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剧演员李荣威

京剧演员李荣威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荣威_为京剧而生_春华秋实李荣威——为京剧而生李荣威口述 孟宪如整理李荣威1926年生于北京,虽非梨园世家出身,但其长辈大都是京剧资深票友。李荣威从小常随父亲到各京剧票房走动,到剧场看大戏,耳濡目染,使年幼的李荣威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李荣威却按常规演出后二人下场。解放前夕,李荣威应春明戏院经理之约赴昆明。

李荣威_为京剧而生_春华秋实

李荣威——为京剧而生

李荣威口述 孟宪如整理

李荣威1926年生于北京,虽非梨园世家出身,但其长辈大都是京剧资深票友。李荣威从小常随父亲到各京剧票房走动,到剧场看大戏,耳濡目染,使年幼的李荣威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对“金霸王”(少山)那大气磅礴的唱功、醇厚饱满的音色、雄浑古朴的扮相、伟岸身材和“出大名”、“赚大钱”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为满足李荣威(穷孩子)的愿望,托人把他送到了荣春社,师从孙盛文、宋富亭,出科后曾得裘盛戎指教,并拜师苏连汉,打下“铜锤”、“架子”两门抱的基础。18岁离京只身闯江湖,一十二载跑遍十几个省市。投师访友,与诸多京剧名家合作,长见识,增知识,眼界大开,提高了技艺,积累丰富了舞台经验。历任演员、主演、导演、副团长、工会主席。1954年返京,1956年加入天津市京剧团,任演员队队长、演出科长、天津市政协委员。1981年有幸拜在侯喜瑞先生门下。现任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李荣威会戏颇多,他说:“傍前辈名家的时间长了,从中汲取宝贵的东西就多了,积累起来细细咀嚼消化,化为己有,融入表演之中,艺业必定提高而大进。”

坐科荣春社 夯实基本功(www.guayunfan.com)父亲发现李荣威对京剧的痴迷程度胜过了自己,便托人把他送到尚小云组建的荣春社。初见尚小云,李荣威像模像样地唱了几句《黄金台》和《探阴山》,沈富贵听后对尚小云说:“这个孩子长得好啊,条件也不错,跟我学(武生)吧。”慧眼识珠的尚先生却说:“他嗓子好,唱的有味,是块学花脸的好材料,还是让他学花脸吧。”

进入荣春社先学练基本功,一年后老师为李荣威开蒙文武并重的《飞波岛》,显露出他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学第三出戏前,尚小云特意请来会戏多、戏路宽、唱法讲究、教学严谨的孙盛文先生专教李荣威。孙先生从字、气、腔、味、劲入手,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字的发声、吐字、归韵都要求字正腔圆。李荣威得孙盛文真传,在学《御果园》、《探阴山》、《上天台》、《二进宫》等铜锤戏的同时,还向宋富亭学习了《醉打山门》、《钟馗嫁妹》等架子花脸戏,成为荣春社的台柱子,享有小金少山之美誉。

十分爱才的尚小云为给李荣威营造舞台实践机会,每个月都在中和戏院为他安排两场《御果园》,而且定包厢请亲朋好友一同观看。散戏后尚先生独让李荣威与自己同乘“0899”号私家卧车返回住地。一次,在返回途中,尚先生递给李荣威一张纸条,李荣威接过细看,原来是《法门寺》中刘彪的唱词,尚先生利用途中时间逐字逐句认真教授,聪明勤奋的李荣威很快记住并学会了这三十多句西皮流水板(当今京剧舞台中的《法门寺》很少有人能唱)。此后,尚先生不但教他《五花洞》中包公的西皮流水,还破例在尚宅北客厅手把手地教他《霸王别姬》(此剧成为李荣威保留剧目)。更有趣的是,每次演出归来,尚先生都特意为李荣威加夜宵——烧饼夹酱牛肉,以资鼓励。

在《安天会》和《九阳钟》两出戏中,李荣威分饰托塔天王李靖和小霸王周通,虽都是配角,尚先生却要求李荣威在“自报家门”时必须达到声若洪钟、气若长虹、字真韵美、绕梁三日。

《盗御马》是铜锤、架子两门抱的戏,李荣威得孙盛文先生传授后,尚小云高兴地为他置办了新行头,首场亮相于中和戏院,“坐寨”以后,窦尔敦脱去蟒着箭衣,身背朴刀,孙先生出于爱护之心把李的背刀取下。岂料,一出场就被尚先生看了出来,待李下场,尚先生劈头便问:“你的刀呢,怎么没背呀?”“我问你刀上哪去了?”尚先生见李荣威不答话,气往上撞,抄起剪刀就要剪李荣威的行头。幸亏管服装的手疾眼快,左拦右挡,才把服装从李荣威身上脱下来。尚小云怒气不息,拿起朴刀在管事桌上打了个李荣威“两面焦”。四十大板只打得李荣威右手红肿,疼痛难忍,可他硬是咬紧牙关,一语未发。因为他怕孙先生离他而去,那时到哪再去找这样慈父般的好老师啊!

之后,李荣威又和孙盛文学了《生死板》、《五花洞》、《黑驴告状》三出包公戏。

孤身闯江湖 艺海无止境

李荣威出科时恰值嗓子“倒仓”,利用这个时段,他得到了裘盛戎先生的指教,后又拜在名师苏连汉门下,学习了《取洛阳》、《下河东》、《忠孝全》等架子花脸戏。出科后,一度加入李万春组织的戏班。1944年冬,为生存,也为开阔视野,年仅18岁的他开始了闯江湖。十二年间,他走遍了江苏、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上海和山西等地,历尽沧桑,饱尝艰辛,尝遍人间酸甜苦辣。

每逢搭新班,都要了解人家当家演员的情况,什么行当,宗何流派,有何拿手剧目……而后定夺,能应则应。进入新班,人地两生,必遭冷眼,坐冷板凳吃冷饭。自己只能尊重对方,谦虚礼让,真诚待人,才能慢慢拉近距离,相互了解融洽,合作起来就顺当多了。然而,同一个剧目,南北两派的演法往往不同,如《甘露寺》中“庙堂”一场,北派的演法是刘备唱叙家史,乔玄中间插话(道白),而进一步向吴国太进行讲解。南派则完全以对唱联弹的形式表演,全无道白。如果只会北派的演法,到了南方恐怕就没饭吃了。一次,李荣威搭新班在上海大舞台戏院演出《甘露寺》(饰孙权),他认为自己在南方搭班多年,熟悉戏路,同时初来乍到,不便多言多语,化好妆登台了。

戏演到吴国太决定转天甘露寺面相刘备时叫吕范上场,二人定计。按当地的演法是孙、吕定计后把贾化(小花脸)叫上场,饰贾化的丑角演员要在场上“卖派”一番,大段念白后要个好。而李荣威却按常规演出后二人下场。早已在侧幕候场的“贾化”因没人叫而失去了一段重要表演。

“挪一挪,活一活”,是说演员若有真本领,必有戏班相约,且既请当然要加份钱。那时物价一日三涨,为了生存只好不断跳槽搭新班。一次,李荣威等十几名演员被“邀”入国民党205师青年剧团(无权、无军衔、不穿军装)。当他得知该剧团有可能随蒋去往台湾时,当即对同行们说:“咱们的父母亲人在北京,京剧的根在大陆,咱们若去了台湾,能干什么?何时才能与亲人团聚呀!”结果,李率众脱离了虎口。

解放前夕,李荣威应春明戏院经理之约赴昆明。昆明解放后,春明更名劳动人民剧团,李荣威任副团长。这期间,分别与刘奎官、唐韵笙等合作演出。后来当他见到了老师苏连汉昔日的伙伴裘世戎时勾起了思乡之情。1953年终于返回了北京。他专程到长安大戏院后台拜访裘盛戎。裘先生非常高兴,奈忙于演《姚期》,无暇分身,便嘱咐李:“上家去呀!”翌日,他来到裘宅,不巧,裘氏兄弟外出。只因李转天还要到外地演出,难以久等,只得回家去作准备。至今回忆起此事,他不无遗憾地表示:“唉!当年错过与裘先生见面之时,实际就是痛失了拜师之机。”

情系《六号门》 苦乐皆从容

1964年,天津市京剧团上演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六号门》,李荣威饰一号人物胡二。

李荣威说:“京剧《六号门》是我艺术上的转折。艺术并非能伸手即得,一定得经过艰苦磨练,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对此道理的真正认知就在此戏中,还使自己的艺术境界和做人的层次得到提高。”为演好该戏,剧组全体演员到天津东货场参加生产劳动。他主动和工人交朋友,家访,谈生活,唠家常,想过去,看今天,讲感受。然后把搬运工人的生活和举手投足细细地分解成京剧因素再现于舞台,因为,他时刻记着:“咱演的是京剧。”

劳动中李荣威腰部严重损伤,但他硬是搞了个“皮卡子”,咬紧牙关,强忍剧痛赴京演出《六号门》,并由“观摩团展演”晋升为“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正式会演剧目。1964年7月13日,文化部设宴招待全体会演人员和在京的老艺术家。大会在餐厅入口处为天津市京剧团设回、汉各一桌酒席。

李荣威和导演方沉刚刚坐定,周恩来总理满面春风地从大门款步而入,全场起立,热烈鼓掌欢迎。总理微笑挥手示意大家落座。可他并未向里走而是站到了李荣威身旁。服务生马上摆好椅子,总理从容入座,笑问李荣威:“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天津来的。”李荣威有些紧张。

“叫什么呀?”总理亲切地问。

“李荣威。”

“噢!是演工人的那位吧!大家对你很赞许。”

“是。”李荣威仍很拘谨。

“你演得很好嘛!体验生活了吗?”总理又问。

“去了。”

“到哪儿?”

“六号门。”

“多长时间?”

“两个月。”

“嗯,两个月时间短了点,应该长时间下去。你是党员吗?”

“是。”

“她(指扮演胡二妻的林玉梅)是吗?”

“不是。”

“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可不能骄傲呀!”

“是,是,是。”李荣威连声回答。

周总理往里边指指,继续说:“我经常给他们讲,不要骄傲。”

李荣威心情稍平静些,掏出一支“恒大”牌香烟敬周总理。“我不吸,你们吸吧!”周总理说。

方沉提出请总理看《六号门》。

总理说:“我太忙。看吧,如果抽出时间,我一定去看你们的演出。”

翌日,在人民大会堂楼上的小礼堂,周总理、董必武、彭真、王震、邓子恢等中央领导观看了《六号门》。散戏后,总理等上台与大家合影。李荣威请总理提意见。总理说:“你们这个戏演的不错,那个老头(指胡父)一上场我就看出他非死不可,结果还是死了。这个戏太压抑,老人看了有压抑,但你们不要改。一百年之后仍然可以演,对青年有教育意义,能让他们看看是有好处的。”并建议把尾声合唱的最后一句改为“社会主义江山万万年”。

李荣威把这次接见和谈话牢记于心,他说:“能直接聆听周总理教诲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时刻。”

《六号门》全剧共8场戏,李荣威凭一根绳子,一条包袱皮,一件二大棉袄,一沓伪币和一条面口袋为道具,出色地完成了每一场唱、念、做的精彩表演。尤其在“卖子”一场中,采用“打背躬”的艺术手法,吸收了麒派二黄散板而演化出花脸的新唱腔——反二黄,新颖别致,既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剧中人当时的心情,又丰富了京剧净行的唱腔。《六号门》在京津两地演出百余场,收到了场场爆满的效果。

京剧《六号门》运用戏剧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取得了成功,也成为李荣威艺术生涯的里程碑。

拜师侯喜瑞 承前育后人

天津市京剧团建团不久,侯喜瑞陪杨宝森来津演出,团里安排李荣威全程照顾侯先生。侯先生很喜欢李荣威的为人,于是他就和盘为其说了《牛皋下书》、《失街亭》等戏。一天,侯喜瑞问李荣威:“演员演唱,演什么,唱什么呢?演唱的是故事情节还是环境地位?”李荣威觉得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没敢贸然回答而恭候侯先生解释。“演员唱戏唱的是心,剧中人心里想什么,你就把他心里的想法唱出来,这样才是统一的。”侯先生精辟的解答为李荣威确立了“演戏演人物”的思想而终身受益。后来,李荣威随团到北京吉祥戏院演《击鼓骂曹》,侯先生亲自到后台为他勾脸、把场。并把“三国”戏中不同时期不同剧目中应如何表演曹操的技艺传授给李荣威。

1981年李荣威拜在了侯喜瑞门下。侯先生常常告诫他:“长本事别长脾气呀!”父母亲也再三叮咛:“人没有生而知之,要向社会学习,向同行学习。谁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完人,即使会个百八十出戏,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在外边要多交朋友,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这些话语都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上。在艺术上,他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在致力于架子、铜锤两门抱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字、气、声、腔、情”五字真谛。他说:“字是关键,吐字发声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得把握好。字正才能腔圆,腔圆才能出韵味。熟练准确地掌握运用四声、十三道辙是演员的基本功。”因此,无论是其经典剧目“《三》(条石)、《六》(号门)、《九》(江口)”,还是《汨罗怒潮》和现代京剧艺术片《芦花淀》,他都有出色的表现。

如今,李荣威虽然跨入老年,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京剧艺术的求索与传播。他把精力转到培养青少年演员身上。孟广禄、杨光、安平、穆宇、熊明霞、史琴琴等,都曾受教于他。他时常对青年演员讲:“你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又是百里挑一的尖子人才,天赋好,素质高,在艺术成长道路中,就更要多学多看多听多练,要谦虚不要骄傲。”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的口头禅。他思想进步,为人谦虚豁达,忠厚坦诚,平易近人,从不标榜自己,更不张扬。他常说:“做演员要自尊,但不能自大,正确认识自己,对待别人。我这一辈子没有过大红大紫,也没什么大福大贵。就这么平平淡淡,可我很坦然很踏实。对艺术家的称谓咱愧不敢当。我就是一名演员,就是一辈子为了京剧艺术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京剧演员。”

(发稿编辑 齐会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