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无限悲愤诉笔端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无限悲愤诉笔端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无限悲愤诉笔端_关于屈原的故事郢都被攻下没几天,城内的难民便逃难到了屈原所在的溆浦。这对于满腔报国之志的屈原,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打击啊!于是,他将这抑制不住的无限悲愤之感诉诸笔端,写下了一首名为《哀郢》的诗篇。在这首诗中,屈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借助这一系列的怀念之情,屈原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屈原从容取义、以死明志的坚贞精神便跃然纸上,令人钦佩不已。

无限悲愤诉笔端_关于屈原的故事

郢都被攻下没几天,城内的难民便逃难到了屈原所在的溆浦。见了这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京师百姓,屈原心疼不已,竭尽所能帮他们安排住处,送些吃的。然后,屈原又向他们打听郢都的情况。难民们告诉屈原,秦兵残暴无道,兽行与强盗无异,他们进城之后到处烧杀劫掠,郢都大街上随处可见被他们残害的百姓尸首。而且,他们还放火烧了王宫和太庙,甚至连楚国王室的祖坟都不放过。楚军伤亡惨重,死的死逃的逃,根本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顷襄王和一些奸佞之臣为了保命,竟扔下百姓仓皇出逃,避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听了这些消息,屈原心中悲痛得无以复加。郢都的沦陷,将他心中仅存的一点希望之火也掐灭了。在他看来,郢都和顷襄王都是楚国的象征,可如今郢都被毁,顷襄王出逃,国将不国,他还有什么可寄托的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河破碎,百姓自然也就无国可依,无家可归了。屈原忽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所坚持的一切,全都丧失了意义。

曾经繁华一时的楚国王都,是多么美丽富饶,是多么安静祥和,是多么恢宏壮观。如今的城内却是满目疮痍,血流成河,怨声四起,往日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屈原也无京可返,无君可效了。这对于满腔报国之志的屈原,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打击啊!有一瞬间,屈原忽然有了绝望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推动下,屈原开始追忆自己当年在郢都变法改革的美好光景,接着就是惨遭陷害被两届君王赶出郢都的情形,然后他脑海里又出现了难民们为他描述的如今郢都的惨状……这由喜及悲的演变,使屈原内心的感情饱胀起来,憋闷得难受,有种喷薄欲出的感觉。于是,他将这抑制不住的无限悲愤之感诉诸笔端,写下了一首名为《哀郢》的诗篇。

诗文主要由纪行、怀郢复仇和斥奸三个部分组成。诗篇中,屈原既表达了对郢都沦陷的哀怜之情,又表达了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之意。其中自然也包含他对楚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热爱,对佞臣祸国殃民罪行的谴责,对自身悲惨遭遇的愤恨不平。在这首诗中,屈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www.guayunfan.com)诗歌以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为开端,给人们一种昏暗阴沉之感。接着又写江面上“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的烟波浩渺的气象,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最后又哀惜楚国原本国土辽阔、家给人足的状态被打乱,痛心无限锦绣山河被摧毁……将全诗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高潮。

综观全诗,以问句开头,又以问句结尾,可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在诗中众多问句牵引下,屈原将心中深藏的哀怨、忧愁、惋惜和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之感。事实上,屈原的这些情感早就淤积于胸,如鲠在喉,大有不吐不快之势,因而便一呼而出,《哀郢》遂成。

写完这首《哀郢》,屈原似乎还意犹未尽,胸中起起伏伏,似乎还有一些怨恨未消,悲愤未平。于是,屈原继续酝酿和推敲,不久又写下了《怀沙》一诗。

《怀沙》,顾名思义,就是怀念长沙。长沙是楚国先王的始封之地,因而“怀沙”便是怀念楚国,怀念郢都,怀念百姓。借助这一系列的怀念之情,屈原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全诗开头以孟夏、草木起兴,然后由景及情,由情及事,因事及理,从而情景交融,相互映衬。诗文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哀伤忧郁的感觉,其中“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冤屈而自抑”等句,更是读之如大石压胸,忧伤得无法呼吸。

不过,除了抒发自己的忧伤之外,屈原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牵挂之情。他牵挂着楚国的命运,牵挂着百姓的生死,也牵挂着自己的理想还能否实现。他甚至想到要用自己的死来震撼百姓,激励君王,从而成就另一种牵挂——别人对自己的牵挂。

最后,屈原又将抒情转到了叙事上,叙述自己不能被容于朝的原因以及自己如今的遭遇。写这一内容时,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坚持正道,不随波逐流的情操,比如用“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来说明自己方正不改,不能像方木似的被削成圆滑;“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说明自己守着规矩,不易改变;而“巧倕不斵兮,孰察其揆正”的意思是巧匠不动斧头,表明好的君主不用让忠臣随世沉浮。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其实说明的是一点,那就是他坚持自我,不改心志,所以才不见容于世。

本诗最后也有乱辞,不过与屈原其他诗中的乱辞不同,它不是诗歌的结束语,反而是整首诗歌的高潮与核心部分。在郢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情况下,屈原生出“脩路幽蔽,道远忽兮”的感慨,而他的“怀质抱青”的内在品格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接着,他话锋一转,喊出“民生禀命”、“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的豪言壮语,说各人自有天命,与其悲伤暗叹,不如放宽心胸,这样也就无所畏惧了。其实,屈原无所畏惧的原因还有他“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的提前打算,反正早晚都是一死,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好吝惜的。所以他最终下定决心:“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人固有一死,他愿意向历代先贤看齐,要以自己的死为天下有志之士树立榜样!屈原从容取义、以死明志的坚贞精神便跃然纸上,令人钦佩不已。

写完《哀怨》和《怀沙》这两首诗,屈原心中的无限悲愤也被抒发得淋漓尽致了,因而内心也比以往更加纯净和平和了,但是如今这国破家亡的悲惨现状他还是不得不去面对,毕竟他的心是随着楚国和百姓走的,楚国亡了,百姓还在,他暂时还不能撒手而去,他还要给百姓留下一丝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