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留守儿童长大需要照顾父母吗

留守儿童长大需要照顾父母吗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被调查的534名同学中有336名是留守儿童,比例为62.9%。可见,留守儿童中女生与男生相比,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得知,一小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面打工,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调查结果及分析_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总体现状

2.1.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西和县留守儿童分布广泛,比例大。被调查的534名同学中有336名是留守儿童,比例为62.9%。其中男生192名,占57.1%,女生144名,占42.9%;父亲外出打工的占44.5%,母亲外出打工的占7.9%,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占10.7%;具体如下图所示:

img22

图3-1

img23

图3-2

2.1.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母亲监护或祖父母监护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336名留守儿童中,有68%的同学的监护人是母亲,13.9%同学的监护人是祖父母,11.9%同学的监护人是父亲,3.2%同学的监护人是哥哥姐姐,另外还有3%的同学没有监护人,平时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3

img24

2.1.3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沟通及教育的实施情况

通过图3-4、3-5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每周或每个月与家人联系一次,也有7%左右的父母三四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和家里联系一次。他们外出打工一般都是农忙时节或春节时回家,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也有些人为了节省路费,两三年才回家一次。

img25

图3-4

img26

图3-5

图3-6显示在外打工的父母,基本上通过电话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习情况、日常生活、身体状况等,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孩子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浅层次的问题,而对孩子的情绪波动、性格转变、兴趣爱好等问题关注不够。

img27

图3-6

2.1.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从表3-4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优秀”同学的比例分别为5.4%、3.6%;“成绩良好”同学的比例分别为16.7%、20.3%;“成绩一般”同学的比例分别为62.5%、61.9%;“成绩较差”同学的比例分别为14.6%、13.7%;结合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反馈等其他材料,研究小组认为当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3-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比较

img28

2.1.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

表3-5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课余时间支配情况比较

img29

在“课余时间你经常做的事”一题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选择“学习”的比例分别为30.7%、41.6%;选择“做家务”的比例分别是30.7%、23.9%;从以上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他们在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了一些。

2.1.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表3-6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img30

在“你有好朋友吗”一题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选择“有很多”的比例分别为41.7%、52.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选择“有很少”的比例分别为14%、8.1%;从以上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比非留守儿童的朋友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

2.1.7留守儿童中,女生比男生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

表3-7 女生与男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比较

img31

留守儿童中,女生和男生在课余时间常做的事情有所不同,在“课余时间你经常做的事”一题中,留守女童的选择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做家务”、“学习”、“与伙伴玩”,而留守男生的选择则依序分别为“与伙伴玩”、“学习”、“做家务”。可见,留守儿童中女生与男生相比,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男生和伙伴玩的时间更多一些,学习的时间相对少一些。调查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也了解到留守的女同学比男同学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活,像做饭、洗衣服等。男生相对女生更难管教,尤其是父亲不在家的情况下,他们放学后经常和伙伴去玩,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2.1.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敏感倾向较明显

心理测量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并没有学习焦虑倾向,但是却有明显的对人焦虑现象、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注:每个内容量表得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凡标准分在8分以上时,就表示受试者有这方面的现象和倾向,就要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表3-8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现象比较

img32

表3-9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倾向比较

img33

表3-10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过敏倾向比较

img34

2.2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留守儿童问题未受到当地社会相关部门的重视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西和县留守儿童分布广泛,比例大,但是西和县各相关部门并未对留守儿童数量进行过统计,各学校也没有统计过本校留守儿童的名单,更谈不上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与照顾。在采访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老师也表示在政策上没有给予过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照,少部分老师表示自己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有所关注,如课堂上鼓励他们多发言,督促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孩子没来上学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庭沟通等等。但是可以看出,这些老师关注得更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的课堂表现、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等,而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心理状况等并不了解,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照顾。

2.2.2学习问题

学习是儿童成长中的主要任务,父母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能让孩子上学。通过本次学习成绩调查结果(表五)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和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得知,一小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面打工,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年龄普遍较大,文盲比例高。一者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孩子放学回家后只是让孩子赶快做作业,但作业做得怎么样他们根本不知道。走访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告诉我们,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好,作业潦草,错误很多。有些留守儿童经常不做家庭作业或抄袭他人的作业;二者他们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比较溺爱,如下雨下雪天路不好走就不让孩子去上学,孩子稍微有点小病就和老师请假不让孩子去上课等等。而且有的老人不仅要照顾一个孩子,他们往往要照顾两个、三个甚至是四个孙辈,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

另外,还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父亲外出打工,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不在家,母亲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干地里的农活。家里里里外外都由母亲一个人操持,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往往也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和农活,像拔麦子、施肥、挑水、做饭、喂牲口、洗衣服等,而且有的男生还要进行家族、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像红白喜事的时候随礼钱等)。一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繁琐的生活,使他们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学习成绩的下降。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但对一些同学来说,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调查访谈中,一部分同学表示,自己能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不易,并把此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动力,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所以,他们平时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也比较好。还有个别同学表示,父母在家不在家对学习没有太大影响,因为父母文化程度低,即使在家也没办法辅导自己的学习。

2.2.3生活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无形中也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艰辛。有些留守儿童不仅要在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回到家里还要洗衣服、做饭、喂牲口、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等。他们承担着很多本应该由父母来做的家务活和农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也承担着更多的家务活,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该年龄阶段所不该承担的责任。访谈中一些留守儿童告诉我们:“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们生病了也没人照顾”,“阴天下雨的时候没人给我们送伞”,“早晨没人叫我们起床”等等。从他们简单朴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外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磨难往往也是一笔财富。这些孩子与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相比,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更加自立、自强,生活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2.2.4亲子感情问题

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为了节省路费很长时间都不回家,有的甚至是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在打工期间,虽然他们会定期给家里打电话,但是与孩子的交流往往局限于简单的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状况等浅层次的问题上,缺少与孩子的谈心交流,缺少情感上的沟通,这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也无疑是“隔靴搔痒”。孩子在长时间内缺少父母关爱与感情交流的情况下,他们由开始的“想念父母”到“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再到“感觉父母很陌生,甚至痛恨父母”,父母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慢慢淡化,一步一步走向陌生。走访的过程中,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告诉我们,他们打工回家时,孩子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感觉很不自在,有什么事情也不跟自己说,甚至都陌生到叫不出一声“爸妈”。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一些留守儿童的作品,其中有一位同学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女儿,你们知道吗?我以为我没有爸爸妈妈,看见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觉得很幸福,我等到何时才有这样的温暖?我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爸爸妈妈。难道我不是你们的女儿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不回来看我呢?你们真的一点也不想我吗?你们真的好狠心,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我扔在家里出去打工,一直都不管我,从那时开始,我没有穿过你们买的一件衣服,没有吃过你们做的一顿饭,你们的心为什么那么狠呢?我记得有一次,两年了你们没有打回来电话,爷爷就说:“孙女,你真的有个好爸爸和妈妈!这么长时间都不给你打电话,不问一问你身体好着哩没?有没有衣服穿?他们不给我打我也就忍了,但是给你一个电话都不打,太狠心了。”听了爷爷的话我心里很难受,但想了想,还是算了吧,我为什么要想你们?从现在开始,我没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我会恨你们到永远的,因为你们真的一点也没有尽到给我当爸妈的责任……

2.2.5心理问题

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抚慰满足了子女的情感需要,子女在父母的精心照料和父母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对父母由“依”到“恋”,最后产生亲情。这种亲子关系是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支撑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有依靠的。前述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敏感倾向较为突出。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有位寄住在舅舅家的留守儿童告诉我们:“我平时不敢带同学来家里玩,因为害怕舅妈嫌烦;平时没有零花钱也不敢向舅舅他们要,一般都是向同学借,等有了钱再还给他们;平时放学回家总是赶快帮舅妈干些家务活,因为这样才能不惹舅妈生气,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被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正常关爱,缺少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依恋等情感需要往往处于匮乏状态,内心的苦恼与冲突无处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因此他们心里往往有一种无依无靠、缺少归属的感觉,对外部世界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孤独、寂寞、苦闷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长期这样,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封闭内向、孤僻、敏感,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2.2.6行为习惯问题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大,但自制能力较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一方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监护人和儿童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如果是父亲在外面打工,母亲一个人要操持家里所有的事情,往往因为太忙而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孩子。在上述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尤其是男孩子),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守纪意识削弱,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如逃课去街上、树林子里闲逛,迷恋台球厅、游戏厅,被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和他们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偷盗。

2.2.7卫生习惯问题

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一些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者,他们觉得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什么意外,父母回来时能把孩子完完整整交给父母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生活细节照顾的不是很周全,根本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走访的过程中见到过这样一个留守儿童,乱蓬蓬的头发中夹杂着几根秸秆,满是灰尘的脸上流着鼻涕,灰黑色的上衣松垮垮地穿着,上面沾满了油垢,生满皴口的黑乎乎的手里拿着一个馒头。也许这是个很特殊的例子,但是走访的过程中,许多班主任老师也反映,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悉心照顾,所以根本不注意卫生,卫生习惯很差。

2.2.8安全问题

调查研究中,研究者走访的两所学校均为非寄宿制学校。离家远的学生大多借宿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里,一般是六七位同学租住一间房子。研究者走访了一位借宿同学的住所。那是一排周围没有院墙的旧房子,(是村民为了挣钱专门出租给学生的房子)房顶上搭的是石棉瓦,石棉瓦之下、墙壁之上到处布满了大的缝隙。进入他们的“宿舍”,里面简简单单地并排放着几张床,各种老化的电线在房间里错综复杂地连接着,房子里摆满了煤油炉子、锅碗、脸盆、盛放杂物的木箱子等,使本来不大的房子显得更加拥挤。有个同学告诉我们:“阴天下雨的时候,房子就会漏雨,房子里的电线就连电,打着电火花,一不小心就会被电着。”有时候半夜三更还有敲门声,夏天如果不关窗户的话,晚上还会有人伸手进来吓唬我们,他们还发出各种鬼叫的声音,听的人毛骨悚然。”在其他县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的留守儿童一个人在家做饭不小心烧着了房子,有的留守儿童发高烧躺在床上两天才被邻居发现等诸如此类的事故。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借宿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上的空白,他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稍不注意,就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