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忆刘文典先生谈骈文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忆刘文典先生谈骈文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时间:2022-07-1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忆刘文典先生谈骈文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群 庆[1]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迁回平、津,教授多随校北归。先生分析,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秦代以迄东汉的散文由雕饰工整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文体。先生指出,骈文以自然成对为上,并谓骈句含义不宜近似或雷同,近似雷同,即繁复堆砌。1956年刘文典为杜甫草堂题的诗近时晚报常刊载抗战期间在昆名教授的逸事,似未见有记述刘文典先生的文章。

忆刘文典先生谈骈文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群 庆[1]

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迁回平、津,教授多随校北归。刘文典先生仍留昆明,在云南大学及师院任教(按:未在师院任教)。向闻先生于经史百家,无所不学,讲课庄谐并作,妙趣横生,心仪久之。有一天晚上,先生在昆明女中讲骈文,我有幸得以听讲。

先生分析,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秦代以迄东汉的散文由雕饰工整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文体。到了魏、晋、六朝,几乎一应公文书札,皆字字相骈,句句求俪,这是骈文的极盛时期。后来发展到唐、宋,竟成为有规则的“四六文”。先生指出,骈文以自然成对为上,并谓骈句含义不宜近似或雷同,近似雷同,即繁复堆砌。他以刘知几的《史通》为例,说《史通》文约而事丰,骈俪而自然,是骈文的上乘。但同时他又指出,《史通》仍有“复词冗句”,如《史通》叙事篇中的“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他说,“一言”即“片语”,“巨细”即“洪纤”,“咸该”即“靡漏”,都属浮词,是《史通》语言之瑕。他又举出《弘明集》及《广弘明集》,可算是较好的骈文代表作;至于后来的“四六文”,竞雕刻之巧,繁芜堆砌,多浮滥之弊。

讲话仅一个多小时,先生旁征博引,发微阐幽,一似讲了一大部头专著,令人敬服之至。(www.guayunfan.com)1956年刘文典为杜甫草堂题的诗

近时晚报常刊载抗战期间在昆名教授的逸事,似未见有记述刘文典先生的文章。我因那次听讲印象极深,虽事隔近四十年,而先生讲课音容尚宛然在目,特作此短文,以为敬思。

摘自《春城晚报》1985年6月17日

【注释】

[1]作者信息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