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心县第二中学

同心县第二中学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味人生 见证历史/王国华王国华,男,回族,1949年5月出生,宁夏银川市人。毕业班升学总评成绩连续五年在同心县名列前茅,使这所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处于全县落后状况的乡级中学,一跃成为全县的教改先锋。如今,王团镇教育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但享受“两免一补”,同时受益于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鸡蛋工程”。王团镇教育发展的历程,算得上是同心县教育抢抓历史机遇,迅速发展的缩影。
见证历史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回味人生 见证历史

/王国

王国华,男,回族,1949年5月出生,宁夏银川市人。1969年上山下乡到同心县预旺落户,1976年6月至1978年当民办教师在预旺中学任教,1982年9月至1998年调王团中学工作,曾任中学教务主任、校长职务,1998年至2003年任王团学区校长并退休。

img51

王国华(中)1975年在预旺中学与同事合影

银川,我的第一故乡,它曾经是那样的令我魂牵梦萦。随着时光的流逝,喧嚣繁华的城市逐渐离我远去,更多的往事被尘封,对它的思恋仅化做点点美好的记忆;然而,同心——我的第二故乡,它曾经是那样的贫瘠落后,随着岁月的积淀,记忆逐渐被复苏,回味人生,故乡的发展竟幻化成了跳动的音符。我依恋同心,因为它是我生命的根之所在,情之所寄。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20世纪中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我们这些人随后有了一个“老三届”的特殊称谓。由于毛泽东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毫不例外地背起行李,辞别父母亲友,于1969年下乡落户到同心县预旺公社,从此扎根农村。

初到预旺公社,我被分配到文艺宣传队搞宣传工作,由于直接接触农村和农民,对农村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到没有文化的农民,看到渴求知识的孩子,我和部分下乡知识青年一样,毅然决然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虽然,我工作过的地方只有预旺和王团两地;虽然,我的能力有限,贡献很小,但是,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我播撒了知识的种子,付出了我的青春和汗水,在这里我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亲历了两地教育的实践,见证了同心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性阶段。

预旺中学初中部成立于1966年,1971年增设高中部。1976年6月我被招聘到预旺中学当了民办教师,那时候的预旺中学教师奇缺,高中教师更缺。我不但担任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数学课教学任务,同时兼任高中一年级的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学。我和其他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心里知道,预旺中学是同心历史上设立在乡村,而且是山区乡村的第一所高级中学,它和同心中学一样,培养出了马洪儒、锁忠贵、马忠玉、杨占武、杜建录、杨文生等一批硕士、博士生。它的成立,是同心县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在预旺中学任教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82年9月,我调到王团中学任教。当时王团中学有学生312名,教师14名,校舍破旧,教育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全乡没有一名学生考入中专,学生不断流失,形成恶性循环。随后我被安排担任王团中学教务主任,兼任初三班数学课教学。

1983年开始,率先开展“数学单元过关教学法”教改实验,对每单元教学工作进行跟踪分析,效果明显。1984年开始,正式确定研究课题,带领全校师生对所有学科开展“单元过关教学法”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班升学总评成绩连续五年在同心县名列前茅,使这所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处于全县落后状况的乡级中学,一跃成为全县的教改先锋。经过初中两轮实验,1988年初三会考总评全县第一,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单科成绩全县第一,及格率、优生率连续三年高过全县平均水平。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大中专院校,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我也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1989年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的联合表彰和奖励,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王团中学开展的“单元过关教学法”为乡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经验,并在全县范围内得以推广,同心县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由此可见一斑。

1998年,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全县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我时任王团学区校长,学区全体教师和包村干部一起对全镇人口文化状况进行翔实调查,建立扫盲基本档案资料。当时王团镇15~50周岁人口数为13306人,其中有文盲、半文盲4014名,是全县文盲、半文盲人数最多的乡镇之一。加之王团镇是贫困乡镇,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扫盲任务艰巨。

为了顺利完成扫盲任务,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发挥教师特长,借鉴外地“一校变两校,日校带夜校”的经验,成立扫盲学习班和提高班。同时采用送学上门、夫妻帮学、家庭联办扫盲班、个人承包扫盲班和科技班等形式开展扫盲工作。自1999年春季至2001年春季止,经过努力,王团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87.8%,于2001年2月通过同心县人民政府验收。王团镇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出色完成,为2001年4月同心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

2001年王团镇适龄儿童3697名,已入学2950名,入学率为80.6%,远远低于国家“普初”验收标准,为了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一是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教育教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动深入农家动员孩子上学,劝返辍学学生。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学生动员在家适龄儿童或辍学学生上学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呼朋引伴法”,有效地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二是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王团中学教学楼,通过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解决校舍及教学设备不足问题。先后建成奕龙学校、可华学校、罗河湾玉湖学校等。2003年9月,王团镇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初”验收。我本人也被评为“普初”工作先进个人。“普初”工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王团镇教育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但享受“两免一补”,同时受益于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鸡蛋工程”。王团镇教育发展的历程,算得上是同心县教育抢抓历史机遇,迅速发展的缩影。

在我从教的职业生涯中,粉笔染白了我的头发,重担却没有压弯我的脊梁。我欣喜,我曾为同心的教育作出了一点贡献。我快乐,我的学生遍及同心县的各行各业。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满腔热情地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说,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笑容,因为我见证了同心这片土地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