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遂昌县大柘镇的朱宗鹤

遂昌县大柘镇的朱宗鹤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承薪火一个人的升旗仪式没有嘹亮的国歌在广播里奏响,也没有第二个人相随相伴。2009年4月,朱宗鹤在一场重病的袭击下,不得不到杭州住院治疗十四天。其中,六面已经褪色,三面严重破损。最终,10多个人踹破了大门,将胡四奶连着孩子一同带走,在镇里关了一晚后,转到了遂昌县城的监狱。他说,有两件事情他最敬佩外公,一件是外公保护遂昌党组织领导人曾铁民的尸体。“80后”党员承继红色家风胡家第五代党员,是“80后”的年轻人。
传承薪火_五行遂昌

传承薪火

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没有嘹亮的国歌在广播里奏响,也没有第二个人相随相伴。昨日早上7点半,在习习晨风中,遂昌县大柘镇泉湖寺管理员78岁的朱宗鹤,独自一个人在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泉湖寺前,庄重地进行着他的升旗仪式。

八米高的旗杆上,一面鲜红的国旗迎着晨曦冉冉升起,在微风中高高飘扬;旗杆下,一个苍老的身躯仰着头,先是大声对自己说上一句:“这是我们的国旗。我们向她敬个礼!”然后一丝不苟地把旗子升到杆顶。

img95

一个人的升旗仪式(章建辉摄)

从2003年7月1日起,这种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坚持了八年。八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朱宗鹤一定会雷打不动地把国旗升起来。他说:“只要我能下床走路,国旗就必须每天升起来。”

泉湖寺是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诞生地。2003年7月1日是这里正式开放的日子,朱宗鹤在这天成为了革命旧址的管理员。出于一份最朴素的责任感,朱宗鹤觉得“天安门每天都要升旗,我们这里是红色旧址,一定也要升”。日积月累下来,升旗慢慢变成了老人的工作习惯。

八年来,朱宗鹤在升旗过程中碰到过许多困难。在一本发黄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2003年12月28日,风雨交加。国旗与绳子打结,卡在旗杆中间,升不上去也取不下来。心急如焚的朱宗鹤冒着大雨,到周边农户家里借来了梯子,请年轻人站在梯子上用长竹竿慢慢把国旗取下来。

2009年4月,朱宗鹤在一场重病的袭击下,不得不到杭州住院治疗十四天。因为家人要前往照料,临走前,朱宗鹤找到同年的残疾朋友肖品宝说:“我们几十年交情,我就请你帮我看着泉湖寺。不管怎样,国旗一定要帮我升起来。”

img96

泉湖寺

近年来,朱宗鹤有意增加了让大儿子来升旗的次数。对此,大柘镇干部们心知肚明:老人特别想让儿子接班成为“红色守望者”。

八年下来,泉湖寺钢铁结构的旗杆换了两根,拇指粗的旗绳断了7条。因为褪色损坏,国旗已换到了整整第十面。换下来的九面国旗朱宗鹤折叠得整整齐齐,小心翼翼地珍藏在文件柜中。其中,六面已经褪色,三面严重破损。捧着这些国旗,朱宗鹤说,“这都是最宝贵的。哪一天我不行了,我就传给接班人。”

(2011年6月5日《丽水日报》,有删节)

革命家风代代传

遂昌县大柘镇北山村横町自然村一户农家,看似普通,其实不凡——从上世纪30年代起,胡家代代都有党员,至今已有五代。

她的经历像一部《红岩》

胡四奶今年93岁,1919年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74年党龄。她的革命生涯,是从父亲胡正和的言传身教开始的——父亲曾经在村里当保长,因为不满当局的统治,加入了共产党。

地下党组织经常在我家楼上开会,我受到革命的熏陶,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在胡四奶的印象中,自从父女俩加入了共产党,家里的粮食就经常不够吃,因为大部分拿去支援地下党组织了。“有一年过年,地下党组织没有粮食,正月初一那天,我挨家挨户讨了很多黄粿送到山里去。”

因为频繁和地下党组织接触,胡四奶和父亲很快被当地的警备所盯上了。听说国民党警备要来抓捕,父女俩经常跑到外面躲避。21岁那年,胡四奶怀有身孕,眼看要临盆,无奈返回家中待产。

听说胡四奶已经回家,警备所的人果真来抓捕。胡四奶的儿子满月那天,晚上,胡家大门被敲得山响。当时,家里只有胡四奶和她的母亲,听到敲门声,胡四奶抱起孩子往后门跑,但是后门也已被封锁了。最终,10多个人踹破了大门,将胡四奶连着孩子一同带走,在镇里关了一晚后,转到了遂昌县城的监狱。

在监狱中,胡四奶和刚出生的儿子胡关根受尽了折磨。

“他们问我是不是共产党,我说不是,他们问我父亲在哪里,我说不知道。”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胡四奶被施加各种酷刑:“从鼻孔里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什么苦头都吃过,每次受完刑,躺在床上动都不能动,饭也吃不下。”

坐了4个月牢,过了6次堂,但是胡四奶什么都没有承认。一次次受刑,她的身体垮了。“还好当时牢里有个被判刑的亲戚,在旁帮忙照顾小孩。”因为没有收集到胡四奶的直接罪证,4个月后,村民用30箩筐稻谷,将胡四奶保回家。

胡四奶的父亲胡正和因为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被国民党当局抓捕,送到了江西上饶的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后才释放。

家庭党校”言传身教

时移世易,革命家风在这个红色家庭代代相传。

胡关根从母亲口中得知,外公生前在家的日子不多,有时候刚回到家,国民党就来抓人了。“那时候,外公都是躲在家后山的一块岩石下。”在岩石下,刚好能看见家里情况,又不会被发现。

他说,有两件事情他最敬佩外公,一件是外公保护遂昌党组织领导人曾铁民的尸体。那时,国民党听说曾铁民死了,但死要见尸,四处搜山寻找。外公听说后,连夜挖出曾铁民的尸体,秘密背回北山村附近的山上,重新安葬。

另外让胡关根敬佩的是,外公面对敌人的威逼和酷刑,始终坚强不屈。1948年,胡正和被抓到江西上饶的集中营,不管经受如何折磨,都没有屈服。“外公对我说,那时候的印象就是昏过去,被冷水浇醒,然后继续受刑,再昏过去……”

在外公和母亲“家庭党校”的言传身教下,胡关根比村民更早地接受红色教育,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1971年8月2日,他举起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入党。胡关根入党后当上了村干部,他在村里当了10年的村委会主任和25年党支部书记,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党员。4年前,儿子胡岩寿接过父亲的担子,担任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

胡岩寿这个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又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胡岩寿的儿子胡伟华说,父亲公私分明,得到村民的一致信任。

“80后”党员承继红色家风

胡家第五代党员,是“80后”的年轻人。

胡伟华大专毕业后,在杭州一家IT公司工作。在电话里,他对记者说,早在读大学期间,他就是入党积极分子,前年光荣入党。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因为比起普通人,我多了一重身份,应该多担点社会责任。”

大学毕业后,胡伟华把党组织关系从大学转回老家。“即便身在杭州工作,我的心,依然跟着老家的党组织一起跳动。”

胡赛君,胡伟华的姐姐,现在浙江大学下属的一家公司上班。虽说是当姐姐的,但“进步”比弟弟慢——目前是入党积极分子。她告诉记者,考上大学后,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她讲:“70多年来,胡家代代有党员,这个优良传统和革命家风必须继承下去。”

(2012年7月6日《丽水日报》,有删节)

古镇里的红色小导游

从2001年至今,在红色古镇遂昌县王村口,活跃着一群红色小导游。10年来,红色小导游深情讲述粟裕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让每一位游客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红色小导游,真的不简单

4月2日这天,瞻仰王村口月光山粟裕将军陵园的人群中,有一群身穿红军军服的小导游特别引人注目。小导游举着少先队旗,向北京来的客人讲述粟裕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他们的深情讲解,赢得了北京客人的赞许:“红色小导游,真的不简单。”

这句赞语,看似简单、普通,却因为说话者的身份,至今让小导游们激动不已,备受鼓舞。原来,千里迢迢来王村口祭扫陵园的北京特殊客人,是粟裕将军的次子粟寒生。

担任讲解任务的红色小导游,来自王村口镇中心小学。

2001年,全国掀起少先队体验教育热潮,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利用革命老区这一红色资源,成立了“红色之旅”小导游团。学校组织了“革命足迹寻访团”,小导游在老师的带领下,白天走家串户向老红军了解革命故事,翻阅相关资料;晚上,师生们一起看幻灯片,整理寻访来的资料。学校编写了《红色之旅》校本课程,作为小导游团的讲解辞。

2001年10月,第一批红色小导游正式上岗。从此,在王村口的革命旧址上,活跃着红色小导游的身影,他们带着游客,举着少先队旗,介绍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

他们,已经成为红色古镇一个生动的标志和红色符号。

红色小导游,稚嫩又可爱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粟裕将军陵园。叱咤风云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于1984年2月5日逝世,将军去世后,遵照其遗嘱,部分骨灰撒在王村口乌溪江畔的月光山上。王村口人民为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此建亭立碑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

img97

王村口红色小导游

4月2日,为粟寒生一行讲解的红色小导游,是王村口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女生邹可馨。她流畅清晰、饱含深情的讲解,让祭扫者再一次沉浸在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中。

如果留心点,游客肯定会注意到,红色小导游的胸前,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不仅有校名和自己的名字,而且还贴着五角星。

邹可馨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是三星级小导游,我的牌子上贴着三颗星星。”

三星级小导游的称号,不仅仅让她倍感自豪,更让许多同学心生向往。从今年开始,王村口小学开展人人争当红色小导游活动,旨在鼓励全校学生参加校级导游“考级”。小导游最低等级为一星级,能讲解一个革命旧址,最高为六星级小导游,能讲解王村口6个革命旧址。

该活动一经推出,立即激起全校学生的“考级”热情。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每个月,校方都要组织语文组老师为学生打分、评级。现在,才开学两个月,全校250多名学生,就已有86名学生成为星级小导游。“校级导游‘考级’的目的,就是让全校的学生,都成为小导游。”校长方志平介绍说。

成为星级小导游后,就可以“上岗”了。在苏维埃政府旧址蔡相庙,一星级小导游戴奕扬为记者现场“导”了一次。“蔡相庙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初年和明国初年两度修葺,建筑大门朝东南,正屋坐东北朝西南,二进三开间。蔡相庙宽25.24米……”说到这里,戴奕扬开始卡壳,小脸一下子涨红了,汗珠也流了下来。她绞着手,难为情地低下头。

为了提高导游水平,不少小导游在家里拉着父母当游客,练习讲解,但现场讲解的时候仍然有时会忘词。

在游览过程中,看到小导游的窘态,游客往往会心一笑,在留言簿上写下评语:“红色小导游,稚嫩又可爱。”

红色小导游,十年情不变

在红色小导游的心里,他们不仅仅是名小导游,更是新时代的小红军。

王村口镇中心小学校园里,立着一块石头,上书“红色之旅”四个大字,这是2003年粟裕夫人楚青写的。10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生、成长、学习的孩子们,挥着以革命先烈名字命名的少先队旗,带着游客走过挺进师八一誓师大会旧址,走过挺进师召开群众大会的宏济桥,走过挺进师师部旧址……稚嫩的声音,一遍遍讲述着革命历史,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不仅仅在王村口,红色小导游还走出去,宣传王村口,宣传革命精神。

2010年7月3日,红色小导游在杭州进行了一场特殊展示,向杭城市民和游客们介绍王村口的红色历史和旅游景点,“吆喝”红色之旅的独特魅力。他们的身影一出现,立刻成为西湖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驻足与小导游合影留念。

去年12月,红色小导游再次来到杭州吴山广场进行宣传,再次吸引了许多杭州市民和媒体的目光。

从2001年到2011年,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培育出10批近300名红色小导游,最早一批小导游,有的人已经成了大学生,而最小的小导游,还在读小学一年级。

时光荏苒,10年时间,红色小导游长大了,不变的,是那份红色情怀。

(2011年4月29日《丽水日报》,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