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拓宽农民致富路,发挥余热为三农

拓宽农民致富路,发挥余热为三农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积累变技能,立足农业求发展韩凤群是1954年春出生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官立村一名教师家庭的农业科技工作者。2007年从苏家屯区八一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岗位退休。同年度由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励委员会对苏家屯区八一镇米业协会给予了“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二等奖”。报告指出,由于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共同影响,全世界的饥饿人口数量已突破10亿,创下历史新高。韩凤群作为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面
拓宽农民致富路,发挥余热为三农_记苏家屯区八一镇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韩凤群_沈阳市农业系统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迹选编

知识积累变技能,立足农业求发展

韩凤群是1954年春出生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官立村一名教师家庭的农业科技工作者。1970年参加工作,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战线至今,1983年起任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98年后任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2003年后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1990年起任农艺师,1996年起任高级农艺师。2007年从苏家屯区八一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岗位退休。

韩凤群的童年是“从小就挨饿、上学就停课”的年代。1970年韩凤群初中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觉得知识的匮乏,“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从1980年至1985年潜心就读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以优异成绩取得农学中等专业毕业文凭和“沈阳市优秀学员”称号;在同时期取得大连水产学院淡水养鱼专业毕业证书。1988年参加辽宁大学日本语培训后,1989年作为辽宁省农牧厅的研修生派遣到日本富山县农业改良普及所进行技术交流。1990年回国后参加辽宁熊岳农业专科学院农学大专班的学习,并于1992年毕业。

韩凤群的童年以吃饱饭为最大的梦想与快乐。正是基于这样的梦想,他始终认为务农是吃饱饭的根本保证,所以他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在工作中,韩凤群先后引进种植了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推广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水稻旱育苗及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与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节水栽培和平稳促进等项配套措施的示范应用,使得本地区的水稻亩产由上世纪70年代的800斤上下提高到目前的1300多斤,农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300元左右增加到目前的9000多元。农村经济呈现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色。特别是从1976年杂交水稻配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始到1984年,本地区5万亩水田平均亩产达到1227斤,位列全市单产的前列。他参加的水稻杂交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在水稻数量控制、化学调优栽培项目中获得农牧渔业部二等成果奖;在平衡施肥、专家咨询系统项目中获得省政府一等成果奖,同时连年获得省市区农业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所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于1986年获得国家两委两部的奖励。1997年起他被市政府列为“万千百人才工程”的百字号人选,给予了增加薪金等奖励。

倾力组建合作社,帮助农民富起来

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2007年中央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更给予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更大空间。尽管由于机构改革韩凤群于2007年离开了平生钟爱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但是他致力于三农发展的激情不减,为农民致富服务的劲头不减。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韩凤群先后组织发动成立了经过社团组织正式登记的八一镇鸿发生态养猪协会、八一镇米业协会;经过工商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建立了沈阳彪哥米业专业合作社、八一镇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沈阳丰瑞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沈阳来胜原野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沈阳刘氏水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农合组织,并帮助它们步入了专业联合、互惠互利、共同致富、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也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使得本地区种、养两业以及淡水渔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到2009年,专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已纳会员、社员2230名,涵盖了全镇4410户农业户数的50%的农户。经营农产品总量已达到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占一产业总产值的60%。专业合作社成员每年收入增幅达到10%以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沈阳彪哥米业专业合作社利用申办的“彪哥牌”和“八一镇大米”两个品牌,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与清源、新民和本区的八一、陈相、沙河等乡镇稻农签订购销合同,累计面积超过四千亩,订单农户的水稻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格的12%—22%,亩净增收200元—280元。专业合作社全年稻米销售量达到2000多吨,销售收入实现1230万元,为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也为全区优质食味米产业的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2009年迎合百度互联网上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情系e乡”有奖征文活动的有利契机,组织辽宁大学挑战团队积极参加,以“沈水、秋实、稻花香”为主题,几经拼搏,从数千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三名,获取了120万元的网络营销资源,宣传了苏家屯区的优质稻米产业及“娇王牌有机稻米”、“彪哥牌食味米”、“八一镇大米”,使本地区稻米产业产销渠道更加顺畅,辐射范围覆盖全国各个角落。同年度由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励委员会对苏家屯区八一镇米业协会给予了“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二等奖”。

誓为三农作贡献,继续进取攀高峰

2009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表主题为“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的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共同影响,全世界的饥饿人口数量已突破10亿,创下历史新高。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10月14日公布的《2009年全球饥饿指数》报告说,全球29个国家正面临严重或极端严重的饥荒,人们要拿出年收入的70%用于购买粮食,即使是这样仍然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滋味。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1月初正式印发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改委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到2020年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5500亿公斤,比现有产量要增加500亿公斤。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即使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仍需提高55%,才能基本满足16亿人口之需。在新增的粮食产量中,水稻将占40%以上。因此,千方百计地提高稻谷产量,对于增加粮食总产,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1997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424公斤,到2006年也只有425公斤,10年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韩凤群作为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性,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探究新路的责任。他结合自己的专长和本地实际,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上下更大的功夫。为积极落实国办确立的《规划》,沈阳彪哥米业专业合作社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从生产基地入手,强化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与标准化生产,达到提高水稻单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韩凤群结合本地区的优势,提出创建水稻超高产科技攻关项目,使该地区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00公斤,在全区起到示范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也成功地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

几年来,韩凤群与辽宁丰民高新农业有限公司一起选育审定了“丰民2102”、“丰民2103”等常规水稻新品种,和“宁优2号”、“丰优6号”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北方稻区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种植比例,在宁夏、新疆等地种植的产量优势表现更加突出,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栽品种。

2008年开始韩凤群亲自主持试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1191”和“1192”均表现出超常的增产潜力,2010年已将该组合纳入国家级水稻超高产创建核心区种植的首选品种。通过配套技术的应用,作为该项目专家组成员,他对于达到或超过900公斤的亩产充满信心,并始终努力为稻农增收、水稻增产及粮食安全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

无私奉献苦中乐,甘做致富开路人

一位哲人说:“从磨难中走过来的人都是强者。”韩凤群没有成为强者,但坎坷人生使他确立了自己做人的准则:认认真真地工作、高高兴兴地生活、诚诚恳恳地待人、痛痛快快地奉献,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并不宽松的生活,用满足的心态对待名利的诱惑,用无尽的追求对待未来的艰难,用奉献的精神对待社会的需要。韩凤群在进行粮食高产技术的试验推广过程中,从来不想从中获取个人利益,只有搭钱的份,没有捞钱的事。在帮助组建和指导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合作社用高薪聘他去工作,还许诺许多优惠条件,都被他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是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是农民的儿子,已经获得了比一般农民更好一些的生活,可以说生活中什么也不缺,唯一缺的就是退休后没了岗位。为此,他把为所有的农民致富献计出力,看成是他的新的更广阔的岗位。因此他总是一心一意、高高兴兴地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民们欢迎他、尊敬他、关心他,这就是他的最大收获,这就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回首三农工作的38个春夏秋冬,他从普通农民到国家专业技术干部,从水稻技术员到高级农艺师,从忍饥挨饿有什么吃什么,到今天餐桌上的吃什么有什么,从维持柴米油盐的拮据消费到无所不有的富庶生活,韩凤群已经很满足了。因此,他愿意继续在“农”字的事业中发挥余热、奉献余生。韩凤群认为:我们尽管已经衣食无忧,但距全面小康水平仍差距甚远;生产力水平虽然不低,但与现代农业尚有千里之遥;水稻总产尽管在本地自给有余,但全球10.2亿人口仍处于饥寒交迫;粮食作物需增产55%以上而且面积稳定,才能基本满足20年后16亿中国人的消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都是激励韩凤群继续进取的强大动力,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韩凤群决心以所学、所长为家乡三农发展之所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毕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