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举鼎被砸死的诸侯王

春秋战国时期举鼎被砸死的诸侯王

时间:2023-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枪杆子里出政权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带兵去打郑国,他的大军和郑国的救兵楚军在泓水相遇。估计当时,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这样,有很多原则和规矩。战国,战国,正是因“战”而成“国”。这个时候,诚信退出了历史舞台,功利开始成为各国之间的游戏规则。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直被中原诸夏各诸侯国称为蛮夷的秦、楚两国,却可以大显身手了。而这,已经注定了中原诸侯灭亡的命运。

枪杆子里出政权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带兵去打郑国,他的大军和郑国的救兵楚军在泓水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当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了。这时,大司马建议襄公说:“他们人多我们兵少,对阵起来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可能扭转劣势。”但宋襄公不听,他觉得截击还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命令全军不得出击。等到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大司马又建议说:“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了,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楚军排列完毕后,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一败涂地,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那个狼狈啊!

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恪守的就是所谓“贵族式的战争”。估计当时,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这样,有很多原则和规矩。

韩非子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中世,指的是春秋时期。那个时代,诸侯各国虽然明争暗斗,但却没有揭掉最后一层遮羞布,大伙儿都还有所忌惮。因为你蔑视周室天子的罪名一旦成立,其他诸侯就会抓住你的小辫子不放。在这种情况下,各路诸侯玩的是“计谋”,但不敢耍大牌,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面孔来。

所以,春秋时期尽管也老是打打杀杀的,但还是能够勉强维持“礼制”。可是到了韩非子所说的“当今”,也就是战国时期,一切都发生改变了。战国,战国,正是因“战”而成“国”。各路诸侯纷纷扯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露出了赤裸裸的真面孔,开始了明目张胆的角逐和杀戮。这个时候,诚信退出了历史舞台,功利开始成为各国之间的游戏规则。你不讲诚信,你唯利是图,不但不会遭到谩骂和诋毁,人家还会说你有本事。(www.guayunfan.com)在这样一个时代,贵族式的战争肯定没有前途。于是,车战逐渐被骑兵和步兵代替了。而战争形式的改变,又加剧了战争的野蛮和残酷。“斩首六万”,“斩首七千”,遍布在《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字里行间,道出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腥风血雨。孟子这样评价这个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国以战,杀人盈国。”(《孟子・离娄上》)在这个时候,谁如果还迂腐地去讲道义,谁如果还傻乎乎地遵循古代的旧制,那他的命运就只有一个——被淘汰出局。

如韩非子所说,这个时候大家伙儿拿来较劲的不再是计谋,而是实力,拼的是力气,而不是嘴皮子。春秋时期,要攻打一个诸侯国还需要一个借口,到了战国时期,连借口都不需要找了,直接打你就是了,因为我不打你,你早晚也要打我。

战争是人类最直接、最残酷的争斗形式了。当其他的一切手段都不能达到目的时,最后只能诉诸武力了。对国家而言,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拳头说话,用流血的方式来强迫失败者彻底臣服。战争的结局,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旦你在战争中失败,那你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国家领导人、战争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认真对待。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直被中原诸夏各诸侯国称为蛮夷的秦、楚两国,却可以大显身手了。这两个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国家,本来就是靠战争发家的,本身也没有什么文化。只有战争是他们的看家本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秋时代,秦、楚被中原诸夏手中的文化大棒打压得抬不起头来,害得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性装深沉。而现在,时来运转了,不用再管什么文化不文化了,仁义道德也不讲了,靠拳头说话的日子到了。在这个需要人变成流氓的时代,野蛮反而成了优点和优势。而对中原诸侯来说,这种转变反而有些不自然了。以前“五讲四美”惯了,守规矩守多了,现在要他们抛弃仁义,丢掉文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实在很难做到。而这,已经注定了中原诸侯灭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