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艺术在哪里

回族艺术在哪里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来自民间的回族艺术——口弦“为了口弦,我带人到他家不下20趟了。”今年8月,马义真在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参加了在银川光明广场的文化活动,现场制作表演。说到这里,张涛告诉记者,回族歌舞也是一块处女地,亟待开发。自治区政府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设立项目,积极开发回族舞蹈。北周突厥族皇后阿史那氏曾带来一批中亚乐舞艺人献于中原。
回族艺术在哪里_发现宁夏

6.回族艺术在哪里?

作者:从慧

灵武市郝家桥镇是个纯回民乡镇,在这一带居住的回族妇女有弹口弦的传统。在郝家桥崔渠口四队,住着口弦世家马义真一家。

来自民间的回族艺术——口弦

“为了口弦,我带人到他家不下20趟了。”路上,年轻漂亮的回族姑娘王玉华告诉记者,因为前些日子,市里要将口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过来考察的领导一拨又一拨。

说着,我们来到了马义真家。远远地就看到他家门口堆满了木头,我还以为是做口弦用的。王玉华告诉我,马义真的本行是木匠,他在做面板生意。制作口弦是他家的祖传,但在他这里,只能算是“兼职”了。

马义真20世纪80年代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就跟父亲学了木匠手艺,给人做麦田抺子、扫帚把子、铁锹把子,直到2001年老父亲无常了,他一直都在做口弦卖,但他说自己没有父亲那么专业。

马义真的父亲马金贵如果在世也有90多岁了。他17岁摔断了一条腿,丧失劳动能力,从那以后就只能靠卖口弦养家糊口了。那时候,回族人结婚早,二十几岁的马金贵要养活8个孩子,一家10口人要张嘴吃饭。他拖着瘸腿,挑着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我父亲从那时起就做了货郎,我记得老人讲,他一边弹唱《五哥放羊》,一边卖头饰和口弦,好在生意好啊!”

20世纪中期,口弦在回族聚居地区非常畅销。马金贵划口弦划得快,一天能划100多把。后来,孩子们大了就给他帮忙。大姐马兰花弹得最好听,所以卖得也快。老父亲在家做口弦,大姐就做推销员,带着弟弟妹妹在崇兴、吴忠和灵武的市场上卖,一天能卖百八十把,一把一元钱。马义真说:“那时一斤黄米5块钱,卖5把就能换一斤黄米了。”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几个口弦给我们弹了起来。这小小的竹片子也真神了,用棉线绳一拉,就在马义真嘴里发出了“嗡嗡嗡……梆梆梆……”的声音,声音不大,但回旋婉转,十分动听。在郝家桥附近,五六十岁的妇女都会弹口弦,以此来解“麻缠”,就是排解心中的苦闷,打发时光,有的老年人弹着弹着就落泪了。但有了收音机以后,人们就很少弹了,现在只有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还会。马义真觉得,口弦就是农村妇女开心娱乐的东西,如今有了高科技,这些小玩意儿就被掩盖了,没人玩了。

今年8月,马义真在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参加了在银川光明广场的文化活动,现场制作表演。他还卖了不少口弦,普通的5元一把,加了穗子的10元一把。民间的小玩意又被人重视了,但马义真还是专心地做着他的面板生意。不久前,世博会在成都召开,政府出路费让马义真参加,去展示一下咱们宁夏的民间艺术,可他盘算来盘算去,还是没答应。他说:“我家里的活多,就我一个人干,出去十来天得耽误不少活儿。再说出了门,总不能不买点啥吧,又要花钱,还是不去了。”说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亟待开发的回族艺术——回族舞蹈

中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擅长歌舞,而回族并不善歌舞,这与回族的民族个性比较内敛含蓄、喜静不喜动有关,也与民族的历史有关。

“比如,我们学习蒙古族舞蹈,从站姿、呼吸、脚形到肢体动作,训练是非常系统的。可是,回族舞蹈语言比较少,没有完整的舞蹈教材,有名的舞蹈作品也比较少。”宁夏歌舞团的专业演员张涛一边讲,一边示范了屈伸步、碎摆头和花儿手等几个代表动作。

1999年10月1日,我国发行了一套少数民族人物邮票,其中有一张是一对回族男女正在表演双人舞《花儿情》,姑娘半蹲着弹口弦,小伙子在跳回族舞蹈,做出花儿手、屈伸步的动作。那个俊俏强健的小伙子的原型就是回族舞蹈演员张涛,当时他整20岁。

张涛是宁夏艺校毕业的第二批专业舞蹈演员,12岁进艺校,16岁就成为宁夏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他也是团里为数不多的回族演员之一。因为基本功扎实,张涛主演的《细腰鼓乐》《扮羊皮》等舞蹈,均在国际艺术节上获奖。

img75

回族传统舞蹈:响板舞

2000年,张涛考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育专业,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4年,使张涛从起步时佳绩累累的满足,到开阔眼界的吃惊,最后感到的却是惭愧。为什么?因为在张涛的心中,始终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回族演员,应该把回族舞蹈独具的特色展示给大家,然而“差距太大,尤其是回族舞蹈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差距太大”,张涛为此感到了遗憾和自愧。他看到,回族舞蹈的宣传薄弱,宁夏回族舞蹈参加全国知名舞蹈大赛的机会少,很多舞蹈同仁都没有看到过回族舞蹈。“只有搞好回族课堂民间舞蹈的发展,才能将回族原生态舞蹈元素更加精彩地转换成舞蹈作品,从而全面、细致地展示回族舞蹈文化。”因此,张涛一直抱有编辑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回族舞蹈教材的理想。在强烈的责任感的促使下,他准备教材的工作已经开始了。虽然要参加大型舞剧的排练,还要去学校讲课,但他决意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们缺少音乐素材,需要到乡间去收集,比如回族家庭中有多才多艺的青年,与他们互动。从生活中提炼动作,需要专家、舞蹈工作者共同完善。”张涛认为缺乏民族生活基础,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

说到这里,张涛告诉记者,回族歌舞也是一块处女地,亟待开发。自治区政府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设立项目,积极开发回族舞蹈。并聘请中国著名舞蹈家、总政歌舞团编导张纪刚来编排大型回族歌舞剧《花儿》,准备以此剧冲刺国内舞蹈大奖赛。

【相关链接】

宁夏回族民间艺术

花儿  回族“山花儿”以六盘山为主要流传地,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特征,吸收了信天游及伊斯兰音乐的多种因素,具有比信天游与河湟花儿更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回族民间乐器  被宁夏回族群众称为哇呜、咪咪、口弦的回族民间乐器,具有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器乐曲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有“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的谚语。但是,现在民间会演奏这些乐器的艺人已经难以寻觅。除了口弦还有部分有一定技艺的吹奏者外,哇呜、咪咪在民间已经很少有高水平的吹奏者了。

回族舞蹈的渊源与发展

回族的舞蹈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呢?史载:汉时称中亚、西亚一带为“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西域乐舞陆续传入中原。魏晋六朝时,吕光占据凉州得《龟兹乐》(龟兹今武威)。北周突厥族皇后阿史那氏曾带来一批中亚乐舞艺人献于中原。至北朝时西域乐舞较多地传入中原,到隋唐两代则广为传布。由于中亚各国在唐以后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并成为中国回族先民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这些国家传入中原的民族舞蹈,就不能不成为回族民族舞蹈的源头之一。元代,是回族的主要形成期,元代有专门的回回乐舞机构,由回回人掌管,这说明回族艺术受到元代的重视,可见回族对元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元末明清之际,回族艺术便开始受到歧视而衰落。而清代的禁律更严。广大回族人民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与汉族兄弟及其他民族兄弟混居,顽强地生长在祖国的土地上。在文化上代之而起的就是民间武术与花儿曲调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