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无前例的壮举

史无前例的壮举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无前例的壮举★规模空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5年多来,原来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迅速改观,许多地方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全国有3000多万户、1.2亿农民直接从中受益。在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吉县,林木覆盖率在5年内由8%提高到3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也是大幅度下降。在彭阳县,劳务输出人数由退耕前的2万人迅速增加到4万多人。
史无前例的壮举_这方水土这方人

史无前例的壮举

★规模空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5年多来,原来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迅速改观,许多地方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全国有3000多万户、1.2亿农民直接从中受益。许多农民对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表示由衷赞美,称这是——

最近,记者驱车千余里,到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和同心县等地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专门采访。上高山,过丘陵,访农家,进牛棚,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重整河山看退耕

虽然宁夏已经进入万木萧条的冬季,虽然许多地方已是叶落草黄,但我们在几年前的荒山秃岭上还是看到了林草繁茂、植被绵厚的景象。

此前,记者曾多次到这个“苦甲天下”的地区采访,看到的是沟壑纵横、荒丘连绵,尘土飞扬,水土流失。灾害、贫瘠、穷困,像毒蛇一样死死缠绕着当地的群众。

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出路在哪里?人们在苦苦探索。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其中,90%的退耕还林任务被安排在了西部。宁夏经过2000年的试点、2001年后的大面积退耕,现已完成退耕还林456万亩,其中大部分在生态条件恶劣的南部山区。

5年过去了,原来灾年颗粒难收、丰年收成微薄的坡耕地,现在长满了杨柳、柠条、山桃、山杏、沙棘枸杞、松树、蒿草……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在严寒的冬季,记者居然看到了林草茂密的景象: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先行一步的彭阳县,经过退耕还林后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现已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每年少排泥沙500万吨。一般雨水,在这里都不会造成灾害。在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吉县,林木覆盖率在5年内由8%提高到3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也是大幅度下降。水清山绿,已经不再是当地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

2005年,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县,遭遇50年未遇的大旱,13个月累计降雨只有110毫米。大面积耕地无法播种,90万亩夏粮有95%绝产。大片土地渴得冒烟,连一根草也不能生长。但是,在这个县最贫困的窑山乡五道岭子村,记者却看到了一片稀有的绿色。同心县副县长马宁告诉记者,这里唯一的绿色就是这片林地。没有退耕还林,这里的景象将令人“惨不忍睹”。

退耕还林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在固原市所属的五县区,畜牧业产值在短短4年内就由2.06亿元提高到5.24亿元,其肉牛饲养量占全自治区的38.84%。

由于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建成了400万亩高标准机修农田,实行了精耕细作,固原地区的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仅2004年就增收1.9亿公斤。2005年又继续增收。退耕还林5年,宁夏山河为之一变。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效益,正日益显现出来。

功在利民得人心

说到退耕还林,宁夏山区农民都会说:“好得很嘛!”“美极了!”“太满意了!”“这件事办到我们老百姓心里了!”

退耕还林工程深入人心。不论是当地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对退耕还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从最初的“要我退”,到后来的“我要退”,几乎没有一点“间隔”。争退耕还林指标,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争先恐后,成为大家的共同心理。有指标的,嫌少;没有指标的,争指标;指标尚未下,就先“退”下来再争取指标。结果,很多地区都提前完成指标、超额完成指标。完成了指标的,还希望再追加指标。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峡村村主任苏建平告诉记者,全村在2000年退耕4316亩之后,又在2003年退耕567亩。现在还有500亩可退耕地,群众希望都退下来。

这是个明白账:每退一亩耕地,国家补贴100公斤粮、20元钱,而农民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刨食”,也很难有这么多的收入!

西吉县林业局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县因退耕累计减收粮食7200万公斤,而国家为此补贴的粮食却有11100万公斤,补贴的现金也有2220万元。

在宁夏最贫困的固原地区,有110万人从退耕还林中受益,占当地农业人口的80%以上。国家补贴的粮款,在当地农民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在彭阳县,粮款补贴5年合计使退耕户户均增收7450元。这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地区来说,是个不得了的数字。

同心县2005年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农田颗粒无收,但人心稳定。马宁副县长一语中的: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农民有了基本口粮,心里就不慌了!大旱之年,当地农民拉运饮用水每吨运费最多需要120元,全县每月为此就要支付500万元。当地政府限于财力只能解决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这里面就有退耕还林的补助款。有多少人是因为有了退耕还林的补助,才度过灾荒啊!

腾出双手创新

退耕还林,不仅恢复了植被、扩大了植物资源,而且将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腾出双手开辟新的产业,创造更多财富

记者在彭阳县柳沟门村采访时,见到了57岁的回族农民马德青。退耕还林后,他家利用当地的日益增多的饲草养起了牛羊,日子越过越红火。2002年,他家从窑洞搬进4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原来的窑洞变成了羊圈。今年又用卖牛的钱做学费送儿子到江西上大学,家里也装上了电话。这两年,这个有40户人家的山村,就买了十几辆农用三轮车,全村80%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今年又有5户人家装上了电话,有些人还买了手机。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今天的日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啊!”

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高崖村,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退耕还林后,他们在2000亩布满盐碱的河滩地上栽种了枸杞,收入成倍增加。全村的窑洞,在近两年全部变成了砖瓦房。昔日的告状村、要饭村、打架村,变成了安宁、和谐、初步解决温饱的新农村。彭阳县利用林草资源,在退耕地里放起了“森林鸡”。现在,12个护林点放养的“生态鸡”已经达到2万只,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峡村大面积退耕后,从山上搬到离城镇只有2公里的地方。许多人利用这一优势搞起了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西吉县,有3万多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在养殖、运输、经商、劳务输出、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一展身手。

在彭阳县,劳务输出人数由退耕前的2万人迅速增加到4万多人。在同心县,2001年到2005年劳务输出累计达到39.5万人次,总收入达7.9亿元。

许多地区在退耕还林后大面积调整了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收入。

退耕还林,是民心工程、扶贫工程、德政工程。

退耕还林,重整河山,是前所未有的壮举;退耕还林,以“粮食换生态”,更是“一举多赢”的创举!

(原载2006年1月8日《宁夏日报》头版头条,与王霞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