扬,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从碑文中,我们知道了当时立碑者认为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值得纪念的四个原因。第一,因为“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第三,“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第四,“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胜利北返。简单地说,就是“使命”、“团结”、“民主”和“胜利”。

img24

西南联大纪念碑

同时,碑的背面,还有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上列834人投笔从戎的学生名单,为研究联大与抗日战争的关系,留下了确凿的史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文学艺术的精品。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皆为文学、金石和书法的极品,被后人称之为“三绝碑”。近年来,此碑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制,矗立于三校校园内。

2006年,国务院将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