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生歧路,后会无期_关于辛弃疾事迹

生歧路,后会无期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生歧路,后会无期_关于辛弃疾事迹回到邸店,党怀英说道:“贤弟,会试大榜公布,还有些时日。这十余天,你我如何打发?”小弟提出要求,党怀英自然赞同。党怀英在辛家住了两日,就辞别了辛赞,和辛弃疾握手惜别,向泰安而去。一路上,辛弃疾照旧观察着金国的实力,将途中金国的山川形势、官府仓库所在的位置都一一牢记在心中。当然,另一方面,辛弃疾也因不同的观察角度而显得心事重重。辛弃疾决定,为祖父守孝三年。

生歧路,后会无期_关于辛弃疾事迹

回到邸店,党怀英说道:“贤弟,会试大榜公布,还有些时日。这十余天,你我如何打发?”

辛弃疾想了想,少年心性萌发,再加上他此行的本意并不在功名,便提议在燕京附近游历一番。

小弟提出要求,党怀英自然赞同。于是,两人便带着仆人在燕京城外缓缓而行,逢街镇便进去看看风土人情,看到军事重地如城堡、关隘、营寨,辛弃疾也要在远处仔细观望其设施兵力、布局规划,并牢牢记在心中,尤其是燕山附近的地形特点,他更是仔细地铭记在心中,以备他日之用。

这一番游历下来,眼看会试大榜就要公布了,主仆四人赶回燕京,依旧住在原先的驿馆。第二天,看榜的人群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辛弃疾和党怀英费了好大力气才挤进去,希望看见自己的名字能够从数千人里面脱颖而出,成为那有幸进入殿试的120个人。但他们将榜文从头看到尾,寻找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发现自己的名字,两人只能相视苦笑、讪讪而回。(www.guayunfan.com)对于年纪要比辛弃疾大六岁的党怀英来说,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个重大挫折,更何况,他此番北上,一心看重的就是博取功名。而对于年方15的少年辛弃疾来说,录取与否他其实并不在意,这次远赴燕京,他更像是给自己找个借口来独自完成一件“壮举”。现在结果已然出来,辛弃疾就不愿再待在此处,他想到离家已经将近两个月,祖父必然很是想念自己,于是便提议起程南归。

党怀英也不想再留在失败之地,便欣然应允,两人决定第二天就返回山东。

次日凌晨,在中都城头投下的曙光的照耀下,辛、党二人带着家人,离开了留给他们深刻印象的燕京,踏上回乡路程。一路上两人风餐露宿,终于回到了山东。

祖父辛赞见到辛弃疾平安归来,一颗心算是放了下来。当天晚上,爷孙两人彻夜交谈。辛弃疾便把向北这一路上的见闻、燕京城的情况详细地说给辛赞听。辛赞频频点头,为孙儿观察见解的敏锐和非凡过人的记忆力感到高兴,而至于弃疾为何落榜,他甚至连问都没有问一下。他只是告诉辛弃疾,功名利禄无非过眼云烟,成大事者当然也不该将这样小小的挫折放在心上。

党怀英在辛家住了两日,就辞别了辛赞,和辛弃疾握手惜别,向泰安而去。

就这样,辛弃疾时而在家里练文习武,时而出去拜访刘瞻先生,时而周游黄河两岸,将大好河山、人文风情一一尽收眼底。时光荏苒,三年之后,又到了进京赶考的日子。党怀英决定再次进京赶考,和当年一样,他又找到了辛弃疾,希望两人能结伴而行。

由于有了上次北行的经验,加上三年来的历练,辛、党二人已然成熟许多。一路上,辛弃疾照旧观察着金国的实力,将途中金国的山川形势、官府仓库所在的位置都一一牢记在心中。尤其是对金国的统治特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辛弃疾发现,金国以少数民族的势力统治着广袤的北方,看起来兵多将广、财力雄厚,但实际上,在许多地区,金国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定;不只临近黄河的汉人怀念原来的宋朝政权,其他很多受女真人统治的少数民族,也对金国的压迫腹诽连连,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聚众兴起。

当然,另一方面,辛弃疾也因不同的观察角度而显得心事重重。他发现从军事上看,金国的实力不容小觑。金军士兵体格彪悍,作风蛮横而粗野,尤其是骑兵队伍动辄呼啸而过,令人侧目,加上多年的经营,他们在许多重镇都设有易守难攻的工事堡垒,想要一举推翻金国统治,收复大宋失地,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

就拿中都城燕京来说,上一次两人初次进京,只是贪看热闹景色,而没有关注防务。这一次,在辛弃疾的提议下,两人曾登上城外的高山向下俯瞰,发现整个燕京城的坊市民居,都被笔直的街道划分得井然有序。皇城和宫城则坐落在大城的正中央,周长五里,虽然不大,但显得宫阙森然而壮丽华美。两人下得山来,来到大城城前重新打量,发现护城壕沟宽有将近25丈,深有一丈五六尺,就像一条大河那样环绕在城外,城墙则高达四丈开外,宽有六丈左右,用来防护的女墙也高达七尺之上。尤其是在城墙内,辛弃疾还意外地发现每隔200步左右就设有一个仓库,想来,其中装满的都是守城用的防具兵器。

辛弃疾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设想着如果有朝一日大宋军队挥师北上,如何才能够攻破这样固若金汤的都城。而党怀英却只是一副羡慕的神色,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

大榜再一次发布出来,让党怀英备感失落的是,他再一次名落孙山。而辛弃疾同样没有入选,他表情凝重,同样心事重重,但这并非因为他没有考取功名,而是在详细了解燕京城的防守概况之后,他又于街巷杂谈之中听到惊人的消息——金主完颜亮,正在积极地招兵买马,调动军队,打算再一次大举入侵南朝。辛弃疾想到,战火一起,双方黎民百姓必然再一次遭受生灵涂炭、颠沛流离的苦难,简直一天也无法再在中都待下去。他想到,必须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告诉祖父。

于是,怀着不同的心思,两人再次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然而,辛弃疾没有想到,心忧天下的祖父再也听不到自己带回来的消息了。当他迈入熟悉的家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见正厅门楣两侧挽联高挂,堂中央灵牌矗立,家人仆役皆神色悲戚。辛弃疾心中一动,脱口而出:“难道……”

辛弃疾的预感没有错,家人告诉他,从他北上燕京之后,祖父就感染了时疫,虽然延请了最好的医生,终究是回天乏术,他已经在十余天前撒手人寰。为了不耽误辛弃疾在燕京的事情,祖父直到咽气,也不愿送急信让孙儿回来见自己最后一面。

辛弃疾哭倒在祖父灵前,党怀英想到自己自幼多蒙辛家照顾,泪水也如断线的珠子一样止不住地脱落。两人哭罢多时,辛弃疾才哽咽地问家人:“祖父西去之前,可有什么交代给我?”

家人说:“太爷行前念叨说,家中田地资产尚且充足,全族老小生活不成问题。只希望大少爷能够不愧对自己的文才武艺,向南报国。”

“向南报国,向南报国……”辛弃疾口中念念有词,不由自主地长身而起,在祖父的灵前立住,久久眺望着窗外南归的一行雁群。

辛弃疾决定,为祖父守孝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慢慢地从震惊和悲痛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逐渐适应了在没有祖父的日子,继续读书、练剑。作为兄长,党怀英也时常从泰安赶过来,伴随在他左右,丝毫没有因辛赞去世而疏远的意思。

从心底说,党怀英欣赏而且佩服自己这位小兄弟,也同样佩服一身正气的辛赞老人。所以,无论将来如何,党怀英都永远愿意将辛弃疾看成亲如手足的兄弟。

辛弃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人生自古多歧路,一旦命运的齿轮按照早就选择好的程序转动起来,纵然有着深厚的情谊,也是无法阻挡的。

辛党二人命运的齿轮,就在此时将要转动了。

转眼间,三年丧期已满。辛赞的忌日那天,辛弃疾在祖父的墓前拜祭完毕,换下了孝服。他站起身来,向陪伴的党怀英深施一礼说:“这三年来,多亏党兄能够经常在此相陪,祖父泉下有知,也会感谢党兄对我的照拂。”

党怀英说:“贤弟,你我本是一家人,何出此言?只是不知道贤弟下一步将要做何打算?”

辛弃疾说:“愚弟正想听听党兄的意思。”

党怀英看看荒无人烟的郊外,又看看辛赞的一捧孤坟,叹了口气,说:“辛老先生推崇的是君臣大道、华夷之防,读书人理应如此。但观当今天下,南朝无能,屡次错失良机,现今就算越过淮水一步,恐怕也都无法办到。以你我的脾气,不愿阿谀奉承、巴结权贵,就算到了南朝,恐怕也很难真正获得重用。与其这样荒废了自己的本领,还不如继续科考,有生之年,总要在北朝为官一任、造福乡里。”

辛弃疾点点头,默然无语。

过了几天,辛弃疾邀请党怀英同去济南城外的灵岩寺游玩。

灵岩寺,辛党二人并不陌生。这座巍峨庄严的寺庙,坐落在泰山的西北山麓,北依济南,南靠泰安。此寺始建于东晋年间,历经战乱变更,香火却一直旺盛。因此,辛弃疾提起去那里赏玩,党怀英也欣然同意。

这天,天气晴好,两人带上随从,一路行到灵岩山脚下。但见此山四壁如削,山形如同玉玺,曲折的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而去,放眼望去,山上满目葱茏。辛弃疾和党怀英翻身下马,在山道上缓缓而行。

灵岩山虽然属于泰山的支脉,却不甚高,一个时辰不到,两人便已进得寺中。他们赏玩了其中的辟支塔、千佛殿、塔林,和寺内的高僧攀谈了一会儿,党怀英还应允做了一篇碑文。

中午,在寺内用过清净的斋饭,两人又顺着山寺东面的盘旋路向上过了白云洞,访了灵岩三泉。眼见日头已经要沉沉西下,两人才转身向山下而行。

走到山脚一处小亭前,党怀英早看到辛家的几个仆佣在亭中摆上了一桌小席。桌上虽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却都是可口的家常小菜,另有一壶已经烫热的酒,在锡壶中微微地散着热气。

“这……”党怀英不知何意,说道,“贤弟,为何在此摆下酒席?”

辛弃疾微微一笑,伸手扶住党怀英的臂膀说:“仁兄,请入席,你我兄弟三年未尝饮酒,今天就痛饮一番。”

党怀英不好推辞,虽然心存疑虑,还是同辛弃疾推杯换盏。两人本都善饮,又在这雅致的山景之中,酒兴越发高涨,很快便醺然微醉。

看着天色将黑,辛弃疾招呼仆人点起灯笼,对党怀英说:“仁兄,闷酒无有所乐。刚才我们在寺中,僧众请占卜求签,因为我等本是读书人,也就没有求佛。现在不妨用蓍草求签,也只是图个乐子。你看如何?”

党怀英自然不会反对。两人求签已毕,党怀英得了个“坎”卦,辛弃疾得了个“离”卦。

辛弃疾哈哈大笑,将酒杯放下,说:“仁兄,这岂非命数!你看,坎卦主北,离卦主南。从此之后,我当努力向南报效大宋,你当努力留北治理百姓。我们各自珍重,后会有期!”

党怀英吃惊不小,但他毕竟了解辛弃疾的为人,于是很快镇定下来,默认了两人从此走上歧路的现实。就这样,辛党二人又各自痛饮几杯,算是就此分别。

这一年,辛弃疾21岁。

此番别后,到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党怀英终于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翰林学士,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而辛弃疾的人生,却将因为这次分别,开启另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