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研究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研究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的战略选择,而劳动力人口数量、结构及素质是影响甘肃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告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数据,对甘肃省及各市州2000至2010年期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及结构进行分析。二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的基本现状(一)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及变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甘肃省总人口为27167307人,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研究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甘肃省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赶上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甘肃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的战略选择,而劳动力人口数量、结构及素质是影响甘肃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国看,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甘肃社会经济的致命弱点,又是今后转型跨越发展和繁荣甘肃社会经济的巨大潜力所在。因此,要加快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缩小与国内发达省区的差距,全面实现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发展战略目标,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把握和解决城乡劳动力人口的相关问题。

一、研究意义及相关界定

(一)研究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迅速,贫困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正朝着现代化迈进。但是,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甘肃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差,在发展的道路上表现为明显的先天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地区在差距上表现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劳动力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因此,从理论上揭示劳动力人口总量与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研究甘肃跨越发展条件下劳动力人口总量的基本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劳动力人口是指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主体,担负着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任务,并且还承担着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赡养任务。只有充分实现这一部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的安定。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就业、失业以及非经济活动人口现状如何?政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报告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数据,对甘肃省及各市州2000至2010年期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及结构进行分析。

(三)研究数据的界定

劳动力人口是总人口中最活跃的人口,劳动力人口的总量及空间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的推拉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的总量及分布在这一时期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对甘肃省这一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及空间分布及变动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甘肃省了解各市州在劳动力拥有上的优劣势,对甘肃调整产业结构,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报告劳动力人口所用的标准为国际标准,即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作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研究分析的基础。资料数据和范围是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和“五普”)之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结构及分布的变化,使用的资料以“六普”和“五普”资料为主。

二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的基本现状

(一)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及变化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甘肃省总人口为27167307人,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其年龄构成为:0~14岁4643822人,15~64岁18825645人,65岁及以上为2105787人。0~14岁占常住人口比重18.16%,15~64岁占常住人口比重73.61%,65岁及以上占常住人口比重8.23%。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11月1日,甘肃省总人口为2512119人,全省14个市、州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783597人,占27.00%;15~64岁的人口为17081978人,占68.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1255616人,占5.0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甘肃省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净增加1743667人,比重上升了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净增加850171人,比重上升了3.23个百分点。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数量及增长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见图1)。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1109.36万人,劳动力人口仅为636.2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为57.3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1263.06万人,劳动力人口仅为729.4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为57.7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1956.93万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迅速增长到1177.88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0.19%,增加了541.66万人,比1953年增长了近一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2237.11万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达到1520.56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29.0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64%,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较快;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达到2512.43万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达到1708.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总人口为2557.53万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达到1882.6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61%。比2000年增加了174.1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10.19%,年均增长1.19%。尽管这一时期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前期的增长速度,由于这一时期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因此这一时期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以往的各个时期都高,同时给就业带来的压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图1 甘肃省1953年—2010年历次普查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从总量看,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持续增加。由此判断未来5—10年内,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的绝对量仍将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就业压力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演变趋势

根据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甘肃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后五次普查得到的数据是逐次上升的。根据历次普查统计资料的分析,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占人口比重(见表1)所示。

表1 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注:1.资料来源:甘肃发展年检2011。
2. 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为常住人口。

从上表分析来看,从1953年2010年57年间,甘肃劳动力人口在逐步提高。1953年仅为57.35%,1964年为57.75%,11年间提高0.4%。1990年和1982年相比较,8年间提高6.78%。2010年和2000年相比较,提高5.61%。从6次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分析来看,在新新中国成立后的63年中,甘肃省每年的劳动力人口增加数存在一个明显的持续上升的演变趋势。1964至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数大致上呈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达到峰值。这说明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5-10年内一直是甘肃省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非常严峻。

(三)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

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结构与劳动者所能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能力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有效地了解劳动力人口的质量资源,必须要弄清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发现甘肃省文盲率和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均有较大的提高。

从甘肃省文盲率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甘肃省文盲率为8.69%(见表2),比“五普”的14.34%下降5.56个百分点,比“四普”下降了19.24%。这说明甘肃省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2010年甘肃省文盲率高于全国(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群文盲率为4.08%)4.61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14个市州的情况来看,“六普”文盲率全省最低的是嘉峪关市,只有1.2%。最高的是陇南市18.32%。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文盲率都在10%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比全国4.08%的平均水平高出4.92个百分点,而且文盲口绝大部分集中在陇东南地区,其中以女性文盲半文盲居多。全省文盲人口分析(见表3)。

表2 2010年甘肃省文盲人口分析比较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来看(见表3),2010年与2000年相比较,甘肃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自2000年以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静态地看,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高达89.21%。但与全国相比有很大差距。2010年我国普查结果显示,每10万人中有8930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大约相当于2000年数字的2.5倍。2000年普查结果显示,每10万人中有3 611人接受过大学教育。

表3 甘肃省历次普查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四)甘肃省劳动力人口从业情况

200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1484.19万人,从业人员1476.45万人,按三次产业比较分析,第一产业880.5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9.64%;第二产业279.7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8.99%;第三产业316.1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1.37%。201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1510.28万人,从业人员1499.56万人,按三次产业比较分析,第一产业923.8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1.61%;第二产业230.3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5.36%;第三产业345.3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3.03%。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来,甘肃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了3.63个百分点,甘肃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按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甘肃省第一产业仍是劳动力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半数以上的劳动力人口在第一产业工作。第二产业就业规模10年发展较慢。第三产业纵向比较虽然提高了1.66个百分点,但远低于我国32.4%水平的9.37个百分点。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至60%之间,而我省是23.03%,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和全国水平都要低,因此,甘肃省的第三产业就业仍然相对偏低。虽然甘肃三次发展总体趋势与产业发展理论基本一致,但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不大协调,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人口就业吸纳率较低。

按城乡结构分析,2000年城镇就业人员320.1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1,69%,乡村就业人员1156.2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78.31%;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433.6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8. 93%,乡村就业人员1065.9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71.18%(见表4)。这说明,现在我省城市化仍然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形成聚集效应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因而城市化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能力也较弱。从未来我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而我省第三产业扩张的空间很大,必须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人口就业水平的提高。

表4 2000年—2010年甘肃省从业人员情况分析

资料来源:2011年甘肃发展年鉴

(五)甘肃省经济活动人口情况

根据我国统计制度,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分析2010年甘肃省经济活动人口情况(见表5),从全省来看,201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为1462388人,占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70.38%,非经济活动人口为615524人,占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29.62%。从城乡视角来看,城市经济活动人口占57.02%,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占63.67%,乡村经济活动人口占75.84%。从性别来看,男性经济活动人口为780695人,占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75.10%,女性经济活动人口为681693人,占16岁以上就业人口的65.65%。男性经济活动人口高于女性近10个百分点。

表5 2010年甘肃省经济活动人口情况分析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六)甘肃省非经济活动人口情况

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没有参加有报酬的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的人、离退休人员等目前没有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安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0年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时,非经济活动人口为615524人,其中在校学习194788人,丧失工作能力133178人,毕业未工作5176人,因单位原因丧失工作2914人,承包土地被征用1315人,离退休75283人,料理家务151134人,其他47635人。比2000年非经济活动人口380540增加了234984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58800人,占42.05%,比2000年上升了0.08个百分点。女性人口为356724人,占57.95%,比2000年上升了0.09个百分点。

甘肃省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在校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升高,2010年高中以上的学生为194788人,比2000年增加了8889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在校学生的比例增加,意味着他们是潜在的人口就业大军,将使未来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甘肃省非经济活动人口中离退休人员人数在逐年增加,2000年离退休人员54602人,比2000年增加了20681人,增长率为37.88%,增长速度较快。这些离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使之成为非经济活动人口的主要构成人员,对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甘肃省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料理家务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普查显示,料理家务的人口为151134人,比2000年的111752人增加了39382人,增长率为35.24%,增长速度很快,这些人也是潜在的就业人口。因此,甘肃省在非经济活动人口中还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就业人口,这些隐性的就业人口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将直接影响就业形势,而其他非经济活动人口也可能随时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

(七)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失业情况

2000年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甘肃失业人口为93259人,本年度失业人数为977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甘肃省失业人口为202726人,本年度失业人数为1969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这一失业水平与国际7%的警戒线低3.79个百分点。与2010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相比,低0.89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0年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73518人、74414人、86559人、93095人、95256人、92554人、96866人、95101人、94308人、102826人、107224人。从绝对数来看,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逐年上升。2000年至2010年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7%、2.8%、3.2%、3.4%、3.4%、3.26%、3. 63%、3.34%、3.20%、3.25%、3.21%(见表6)。从相对数来看,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逐年提高,且有波动。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尽管低于国际警戒线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失业率仍很高,特别是城镇人口失业率高的现象还没有根本缓解,需要各方高度重视。

表6 2000—2010年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资料来源:2011甘肃发展年鉴

三、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的新特征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分析来看,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呈现出新的展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任重道远

第六次甘肃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3.66万人,占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33.87人,占63.8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11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的数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全省情况来看,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受教育情况,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0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74%,小学及没有受过教育的占43.19%(见表7)。

表7 2010年甘肃省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受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农村情况来看,在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69%,小学及没有受过教育的占55.52%(见表8)。这说明接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人非常少,掌握农村技能和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也很少。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很低,所以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任重道远。

表8 2010年甘肃省农村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受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劳动力素质提高较大,提升速度有所减缓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缓解劳动力人口就业压力的根本。第六次甘肃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人口素质提高较大。“六普”与“五普”“四五”相比,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7520人,10年前只有2665人,20年前只有1104,此指标显示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另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分析,甘肃省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兰州市每5人出1个大学生。仅次于兰州市的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嘉峪关市每20人有3个大学生,金昌市每10人有1个大学生。提高幅度较大。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酒泉市等4个地区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见表9)。

表9 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劳动力人口素质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与29地区的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人口数量比较(见表10),甘肃省每10万人中常住人口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不到1人,低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新疆、陕西、内蒙古、吉林、湖北、浙江、宁夏、黑龙江、山西、山东、重庆、青海、广东、海南、湖南等21省区,但高于河北、江西、安徽、四川、河南、云南、西藏、贵州等8省区。

表10 29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人口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三)劳动力资源供给数量丰富,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加快

2010年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至2010年,甘肃省15岁~64岁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增加350.25万,年均增加38.9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7.94%上升为73.61%。这说明甘肃省近期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裕,就业供给大于需求格局缓解不易。一般而言,一个国家0~14岁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人口就越年轻;一个国家0~14岁人口逐渐减少,15~64岁人口增多,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在7%以下,则这个地区的人口越呈“成年型”;一个国家65岁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超过了7%,则这个地区的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时期。

2010年“六普”数据表明,我省人口年龄构成正由成年型后期向老年型快速转变,全省实现了人口年龄类型向老年型的转变。2010年全省人口中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共2105787人,占常住人口的8.23%。2000年全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5616人,占5.00%。1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增加850171人,老年人口比重提高3.23%,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9个省区的情况看(见表11),甘肃省老龄化程度低于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上海、山东、湖南、浙江、湖北、北京、贵州、陕西、天津、吉林、河南、黑龙江、河北等18个省区的水平,但高于海南、云南、江西、内蒙古、山西、广东、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10个省区。当我们在研究分析和把握劳动力总人口的就业和每年新增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时,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劳动力老化。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关心劳动力总量问题的同时,又要对劳动力的老化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表11 29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了条件

2000年至2010年甘肃省城镇化率由24.1%提高到36.12%。其中,10年时间甘肃省城镇化率提高了12.02个百分点,年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增速趋缓,表明我省城镇化建设在保持适当发展速度的同时,正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和全国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从十四个市州情况来看,城镇化水平发展差距较大,嘉峪关市、兰州市、金昌市三市城镇化率在60%以上,酒泉市为50.54%,其余市州均在40%以下,任务非常艰巨(见表12、表13、图2)。

表12 1990—2010年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2 甘肃省2000年—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1年甘肃发展年鉴

(五)劳动力“人口红利”凸显,对就业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叫人口红利,低于50%叫人口负债。人口红利通过四种机制转化成对增长的贡献: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善劳动力的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人力资本培训,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劳动力和资本组合的优化,让劳动力升级可持续。

2010年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甘肃省15~64岁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3.61%。因此,甘肃现在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红利”时期。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出生的那些人正处于就业大军之中。劳动力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增长。

衡量一个区域劳动力数量的大小,可以比较其绝对数量,也可以看其相对数量———人力资源率。从人力资源率来看,甘肃省15~64岁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3.61%。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一个区域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越多,作为单纯消费者的人数越少。从这一指标也可以判断出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较为充裕。

四、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结构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经济文化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劳动力的数量持续增加,全省劳动力资源充足。人口增长是劳动力数量增长的基础,也是增加就业压力的根源。

(一)从劳动力人口总量来看,我省劳动力数量增加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甘肃省从业人口达到了1499.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08%,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十五”末相比,提高了2.4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从2005年的63.67%下降到2010年的6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5年的14.66%、21.67%分别上升到15.26%和22.75%,分别提高了0.6和1.0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1%。

(二)从劳动力人口地区结构来看,我省劳动力数量供给不均衡

从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地区构成来分析(见表14),“六普”甘肃省各市州劳动力人口数量及占全省劳动力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兰州市达到15%,其次是天水市达到12.35%,第三位是定西市达到10.45%。排在后三位的是嘉峪关占0.96%,金昌市1.85%,甘南州占2.6%。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情况看,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数量供给不均衡,各市州就业压力都比较大。

表14 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劳动力人口及占全省劳动力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三)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看,我省劳动力供给的潜力较大

人口转变过程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变动的过程。人口转变过程中影响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一般说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适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则表明劳动力供给的潜力比较大,反之则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3年,我省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既体现在供给的数量方面,又体现在供给的质量及结构方面。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地区构成(见表15)。

表15 2010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的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上表来分析,甘肃省劳动力人口总量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结构,在劳动力人口总量中,兰州市15~64岁的人口占78.09%,居第一位;嘉峪关15~64岁的人口占77.61%,列第二位;金昌市15~64岁的人口占75.91%,居第三位。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酒泉、张掖武威等七个市州的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数。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等七个市州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数。最高的为兰州市,最低的是甘南州。

(四)从劳动力人口年龄分组结构看,我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较充足的劳动力

从年龄结构看,从下表分析来看(见表16),总体而言,近年来甘肃省就业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年龄组。这几个年龄组的劳动力人口,不但具有具备先进科学知识的青年劳动力人口,而且还有具有经验丰富和娴熟技术的中年劳动力人口。不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且可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投入来弥补资金缺口,逐步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表16 2010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五)从劳动力人口性别结构看,我省女性就业压力大于男性

从劳动力人口性别分析来看(见表17、18),近年来甘肃省就业人口男、女性主要集中在35~39岁、40~44岁、45~49岁年龄组。20~24岁女性劳动力人口高于男性0.62个百分点,25~29岁女性劳动力人口高于男性0.39个百分点。说明此段女性就业压力大于男性。

表17 2010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男性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18 2010年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女性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六)从城乡人口结构变动来看,我省属于典型的农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

1964年,甘肃省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1.13%和88.87%。2010年演变到36.12% 和63.88%,其变化不可谓不大。但实际上农村人口仍有16338672人。2010年全国全省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为49.68%和50.32%。甘肃省城镇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6%,乡村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32%的13.56个百分点,属典型的农村人口为主的类型;同期,乡村劳动力占全省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71.82%,又属典型的乡村劳动人口为主类型;而在乡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占61.61%,也是典型的农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

(七)从产业部门结构变动来看,我省乡村属第一产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城市则是二、三产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

199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1304.90万人,从业人员1292.40万人。全省社会从业人员按三次产业分,其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899.40万人,占69.59%,第二产业186.30万人,占14.42%,第三产业206.70万人,占15.99%。按成乡分,城镇240.20万人,占18.59%;乡村1052.20万人,占81.41%。200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1484.19万人,从业人员1476.45万人。全省社会从业人员按三次产业分,其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880.56万人,占59.64%,第二产业279.78万人,占18. 95%,第三产业316.11万人,占21.41%。按成乡分,城镇320.19万人,占21.69%;乡村1156.26万人,占78.31%。2010年,全省经济活动人口1510.28万人,从业人员1499.56万人。全省社会从业人员按三次产业分,其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923.88万人,占61.61%,第二产业230.33万人,占15.36%,第三产业345.35万人,占23.03%。按成乡分,城镇433.64万人,占28.92%;乡村1065.92万人,占71.08%。全省和乡村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虽逐年上升,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第一产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而城市则是二、三产业劳动者为主的类型。到2010年,从产业结构分析,全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61.6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仅占38. 39%,反映出我省二、三产业仍不发达。按成乡分析,全省经济活动人口,城镇占28.92%,乡村占71.08%。同样反映出我省二、三产业仍不发达。

(八)从劳动力人口与四大区域的比较来看,我省劳动力资源并不丰富

从四大区域情况来看(见表19、20、21、22),劳动人口数量方面,中部地区15~64岁劳动力省均数量最多,为4321万人,与“五普”相比省均增加308万人。东部地区劳动人口省均3984万人,增加679万人。东北地区省均劳动力为2889万人,增加223万人。西部地区省均2073万人,增加266万人。劳动力所占人口比例方面,东北地区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79.2%,比“五普”增长4.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劳动力所占比例为77.5%,增长5.2个百分点,在四大区域中增长最多,这说明外来人口为东部带来了人口红利。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所占比例较低,为68%。

与四大区域比较,甘肃省劳动人口数量所占的比重,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数3.89%和东北地区平均数5.59%,但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数0.61%和西部地区平均数1.01%。

表19 东部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表20 东北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表21 中部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表22 西部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领导决策信息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9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以及占比情况比较”

五、甘肃省劳动人口总量结构调控的政策建议

2011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发展战略,近期目标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长远目标是实现全省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毫无疑问,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我省经济将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必将为促进甘肃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机遇。从现阶段来看,甘肃省劳动人口供给与需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的视角来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央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为我省劳动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的大力实施,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快我省劳动力资源开发。从挑战的视角来看:(1)劳动力资源区域分布失衡。全省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大中城市人才多,县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奇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多,工农业生产一线人才少。全省科技人员的77%集中在兰州。(2)就业压力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50万人左右,可安排就业约25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3)专业人才相对短缺。2010年全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约占6岁以上人口的4.5%,明显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3.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8.3%。全省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5%,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领域。(4)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3%,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比重相比,上升3.2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进一步加重了家庭赡养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此可以判断,目前甘肃省劳动力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此,必须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依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我省劳动力就业的道路。

(一)切实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拓宽劳动力人口就业渠道

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切实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增长的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也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口、经济、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的战略性措施。根据甘肃的实际,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工作重点应放在提高劳动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没有全省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较大提高,就不可能逐步缩小与国内发达省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难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化乃至一体化。为此,各级政府都要确立科教兴省、兴市(州)、兴县(区)的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像抓经济工作那样狠抓科教工作。进一步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彻底消除文盲、半文盲新生代的出现。要对成年人特别是妇女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进行扫盲,力争本世纪末基本扫除成年人中的文盲半文盲;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要切实改善农村科技和教学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形成招得上、分得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和学农、爱农、建农的良性循环;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宣传,促进群众中传统、保守、落后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创新观念和生育观念。

(二)切实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动力人口就业途径

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城镇化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使之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人口,更加合甘肃的实际。为此,首先是要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完善“以城带乡、以大带小”的范围、领域和机制。其次是要努力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以减轻省内大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压力;再次是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区域开发的原则,把发展中小微企业、第三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并以此作为甘肃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第四是要加强领导和组织。按照城镇发展规律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集镇星罗棋布的城镇体系,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三化”并进奠定基础。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着力促进城市发展的能力;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增强城市带动乡村、承载工业发展的能力;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增强农业支撑工业、保障城市发展的能力,形成“三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为解决更多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增强吸纳富余劳动力能力

发展中小微企业,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有效途径。未来5年到10年,我省解决我省劳动力人口就业问题,关键不在城镇而是在农村。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相对地给城镇劳动力人口就业带来压力。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必须把产业选择、项目建设和资源利用同富民惠民和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共同促活,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打造,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使强省、富民、就业同步发展。发展中小微企业一定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立足于农村乡镇,服务于农村乡镇。重点兴办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储藏、包装、运输等产前产后服务业。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采掘业、采矿业、建筑业和各类商业、服务业。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有效结合

劳动力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整个市场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发展进而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不仅是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是直接促进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根据甘肃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尽快地实现向劳动力市场体制过渡,促进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合理有效结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全社会最佳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是落实省第12次党代会关于“把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而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必须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要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劳动力人口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完善。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劳动力人口的有序流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劳动力人口转移创造宽松环境。我省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顺利转入二、三产业,政府可以考虑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的将要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从第一产业分流出来的劳动力人口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我省可以及时进行学习和借鉴;各级党委、政府要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劳动力人口提供法律服务;要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五)加快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劳动力人口的充分就业

从甘肃目前的实际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比较报酬率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都呈下降趋势,属于“弱势产业”,因此必须通过扶持发展第一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又是产业结构变迁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高不下格局难以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必须既注重向其他产业转移,又注重产业内部消化。因此,必须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值水平;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农业,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企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必须加快对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采取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进步就是对劳动力的节约和替代,但是技术进步又可以从多个方面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盘活资本存量、提高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生成有效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滋生全新的产业创造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拓宽就业吸纳路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并且有较广阔的提升空间。同时,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门类广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存,可以吸纳多种层次的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容纳量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要比第二产业多2至3倍。因此,甘肃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规模,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实施市场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

(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就地转移

甘肃农村劳动力人口总体上是数量大、素质低。从甘肃省经济活动人口按成乡分析来看,城镇占28.92%,乡村占71.08%。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就地转移,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客观需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劳动力人口就地转移,必须要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和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提高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在实现农民富裕的同时,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突出农村生产特色,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畜牧、林果、蔬菜、瓜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丰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课题承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

课题负责人:王 伟 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课题组成员:黄梅兰 甘肃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

      张巧艳 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副教授

      姚庆荣 甘肃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副教授 博 士

      王 戬 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 学 士

      马 蕾 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硕 士

执笔人:王 伟 黄梅兰 王戬

主要参考文献:

[1]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甘肃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2011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甘肃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各有关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7]国家统计局网站:地方年度统计公报.

[8]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29号.

[9]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 2000年甘肃省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0]陈友华.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4)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3]王冲.中国西部经济增长质量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2011.

[14]夏庆杰.劳动就业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