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永远的经典《霸王别姬》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永远的经典《霸王别姬》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永远的经典《霸王别姬》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提起梅兰芳,人们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在这种情况下,《霸王别姬》诞生。自《霸王别姬》正式公演开始,梅兰芳对这出戏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和调整,其中的一次调整,是他深谙观众心理的又一次最好体现。

永远的经典《霸王别姬》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提起梅兰芳,人们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这出戏不仅是“梅派”名剧,更是中国京剧舞台上一个永恒的传奇。

自从谭鑫培1917年病逝后,在生行舞台上独领风骚的便是后来被尊为“国剧宗师”的杨小楼。论及梅、杨二人的情谊,还得溯及到梅兰芳幼时。那时,他还只是个逃学的孩子,而被他称为“杨大叔”的武生杨小楼却已经成名。对于杨小楼来说,他将小梅兰芳扛在肩头送去学堂之时,恐怕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日后有一天会抢了他的风头。

那还是在梅兰芳刚刚有了点儿名气之时,在一次义演中,谭鑫培被安排演大轴,压轴戏由杨小楼担当,梅兰芳和王蕙芳的《樊江关》被安排在倒数第三出。由于那天晚上梅兰芳另外还有几出堂会戏,一时未能赶回来,杨小楼的压轴戏便顺理成章地提前上演,却引来观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大声责问戏院老板“梅兰芳为什么不来”,并纷纷表示“梅兰芳不来,我们要求退票”,杨小楼的整出戏就在满场喧嚷声中草草收场。这时,梅兰芳匆匆赶到,一出场即引来喝彩声一片,然后全场安静下来。这种场面对于杨小楼来说不啻是一种侮辱和嘲弄,面子一时抹不开,下台后一句话也没说转脸就走了。也正因为如此,年轻的梅兰芳引起了谭鑫培的注意。不久之后,谭鑫培也遭遇了与杨小楼相同的待遇。

梅兰芳与谭鑫培很早就有过合作,却始终没有机会与杨小楼同台。直到1916年,两人才有了第一次合作。说是“合作”,其实并非如他和谭鑫培在《汾河湾》中分饰男女主角那样有大量对手戏。那年,他们同时被朱幼芬的“桐馨社”邀请,搭班演出。这段时期,梅兰芳正大量排演新戏,杨小楼曾在其中的《春秋配》里演过配角。由于梅兰芳搭“桐馨社”的时间很短,因而与杨小楼的这次合作也就很短,一直心存遗憾。当他再次与杨小楼重逢在“崇林社”时,便想着要创排一部既能充分展示各自技艺又能有大量对手戏的新剧。

“崇林社”是梅兰芳和杨小楼合组的一个戏班,成立于1920年冬。因两人的姓都是木字旁,两“木”合而为“林”,所以取名“崇林社”。虽然“崇林社”因杨小楼生病而只维持了短短一年多,但却成就了一部传世名剧《霸王别姬》。表面上看,两人合作组建戏班,合作演出《霸王别姬》似乎只是出于艺术的需要,实际上,这次合作显示了梅兰芳超强的心理分析才能,以及面对青出于蓝而极可能胜于蓝时从容面对并且积极竞争的大将气魄。(www.guayunfan.com)虽然此时旦角的地位逐日递升,大有取代生行成为舞台中心的意思,但是拥戴生行戏和生行演员的老观众仍然大有人在。当谭鑫培去世后,他们便将目光转向杨小楼,杨小楼也就成为新一代生行演员的领军人物。这时,梅兰芳作为旦行翘楚,也只有他能够与杨小楼并行。于是在戏曲舞台上,客观上便形成了“梅、杨并世”的局面。与以往观众或只捧生行或只捧旦行的情形不同,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悄然变化,他们已不满足于在舞台上或只看到生行头牌,或只看到旦行头牌,生、旦头牌同时亮相,将是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情景。

梅兰芳一直是个眼光高远的人,也是个心中永远装着观众的人。多年来,他虽然致力于自己的演艺,却从来不是个埋首书斋不闻世事的人,他很清楚他的戏无论如何变化和创新,最终将面对的是观众并接受观众的裁量。不论个人偏好如何,只有观众认可的变化和创新,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因而,他无论是排新戏,还是改良老戏,总是一边做,一边顾及到观众的承受能力。也正是时时处处考虑到观众,他的创新步伐总是循序渐进,而绝不是一夜之间彻底改头换面的一步到位。如果当他发现观众并不接受他的某一变化,他将立即变回从前,重新选择新的突破。

在如此长期实践中,他练就了体味观众需要、洞察观众心理的良好素质。当观众的审美心理发生变化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崇林社”的组建,正符合当时社会上“梅、杨并挂头牌”的观众心理,因此备受瞩目也就成为必然。

从此,既喜好生行戏也不排斥旦行戏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了“梅、杨同台”的盛世局面,大呼过瘾的同时又似有不满足。梅兰芳知道那“不满足”其实是观众期待着能有一出真正展示两人各自风采,又有默契配合的大戏,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愿。在这种情况下,《霸王别姬》诞生。

自《霸王别姬》正式公演开始,梅兰芳对这出戏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和调整,其中的一次调整,是他深谙观众心理的又一次最好体现。

早先的《霸王别姬》是演到项羽乌江自刎为止的,那时,观众对虞姬自刎以后的霸王的一场打戏也还饶有兴趣,那毕竟是名武生杨小楼的拿手好戏。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更喜欢看演员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而对单纯的开打已渐失兴趣。于是,观众看到虞姬自刎后,便纷纷退场而去,任杨小楼在舞台上如何费力做戏,也是枉然。这种冷遇使有“国剧宗师”称号的杨小楼很是尴尬,以颇为复杂的口吻对梅兰芳说:“这哪儿像是霸王别姬,倒有点儿像姬别霸王了。”梅兰芳虽然对杨小楼的境遇颇为同情,但他对观众的反应也深表理解,他意识到:戏到该结束的地方就一定要结束,决不能拖泥带水当断不断。他决定无论杨小楼如何心有不甘,也要尊重观众的选择,删掉最后一场打戏,全剧就只演到虞姬自刎为止。

虽说《霸王别姬》于1921年才正式公演,但剧本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由齐如山编好了。当时,正当梅兰芳准备排演时,杨小楼和尚小云合作的同类题材《楚汉争》隆重推出。在这之前,旦角演员无人能与梅兰芳一比高低。恰在这段时期,梅兰芳因出访日本,新戏大为减少。《楚汉争》因题材的新颖而大受欢迎,“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凭借这出戏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如此,梅兰芳担心在此时排演《霸王别姬》有故意与人相争之嫌,便搁下了。两年后,他决定重排这出戏,一是因为事过境迁,已不会再有与人抢戏之虑,同时他发现尚小云扮演的虞姬在《楚汉争》里完全是霸王项羽的陪衬,是个典型的配角,而杨小楼扮演的霸王的戏也存在着过场太多、唱腔前后重复等毛病。更重要的是,面对竞争者,是退缩,还是积极应对?梅兰芳并不是个争名夺利之人,但也不是个惧怕竞争畏缩不前之人。他认为,善意的合理的竞争会促进艺术的发展,提高演员的技艺。对于《霸王别姬》这出戏,他选择了竞争——重排。

齐如山的原剧本是依据明代沈采所编《千金记》传奇编写的,如今他在原作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楚汉争》剧本,重新做了修订,又经过梅兰芳、吴震修等人的合力打磨,剧本终于成型。

为了这部戏,梅兰芳无论是在唱腔、舞蹈、服装和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费了很大功夫,其中的“虞姬舞剑”后来不仅是《霸王别姬》的特色,也成为“梅派”艺术经典。相比较而言,在艺术上,《霸王别姬》要远胜于《楚汉争》,不仅仅是故事结构上,更表现在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腻、舞蹈的壮美。就梅兰芳个人而言,积极竞争的结果是他凭借这出戏再创辉煌,从而重新拉开与尚小云的距离,继续稳列旦角第一。

《霸王别姬》,梅兰芳饰虞姬

尽管以后梅兰芳也和他人合作过这出戏,但他始终认为还是与杨小楼合作配合得最默契演得最过瘾。因此有人说:只有梅兰芳与杨小楼合演,才是真正的霸王别姬。

多年以来,在梅兰芳的眼里,杨小楼和谭鑫培一样是京剧界“出类拔萃,数一数二的典型人物”,因而他对杨小楼充满敬意。“九一八”后,梅兰芳迁往上海,四年后返回北平在能容纳三千余人的最大剧场“第一舞台”演出。在正式演出之前,他听说杨小楼在“吉祥戏院”演出,每场最高票价为1元2角,有人劝他一定要将票价定在此之上。梅兰芳不由想起多年以前与谭鑫培打对台的事,如果说上次他事先不知情而错不在他的话,那么此次他若再打一次对台,就不免是故意为之了。况且他觉得杨小楼与谭鑫培一样是自己的长辈且关系非同一般,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杨小楼下不来台,于是他坚持将票价定在1元2角。

《霸王别姬》,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霸王

在梅兰芳居于上海期间,杨小楼作为京城最大的名角成为汉奸的主要邀请对象,但杨小楼从来不为金钱利益所动,坚持不给汉奸演出。1936年春,梅兰芳在短暂回北平期间,前往探望杨小楼,劝他说:“您现在不给汉奸唱戏还可以做到,将来北平也变了色怎么办,还不如趁早也往南挪一挪。”杨小楼很从容地说:“很难说躲到哪去好,如果北平也怎么样的话,就不唱了。我这么大岁数,装病也能装个十年八年,还不就混到死了。”一年后,北平沦陷,杨小楼果然称病不再登台。又一年,杨小楼去世了。梅兰芳闻此噩耗悲病不已,他在叹服杨小楼的大义节操之余,不由得怀念起他俩合作过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之所以流传至今,因为有“伶界大王”梅兰芳和“国剧宗师”杨小楼的强强联手,因为有“虞姬剑舞”舞出的凄美苍凉的悲剧气氛,更因为这出戏开创了戏剧性和歌舞性相结合的梅派剧目先河。梅兰芳从此摆脱了为歌舞而歌舞的单一模式,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