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夏承天寺塔是西夏国留下的吗

西夏承天寺塔是西夏国留下的吗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筑塔为魂——没藏氏与承天寺塔(上集)中国的塔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朱栴是第一位修缮了承天寺塔并记录这一过程的人。废弃的承天寺塔经过朱栴的修缮,在明代成为“宁夏八景”之一,“梵刹钟声”再次名噪塞上。承天寺这一次是毁于天灾。这场地震中,承天寺塔被震去了半截,仅余塔基和下半截塔身。承天寺塔不仅外观清秀,所藏文物更是世所难比。
筑塔为魂_没藏氏与承天寺塔(上集)_印象宁夏

筑塔为魂——没藏氏与承天寺塔(上集)

img138

img139

img140

中国的塔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起,在中华大地至今留下的数不清的佛教胜迹中,塔最为普遍。在宁夏的首府银川,就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塔,见证了这里近10个世纪的沧海桑田。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栴被封为庆王。1393年朱就藩怀远镇,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一天,这位雅好凭吊怀古的王爷闲游时,游至古城西南隅一座废弃的古塔,只见这里“兵燹后,殿宇焚毁无遗,独一塔巍然独存”。

这是一座什么塔?又如何被废弃在这里?好奇的朱急忙命手下四处寻找,不久便在荒草堆中发现一块断碑,“方知其建立之始”。这块碑上刻着一篇铭文,题目是“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轨”,文中记载,此塔建造于西夏第二代皇帝嵬名谅祚时期。

让我们把目光退推到900多年前的西夏古国,看看那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公元1048年,太子宁令哥刺杀了父亲元昊,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一夜之间皇帝和太子都没有了,还在襁褓中的谅祚成为西夏的统治者。由于当时谅祚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执政。没藏太后笃信佛教,于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建造此塔,并赐名为承天寺塔。

“承天者”,上承天命,下治黎民之意。历代封建帝王都以“天子”自居,并认为他们是代上天来治理天下, 所以皇家建筑多有以“承天”命名的。北京的天安门,就是明朝皇宫的“承天门”;当年没藏氏建承天寺塔,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奉天承运,万世相传。

当年的塔碑现已不存,而这篇铭文和这个发现者的故事,却保存在庆王朱编撰的《宣德宁夏志》中,流传至今。

img146

img147

img148

钟侃(原宁夏博物馆馆长 研究员):“这个塔是1050年开始建的,当时是动员了10万人来修这个塔,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高树榆(宁夏图书馆研究馆员 西夏史专家):“根据我的考察,其中还有个因素,就是因为当时正好是契丹辽国攻打西夏,而且还攻打得很厉害。这个战争是1049年到1053年,而这个塔呢,恰恰是1050年到1055年,也就是说在辽兵退却了之后,又用了2年的时间,这个塔完成了。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外头有强敌,国家在危亡的时刻,实际上没藏氏她要修这个塔,又一个因素就是要祈祷和平,祈祷战争早日结束。”

是第一位修缮了承天寺塔并记录这一过程的人。而至今保存最完整并且有确切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也首属西夏皇家寺院承天寺内的承天寺塔。承天寺坐西朝东,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体现出大环境、小布局的文化理念,为重门多进式院落建筑,方正、端庄、大气。院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韦驮、卧佛二殿两侧,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间以重檐砖雕重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则与佛塔同建在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外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鼎盛时期的承天寺,殿宇规模宏大,不时有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往来,寺内香火不绝。它与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一道,同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

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的铁骑踏破了兴州城,也踏破了西夏末代国主千秋万代的家国之梦。承天寺和它的国家,一同毁于元代的兵祸。

img150

当时寺内仅剩“一塔独存”,倍显萧条凋零。明代诗人王逊有诗云:“鸣钟长塔寺,不见昔年僧。废基凄冢在,陈迹牧儿登。”说明当时已无山门遮挡,在一片废基、萋萋荒草之中,只有牧童时常光顾这里。

img152

废弃的承天寺塔经过朱的修缮,在明代成为“宁夏八景”之一,“梵刹钟声”再次名噪塞上。“丹碧辉煌今代宇”,“合殿回顾东复西”,“锦节乘春观胜迹,碧纱笼柱扈新题。”,反映了当时的香火盛况

然而好景不长,清代乾隆三年(1739年)11月24日的一场大地震,使这片“昔日繁庶之所,竟成瓦砾之场”。承天寺这一次是毁于天灾。

这场地震中,承天寺塔被震去了半截,仅余塔基和下半截塔身。今天我们看到的塔,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新修建的。在原存塔身的基本形制上,保留了西夏时期“崇基垒于武趺,峻级增乎瓴瓿”的佛塔建筑风貌。

这是一座平面呈八边形的11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为11层,通高达64.5米,比陕西慈恩寺大雁塔还要高出0.5米。因其高,古人称其为长塔,又因在城西,俗称西塔。塔身建在边长26米的方形塔基上,底层边长为5米。塔身每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3层棱牙砖,每个檐角,有铁铎置挂于头部似石榴状的铁柄上,丰富了塔身外轮廓线的变化。最上一层檐口,则有五层叠涩砖向外挑出,上覆八面攒角刹座,其上再立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塔刹,在阳光映照下,如同闪光的翡翠,晶莹剔透。

如果把承天寺塔比作衣着淡雅、身姿窈窕的少女,那么塔身上镶嵌着的方形宝钱纹绿色琉璃构件,则可视为素衣上精巧别致的花朵。远远看去,一股峻峭挺拔的迷人风采弥漫塔间,各层塔角悬挂的铁铎,夏有雨声霖铃,冬接瑞雪飘拂,时时传出悦耳动听的梵音,荡涤着俗世的尘埃,又仿佛在倾诉着久远的故事。

钟侃(原宁夏博物馆馆长 研究员):“西夏建塔的风格多种多样,中国主要的一些塔的建筑形式,西夏基本都有。比如说青铜峡108塔是那种覆钵式的喇嘛塔,108座塔构成一个大的塔群。贺兰的宏佛塔底下带有密檐式塔的风格,上面它还是个覆钵式塔,也就是把这两种塔的风格组合到一起。承天寺塔属于我们中国比较常见的那种建筑形式,属于楼阁式的塔。拜寺口双塔就属于密檐式塔。也就是说在西夏以前,传到中国境内的一些塔的基本建筑形制,在西夏的佛塔建筑当中都有所反映。”

img154

img155

img156

承天寺塔不仅外观清秀,所藏文物更是世所难比。据当时《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轨》和《大夏国葬舍利碣铭》记载,西夏没藏皇太后在建寺时,“下通掘地之泉,上构连云之塔”,“金棺银椁瘗其下,佛顶舍利闷其中”。也就是说,用金棺银椁装佛顶骨舍利,埋于塔基之下。

当时的盛况在两篇碑记中得到了详尽的描画:“仲春之月,舍利丽黄金之色,齿牙宣白玉之光,归依者云屯,共养者雨集……我圣文英武崇仁至孝皇帝陛下,钦崇佛道,撰述著文,柰苑莲宫,悉心修饰;金乘宝界,合掌护持。是致东土名流,西天达士,进舍利一百五十蒿,并中指骨一节,献佛手一枝,及顶骨一方”。舍利子本为佛家圣物,顶骨舍利更是佛家至宝,极为罕见。

1987年5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佛指舍利,立即轰动了世界,使法门寺一夜之间举世闻名,成了全世界的佛教圣地,至今朝拜者络绎不绝。

而西夏承天寺塔下,不仅藏有一节中指佛舍利,更有顶骨舍利一方。拥有了这种极其神圣之物,承天寺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可想而知。这枚佛顶骨舍利至今还在塔下地宫之中,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它的出土之日,就是承天寺成为第二个法门寺之时。

img157

据明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西夏第二代皇帝谅祚即位时,尚未满周岁,母亲没藏氏为保儿子“圣寿无疆”,“宗祧而延永”,于是“大崇精舍,中立浮屠”,于公元1050年动用上万役夫,历时5年,修建了佛塔与寺院,赐额“承天寺”,并将从宋朝赎来的《大藏经》贮藏在此。因此佛塔由寺而得名为“承天寺塔”。

高树榆(宁夏图书馆研究馆员 西夏史专家):“赎了六次经,请来了六部《大藏经》,每一部《大藏经》都是5000多卷,那是很大的,这个《大藏经》呢,都是前期从德明、元昊一直到谅祚时,而最多的是谅祚的时候,赎了三次,就是请了三次经。一共六次,他就占三次。”

所谓“层楼缥缈灵光护,宝塔峥嵘霞气浮”,“蠡吼法筵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正是后世文人对承天寺塔的妩媚身姿和灵光宝气的由衷赞叹。

编导:李 军 唐一德

撰稿:唐一德    

摄像:李 军 宋小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