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唐朝李林甫简介资料_李林甫口蜜腹剑

唐朝李林甫简介资料_李林甫口蜜腹剑

时间:2022-07-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李林甫简介资料_李林甫口蜜腹剑李林甫是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高力士把这一机密飞快透露给武三思女儿,武氏随即转告李林甫,李林甫马上跑去向韩休通风讨好。当月二十一日,唐玄宗宣布废黜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平民。当时人们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李林甫获悉这一情况后诬告韦坚与皇甫惟明谋立太子为帝。唐玄宗信以为真,随即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狱。

唐朝李林甫简介资料_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是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经过几代变迁,其家势衰微,李林甫之父李思诲只做到扬府(治所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参军(州府属官)这样的小官。李林甫初为千牛直长(低级侍卫官),他虽“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但“善音律”,受到其舅楚国公姜皎的喜爱。姜皎与侍中(侍从皇帝的主官)源乾曜是姻亲,凭借这层关系,李林甫被提任为太子中允(侍从太子的副官)。唐(都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升为吏部侍郎(朝廷主管官吏任免的部门副长官),从此搭上往上爬的阶梯。

窥探上意 谄媚取宠

李林甫为人“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尤其善于拉裙带关系巴结权势。李林甫与武三思(女皇武则天之侄)女儿(侍中裴光庭之妻)私通,又与唐玄宗亲信宦官高力士打得火热。高力士最先在武三思门下效力。裴光庭去世后,武三思女儿想改嫁李林甫,哭求高力士帮她奏请,高力士没敢答应。(www.guayunfan.com)

当时,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三思侄女)及其所生皇子寿王李瑁,他过去所爱的赵丽妃及其所生太子李瑛、皇甫德仪(高级女官名)及其所生鄂王李瑶、刘才人(后妃名号)及其所生光王李琚相继失宠。对此,李林甫看在眼里,算计在心。他托高力士转告武惠妃,称他“愿保护寿王”。武惠妃听了十分高兴,顿时在思想上与李林甫拉近了距离。

此后,唐玄宗要中书令(首席宰相)萧嵩推荐宰相,萧嵩反复考虑后推荐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韩休。唐玄宗同意并要萧嵩草拟诏令。高力士把这一机密飞快透露给武三思女儿,武氏随即转告李林甫,李林甫马上跑去向韩休通风讨好。韩休提任宰相后,对李林甫感恩戴德,反而同萧嵩关系不和。不久,经韩休推荐,武惠妃“阴助之”,唐玄宗将李林甫提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的副主官)。

李林甫得以在唐玄宗身边侍奉后,更加密切关注皇帝的意向。唐玄宗的治政举措、起居行止乃至喜怒哀乐,李林甫“皆预知之”。他言谈举止极力投合唐玄宗的旨意,深受唐玄宗宠信。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提任李林甫为礼部尚书(朝廷主管礼仪、教育的部门长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职衔)。

陷害忠良 不动声色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不赞成李林甫任宰相,唐玄宗将此事搁下。李林甫听说后对张九龄恨之入骨,挖空心思想把他整倒。但在表面上,他对张九龄“犹曲意事之”。

驸马都尉(皇帝侍从官)杨洄(武惠妃女婿)探听到太子李瑛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在一起埋怨武惠妃。武惠妃以此在唐玄宗面前哭着诬告太子结党,企图谋害她和寿王。唐玄宗大为恼火,声言要废黜太子、鄂王和光王。张九龄以太子为国家的根本,对废黜太子及二王提出不同意见。唐玄宗对张九龄大为不快。李林甫看到整治张九龄的时机到了,退朝后私下对唐玄宗所器重的宦官说:“废立太子这件事是皇上的家事,何须要同外人商量?”李林甫让宦官传话给唐玄宗和武惠妃,意在挑拨唐玄宗同张九龄的关系。

张九龄与中书侍郎(副宰相,负责拟草诏令)严挺之关系密切。严挺之前妻被休掉后改嫁蔚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蔚县)刺史(行政长官)王元琰。王元琰因贪污罪被捕,严挺之为之说情,李林甫指使人向唐玄宗举报。张九龄以王元琰是严挺之所休前妻丈夫,彼此不应有私情,为严挺之开脱。由此,唐玄宗对张九龄更加不满。他联想到张九龄曾阻止废黜太子,称“九龄有党”,将他改任为右相,任命李林甫为中书令。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监察御史(最高监察机关官员)周子谅弹劾同中书门下三品牛仙客不具备宰相的才能。唐玄宗为之大怒,下令对周子谅施以杖刑,尔后将他流放瀼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李林甫见唐玄宗怒不可遏,乘机挑唆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于是,唐玄宗当即下令将张九龄贬为荆州(治所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长史(州府事务长官)。

张九龄被贬后,唐玄宗就废黜太子一事征求李林甫的意见。为促使玄宗决断,李林甫答称:“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做臣下的不应该参与意见。”当月二十一日,唐玄宗宣布废黜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平民。接着,唐玄宗逼令李瑛、李瑶、李琚自杀。张九龄到达荆州贬所不到一年,也在郁闷中去世。李林甫陷害张九龄和太子三兄弟,“不见喜怒”,不动声色。当时人们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弄巧失算 陷害太子

李林甫虽然“善刺上意”,但也有失误之时。太子李瑛被废后,李林甫揣摩唐玄宗的心意,满以为玄宗要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于是,他多次在玄宗面前称赞寿王,并多次劝说玄宗立寿王为太子。可是,这一次李林甫失算了,唐玄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立了年长的忠王李玙(后改名李绍、李亨)为太子。从此,李林甫心怀忧惧。他担心太子李绍日后继位不会放过他,暗中窥探其过失加以诋毁,处心积虑制造事端以搞垮太子。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尚书左仆射(宰相)。李林甫提名任命太子妃韦氏之兄、陕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陕县)太守(行政长官)韦坚为刑部尚书(朝廷主管刑事的部门长官)。他此举看似对韦坚友善,起意则是把他调在身边便于搜集其过失,好给韦坚治罪,以动摇太子李绍的地位。

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十五晚上,太子李绍出游,遇上韦坚。接着,二人又遇上太子的老朋友、平叛后赴京都长安报捷的陇右(治所位于今青海省乐都县)节度使(军政长官)皇甫惟明,三人在一起叙了一会儿家常。李林甫获悉这一情况后诬告韦坚与皇甫惟明谋立太子为帝。唐玄宗信以为真,随即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狱。后因没有查到任何证据,唐玄宗只好将韦坚贬为缙云(治所位于今浙江省缙云县)太守、皇甫惟明贬为播州(治所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东南)太守。

当年七月,将作少匠(主管宫殿建筑维修的副长官)韦兰、兵部员外郎(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内设机构副长官)韦芝上书为其兄弟韦坚诉冤,并请太子李绍作证。唐玄宗勃然大怒,下令将韦兰、韦芝流放岭南(泛指今广东省、广西区),将韦坚再贬为江夏(治所位于今湖北省鄂州市)别驾(州府属官)。为此,太子李绍被迫与韦妃离婚。

天宝六载(747年),李林甫指使济阳(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别驾魏林上书,诬告河西(治所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节度使王忠嗣自称与太子自小就是密友,图谋起兵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将王忠嗣召回朝廷,令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派人对王忠嗣进行审查。不久,唐玄宗突然省悟,对身边侍从说:“我的儿子住在深宫里面,怎么能与外面人通谋呢?举报一定是假的!”王忠嗣部将哥舒翰力陈王忠嗣无辜。于是,唐玄宗下令将王忠嗣贬为汉阳(治所位于今甘肃省礼县)太守了事。李林甫陷害太子李绍的阴谋再次失败。

专权乱政 排斥异己

唐玄宗在位后期年事已高,厌于政事。李林甫“善养君欲”,以专断朝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李林甫极力排斥异己。凡是认为对其权位构成威胁的大臣,他总是千方百计将其贬斥。李林甫常常坐在号称“月堂”的密室里编造罪名,谋害大臣,致使许多正直的官员被贬斥流放,家破人亡。

天宝元年(742年)。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观看舞蹈表演,目送兵部侍郎(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副长官)卢绚骑马离去,赞叹卢绚风度含蓄沉稳。李林甫大为忌妒。不久,他借故将卢绚调任华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华县)刺史。接着,李林甫又诬称卢绚有病,将他免职。

一次,唐玄宗对李林甫说:“严挺之现在在哪里?此人可以重用。”李林甫告之严挺之现为绛州(治所位于今山西省新绛县)刺史,暗自为玄宗欲起用严挺之而惊恐不安。他把严挺之一直视为张九龄同党,担心他一旦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之后,李林甫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告诉他皇上关心他的哥哥,要他借此机会劝其兄上书请求来京看病。严挺之上书后,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诬称严挺之患了中风,应该休养,随即把严挺之安置到东京(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养病”。

天宝三载(744年)十二月,李林甫忌恨户部尚书(朝廷主管户籍、财政的部门长官)裴宽受到唐玄宗器重,担心裴宽如果提任宰相会动摇他的权位,有意将裴宽密奏刑部尚书裴敦复替人虚报军功一事,透露给裴敦复。裴敦复对裴宽大为恼恨,对李林甫说:“裴宽也曾托我为他亲属办过事。”李林甫乘裴敦复正在发火,唆使他将此事奏告玄宗。裴敦复随即买通玄宗宠妃杨太真(即杨玉环,后封为贵妃)的姐姐,将诬告信递到玄宗面前。不久,裴宽被贬为睢阳(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太守。

天宝五载(746年)七月,李林甫忌恨宰相李适之曾与他争权,诬告李适之与韦坚结党。唐玄宗听信李林甫谗言,将李适之贬为宜春(治所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太守。

天宝六载(747年),李林甫奏请玄宗批准,下令韦坚兄弟和皇甫惟明在贬所自杀。不久,李适之在忧伤恐惧中服毒自杀。

李林甫为了排斥受到玄宗赏识的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最高监察机关副长官)杨慎矜,授意与杨慎矜素有积怨的御史中丞王圶指使其亲信散布流言蜚语,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家中藏有谶书,阴谋复辟其祖先的帝业。”唐玄宗听说后极为震惊,下令将杨慎矜收审。接着,李林甫令殿中侍御史(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的官员)卢铉自带一份谶书,领人去杨慎矜家搜查,在杨家拿出其自带的谶书,充作伪证。杨慎矜有口难辩,哀叹说:“我从来就没有藏过什么谶书,这谶书又怎能从我家搜到的呢?”唐玄宗随即下令杨慎矜及其兄弟自杀。

天宝八载(749年)四月,咸宁(治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守赵奉璋上书揭发李林甫二十多项罪行,其奏书被李林甫中途截获。李林甫反诬赵奉璋上奏妖言,令其亲信用板杖将赵奉璋打死。

李林甫对当时宰相多由节度使选任特别忌惧。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杜绝这一“出将入相之源”,他极力宣称蕃(泛指少数民族)人“善战有勇”、“无党援”,建议唐玄宗任用蕃人为节度使。由此,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人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治所位于今北京市区)等三镇节度使,以致引发安史之乱[1],使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得以中兴的唐王朝“荡覆天下,王室遂微”。

提心吊胆 忧度晚年

李林甫长期位居宰相,口蜜腹剑,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晚年,他自己也意识到积怨太多,提心吊胆过日子,时时担心会有刺客来行刺。李林甫每次出行,总要百余名步骑兵作为护卫,并令治安官员在其前面数百步之外清理道路。李林甫住宅的门和墙壁都是双层的,地面砌上一层石条。每天夜里,他都要多次调换住处,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究竟住在何处。

有一次,李林甫和他的儿子将作监(主管皇宫园林建筑)李岫一起游园。李岫指着正在干活的民工对其父亲说:“你当了这么多年宰相,仇家满天下,如果有一天祸难临头,想当这样的民工,恐怕都不可能了!”李林甫沮丧而又无奈地叹息道:“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月,户部郎中(户部部门长官)王銲等人准备发动兵变杀死李林甫,因有人告密而失败。接着,御史中丞杨国忠(杨贵妃堂兄)诬告李林甫与王圶及叛唐北逃的原朔方(治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节度副使阿布思结党,兵部尚书陈希烈等人出面为杨国忠作证。唐玄宗虽然没有确信,但从此对李林甫开始疏远。当年十一月,李林甫在忧惧中病死。

天宝十二载(753年)二月,李林甫尸骨未寒,尚未埋葬。杨国忠指使人串通深受玄宗信赖的安禄山,诬告李林甫曾串通阿布思谋反。唐玄宗随即以“结叛虏,图危宗社”的罪名,下令追夺李林甫的官爵,剥下他尸体上的官服,取下他口中所含珍珠,将他的尸体换入一口小棺材,以平民安

葬。接着,唐玄宗下令没收李林甫的家产,将其子孙流放到岭南等地。

《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李林甫传》《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

【简评】

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李林甫专政》)。其实,唐玄宗也深知李林甫专权乱政。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逃亡蜀地。一次,他同给事中(侍从皇帝、负责收纳奏章、协理监察事务)裴士淹谈及李林甫,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裴士淹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唐玄宗无言以答。(《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李林甫传》)

【注释】

[1]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等人逃往蜀地(位于今四川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