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关于赵匡胤简介资料_关于赵匡胤的故事

关于赵匡胤简介资料_关于赵匡胤的故事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赵匡胤简介资料_关于赵匡胤的故事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率军北御契丹的进犯。军行至汴京以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其弟赵匡胤与归德书记赵普率将士于清晨聚于驿门,请出赵匡胤后突将龙袍覆于其身,纳头便拜,山呼“万岁”。951年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因拥立有功,被提为禁军军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与赵普精心策划,演出了又一幕不动刀枪的夺权斗争。

关于赵匡胤简介资料_关于赵匡胤的故事

公元960年(后周恭帝显德七年)正月,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率军北御契丹的进犯。军行至汴京以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其弟赵匡胤与归德书记赵普率将士于清晨聚于驿门,请出赵匡胤后突将龙袍覆于其身,纳头便拜,山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政权。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生于927年。从小跟随身为后唐禁军军官的父亲,练就一身武艺。948年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951年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因拥立有功,被提为禁军军官。此后因作战勇猛、节度得宜而屡进,于959年掌握了禁军实权。周世宗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和他的亲信趁幼帝力弱无能而策动了“黄袍加身”的一幕。

即位后的宋太祖赵匡胤认识到,五代以来“兵革不息、苍生涂地”,武将乱政、篡政的教训,就在于兵权不在皇帝手里。他对反复无常的禁军将领,不能不存有戒心。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安定,就必须把分散在将帅手中的兵权收回集中到皇帝手中。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与赵普精心策划,演出了又一幕不动刀枪的夺权斗争。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奇等禁军将领饮酒,席间,他说:“非你等出力,我不会有今天。不过我做了皇帝却没有一夜睡好觉。”石守信等忙问原因。赵匡胤说:“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啊!’’众将连忙表示绝无异心。赵匡胤又说:“你们虽无异心,可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不做皇帝行吗?”

石守信等大惊,顿首涕泣,求太祖指示出路。越匡胤说:“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做官。这样,君臣无猜,上下相安,岂不很好!”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便称病辞职,交出兵权,得到很多赏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将禁军兵权收归己有后,就如去了一块心病,接着开始致力于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全国的宏图大业.

宋立时,与其并存的国家有北方的辽和太原的北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此外还有湖南、福建一带的军阀割据政权。赵匡胤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即先攻取南方经济富庶地区以增强国力,然后全力对付北方强敌。

赵匡胤平定四方

963年(建隆四年)初,赵匡胤首先平定了南平与湖南,次年冬,派六万大军两路伐蜀,后蜀主孟昶投降。971年攻占南汉都城广州,对南唐构成包围之势。南唐后主李煜每年向宋进贡金银锦绮和珍元以求自保,然而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态度却十分坚决:“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灭南唐后,吴越人朝,泉州据割政权归附,基本统一了南方。此后,宋太祖两次出兵攻击北汉,极大地削弱了北汉的力量。公元979年,北汉终被宋所灭。赵匡胤从963年出兵荆湖,至976年去世,前后用十三年时间,基本上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局势。

这除了他的军事才能外,主要是他进行的统一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后蜀亡前,宰相李吴对蜀主说:“我看宋朝立国,不像后汉后周,天下厌乱久矣,一统海内,就在此朝吧!”南汉灭亡前,内常待邵挺对南汉主说:“乱久必治,现在宋朝已出,看形势非统一天下不可!”这些言论都反映了结束战乱,已是大势所趋。www.guayunfan.com

如何巩固宋王朝的统治,避免分裂混战的局面再现,是宋太祖所虑的心腹大事。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他亲自统领和整顿禁军,精锐者提升,老弱者退伍到地方,并下令在各州挑选勇壮军士,补充禁军。对于这支军队,他一方面亲自教阅,加强训练,一方面给予优于外州的捧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地方上的镇兵又称“厢军”,由于其精锐多次被选充于禁军,留下的不再训练,只服杂役,实际上已成为不能作战的役卒,远不是禁军敌手,没有割据对抗中央的可能。

赵匡胤的军事革新

赵匡胤还制定“更戍法”,让禁军轮流出戍边镇和州郡,使士兵“习勤苦,均劳逸。”禁军军官提升都调离原来队伍,且时常调换,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禁军平时由三司负责管理操练,调动权则属枢密院。战时由皇帝选派将领,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经过逐步改革,全国军队的精锐都集中在禁军,而禁军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中。

赵匡胤从制止割据、集权中央的目的着眼,对承袭唐和五代的官制,也作了重要改革,为矫正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收夺节度使在地方上的政治权力,派文官出任知州,任期三年,派京官带原来官衔出任知县,中央的权力一直控制到县,节度使变成无权的虚衔。二是把各州的财政收归中央,每年的租税和专卖收人,除留出地方必需费用外,全部解送中央,并设转运使,分出各道掌管地方财政,从经济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是限制地方的司法权,如火辟(杀头)罪要经刑部复审方能执行,皇帝还派使臣到各地审理案件,各州的刑事,也由朝廷派专人掌管。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适应中央集权需要,中央政权机构分列为政事、军务、财政三大系统,分别由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掌握,由皇帝直接统属。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关,最高长官是宰相,赵匡胤特设“参知政事”作副相,削弱宰相权力。枢密院专管军事政令,最高长官是枢密使,与宰相分文武并立。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这样政事、军务、财政三权分立,三大部门互相牵制,避免了宰相总揽大权,独专其政。

赵匡胤通过以上措施,把各州郡的政权、军权、财权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从而结束了唐末以来君弱臣强,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匡胤军事革新

在经济上,赵匡胤对发展生产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以免租减赋、供给种子、耕牛、农具等办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好逸恶劳、酗酒赌博、不事生产的人规定处罚办法;改进农具,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北宋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逐渐出现繁荣景象。

手工业生产无论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唐和五代。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贸易兴旺,城市接连兴起,唐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约十个,北宋时增加到四十多个,都城汁京成为全国商业中心,是世界有名的都城。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描绘了北宋汁京城内外店铺比比、货物山积、车船络绎的繁荣面貌。

为防止上层统治集团腐败,赵匡胤身体力行,他还常将未当皇帝时穿的麻鞋布衫拿出观看,以示不忘旧日生活。他常手不释卷,勤奋读书,注意吸取历史上帝王统治的经验,并要求臣下尤其是武将要多读一点书,不要光凭武力治国。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他执行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采取的种种措施,虽然有效地减少了内乱,但也带来将弱兵疲,调度失宜,“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削弱国防等负效应。造成了对北方契丹族的侵扰态度软弱,不能有效地抵御外侮,给宋王朝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