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皇太极征伐兴大清的故事

皇太极征伐兴大清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皇太极征伐兴大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疽发于背而死。九月一日,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第四大贝勒皇太极正式登上大汗宝座。皇太极继位后,发现这大汗的宝座并不好坐。紧接着,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削弱三大贝勒的势力。此后,皇太极进一步加快了提高汗权的步伐。皇太极南面独尊是他汗权极大发展的重要标志。

皇太极征伐兴大清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疽发于背而死。九月一日,皇太极登上大汗宝座,第二年,改元天聪。

皇太极继位后,发现后金政权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内忧外患,与日俱增。为了解决危机,皇太极开始调整满汉关系,实行政治改革。

征战朝鲜,征伐蒙古,皇太极时时不忘从外部改变后金的不利处境。同时,与明朝,皇太极奉行边打边和的策略。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继皇帝位,改金为大清。

改善满汉关系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但宁远受挫的阴影仍然难以驱散,心情非常不好。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至叆鸡堡,因年岁已高、疽发于背而亡,终年六十八岁。九月一日,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第四大贝勒皇太极正式登上大汗宝座。

皇太极继位后,发现这大汗的宝座并不好坐。从内部来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调整满汉关系势在必行。自从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为了加强对辽东汉人的控制,防止叛逃,曾经多次下令大量迁徙汉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被迁的辽东民众困苦不堪,耕无田,住无房,穿无衣,食无粮,因此,辽东汉族人民普遍展开了反抗斗争。

努尔哈赤在他的晚年,对辽东汉人的政策错上加错,最后走向了极端。天命十年(1625)十月,努尔哈赤指责汉人心向明朝,叛逃不止,命令八旗将官分路巡查,甄别忠奸,将明朝的秀才、乡官及拒不从命者统统杀掉。剩下的人,则编入农庄。一庄由十三丁、七头牛组成,分田百垧,二十垧作公赋,八十垧供庄丁自家食用。十三丁中设庄头两名,住在沈阳,轮流回庄督促庄丁生产、纳赋。这些措施促使汉人大量逃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后金国无法立足辽东,危机四伏。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皇太极继位伊始,便下令以往有私欲潜逃者,或与明朝暗中往来者,事情已经过去,虽被检举,也一概不予追究。今后唯有已经在逃而被缉获者论死,想逃而未逃者,即便有人告发也不论罪。

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又实行满汉分居、将汉人编为民户的政策。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曾将汉人全部编入田庄,按满官的大小品级赐给整庄的庄丁做奴隶,备御官各赐一庄。满人、汉人“同处一屯,汉人每被侵扰,多致逃亡”。皇太极决定改变这一编汉人为奴的政策,他下令每庄的十三名汉人壮丁中只留八人,其余五名壮丁与满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选择清正汉官管辖。这样,使相当一部分汉人摆脱了奴隶地位,恢复了编户齐民的身份,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

皇太极的这些政策,让一度紧张的满汉关系得到了缓和。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重新颁布了《离主条例》,进一步改善满汉关系。所谓离主条例,是指奴隶可以控告主人,如果审讯得实,主人按有关规定治罪,奴隶可以离开主人。新议定的《离主条例》共六款,规定除八旗旗主外,满族贵族及各级官员如犯有私行采猎、擅杀人命、奸污属下妇女、隐瞒部下战功不报等罪状,属下均可告发。《离主条例》中所指的奴隶或奴仆有很大一部分是汉人,其中包括留在原田庄中的八名汉人壮丁。如果说满汉分屯别居的政策是解放了部分汉人奴隶的话,那么《离主条例》主要是保护了汉人等奴隶的生命、财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

巩固强化汗位

皇太极继位之初,并无实权。努尔哈赤死后留下了八旗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所以皇太极只能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轮流执政。这种群龙无首的状况对于发展中的后金来说十分不利,为了强化巩固和提高汗权,皇太极开始实行政治改革。

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决定设立八大臣及十六大臣的行政机制。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直接掌管旗务,他们与旗主贝勒一道参与国政。不久,又让所有贝勒都参加议政会议,并让每个旗增派三人议政,这样就在一定意义上分散和牵制了旗主贝勒的权势。而八大臣及十六大臣的人选,也都是皇太极精心挑选的,这样就削弱了除皇太极以外的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力,把他们的权力分散到八大臣与十六大臣那里,从而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太极手中,强化了后金国汗的地位。

在重新任命八旗大臣的同时,皇太极又将自己在继位之前所领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镶白旗改为镶黄旗;而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直接从努尔哈赤手里继承下来的镶黄旗改为正白旗,正黄旗改为镶白旗。至此皇太极便和他父亲一样,也直接拥有两黄旗了,后金国汗和两黄旗主再度合二为一。

紧接着,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削弱三大贝勒的势力。天聪三年(1629)正月,皇太极以关心三大贝勒的身体健康为由,剥夺他们每月轮流执政的大权,改为诸弟侄贝勒代理值月之事。名义上是怕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过度劳累,实际上是皇太极借此来削弱他们的权力。

此后,皇太极进一步加快了提高汗权的步伐。天聪四年(1630)六月,皇太极借二贝勒阿敏放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败归沈阳之机,与诸贝勒集议,定阿敏十六大罪状,夺其所属人口、奴隶和财产,并加以幽禁,不久阿敏病死,这位实力雄厚、专横跋扈的二贝勒再也不能与国汗平起平坐了。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仿照明朝设立六部,每部由一名贝勒主管,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员。六部分理政事,直接对国汗负责,从而大大提高了汗权。同年八月,正蓝旗主三贝勒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发生口角,二人越说越僵,莽古尔泰一气之下拔剑相胁,怒目相向,皇太极衔恨而归。两个月以后,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拔刀罪,革除了其大贝勒身份,降为一般和硕贝勒,并夺五牛录,罚银万两,这样就把莽古尔泰排除在执政大贝勒之外。同年十二月,后金会议朝贺仪制,诸贝勒按照皇太极的意思,决定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尊,取消了大贝勒与国汗并坐的旧例。皇太极南面独尊是他汗权极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天聪十年(1635)九月,皇太极又以代善对己不够恭敬,列了四条罪状,最后罚银万两,迫使代善俯首听命。十月,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病死,皇太极抓住这一机会,宣布将该旗据为己有。至此,身兼八旗统帅、后金大汗的皇太极,其权力和威望空前地提高了。

两次征战朝鲜

在大力整顿内部、巩固汗位的同时,皇太极也时时不忘从外部改变后金的不利处境。为了缓解进攻明廷时的后顾之忧,他准备用武力来迫使朝鲜就范。天聪元年(1627)正月初八,大年刚过,皇太极不宣而战,派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军三万往征朝鲜,开始了第一次对朝战争。

正月十三,后金军队渡过鸭绿江,直逼朝鲜边城义州城下。第二天,后金军一举攻下义州城,城中数万朝鲜兵及部分明兵拒绝劝降,全部被歼。这天夜里,八旗军分兵进攻明将毛文龙驻守的铁山,毛文龙事先没有防备,损失惨重,铁山的明兵及屯种的辽东难民大多遭到屠戮。毛文龙被迫入海,退守皮岛。

阿敏率军一路南进,攻城夺寨,所向披靡,于二十六日兵临平壤城下,朝鲜守城官兵望风奔逃,后金军队毫不费力就拿下了平壤。然后南渡大同江,于二月初七占领了距朝鲜京城汉城仅二百里的平山。朝鲜国王李倧闻讯大惧,逃入江华岛中,在丧师失地、抵抗与求援均无指望的情况下,李倧被迫与后金订立了城下之盟。起初,后金提出的条件是:朝鲜同明朝断交,驱逐毛文龙,并与后金“告天盟誓,永为兄弟之国”,尊后金为兄,而朝鲜为弟。但是朝鲜执意不肯与明朝断交,坚持在尊奉明朝的前提下与后金修好,并且认为两者是并行而不悖的。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朝鲜与明朝的关系不变,但要派王弟赴后金为人质,保证与后金和好,并且每年要进献大批财物。三月三日,阿敏派遣总兵官刘兴祚、库尔缠为代表,与朝鲜国王及大臣在江华岛举行盟誓仪式,这就是所谓的“平壤之盟”。事后,阿敏又以自己未亲自参加会盟为借口,纵兵大掠三日,掠获大批人畜财物,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后金退兵以后,又以防毛文龙为名,在义州留下重兵防守。

“平壤之盟”的性质是一种“兄弟之盟”,事后朝鲜并没有认真履行议和条件,仍与明朝保持密切关系,而且积极备战,后金与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导致后金与朝鲜的关系最后破裂,双方矛盾急剧激化起来。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宣布将统大军亲征朝鲜。十二月十日,皇太极率大军渡过鸭绿江,攻陷义州。十三日,清军已接近平壤,朝鲜国王李倧企图逃往江华岛,但为时已晚,只好退回城内。朝鲜君臣见救援无望,只好决定投降。皇太极认为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征得诸贝勒、大臣的同意后,提出了投降条款。朝鲜国王迫于压力,只能接受清廷方面的条件。崇德二年(1637)二月二日,皇太极先行班师,命多尔衮、杜度率军携所俘获随后回国。

两次对朝战争,皇太极彻底征服了朝鲜,解除了清廷的后顾之忧,为清西向伐明铺平了道路。

频频入关袭扰

天聪时期,令皇太极最为头疼的当然还是如何对付明朝,因为明朝是后金的最大威胁。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亲统大军,发动了第一次入关袭扰明朝的战争。十一月初一,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商议,决定十一月初三攻遵化城。三日黎明,八旗兵派兵列阵,竖梯城下,没费多大工夫,便占领遵化城,城中军民抵抗者尽遭杀害。十一日,皇太极命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文馆范文程,统备御八员、兵八百人,留守遵化,自己亲率大军直驱北京。朝廷闻警,立即戒严,各地驻军纷纷驰援京师。袁崇焕正在广宁,闻讯后急忙率祖大寿等挥师入关,赴京勤王。十六日,袁崇焕抵左安门,后金军也进至德胜门外,两军在广渠门外激战,袁崇焕与祖大寿杀退了后金军队。没过几天,皇太极施反间计,假崇祯之手,杀了袁崇焕,祖大寿大惧,率军溃逃出关。皇太极借机向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多次发动进攻,斩明将满桂,擒总兵黑云龙和麻登云等。十二月末,皇太极留下一封致崇祯帝的信后,引兵东进,连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留阿敏率兵驻守,自己则率诸军由冷口关北归。五月,明军猛攻永平等四城,后金大将阿敏、硕托等屠杀了四城的降官降民,弃城逃回沈阳。这次袭扰,是后金兵进关的一次大演习,皇太极从此次入关袭扰中取得了突入关内的经验。

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又发动了远袭明朝宣府、大同的战役,是为第二次入关袭扰。宣府、大同都是以防御和控制北方游牧民族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的重镇,皇太极选择此两地作为军事行动的突破口,主要是想避实就虚,攻其不备,给明朝京师直接造成军事威胁。五月初,皇太极调集各路兵于沈阳。二十二日,后金大军离沈阳西行。六月二十日,后金军进兵独石口,约定至朔州会师。三十日,后金军入得胜堡,攻掠大同一带,西过黄河,会兵朔州。七月初五,后金军进入龙门,会师于宣府。二十二日,皇太极领兵围攻应州,后金军各路大军陆续会师于此。明在宣化、大同一带的防务十分空虚,八(www.guayunfan.com)旗铁骑往来穿梭于各州府台堡之间。崇祯帝一看宣化、大同之兵不顶用,急调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率军两万分道驰援大同,同时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十三日,皇太极率军自应州赴大同,攻城五天,吴襄兵败。十五日,各路大军在大同城下会师,皇太极遣书大同守将总兵曹文诏,提出议和,遭到拒绝。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皇太极于是下令攻城,谁知大同城坚防固,后金军连日强攻都没拿下,不得已只好放弃,转攻怀远。闰八月初四,皇太极攻下万全卫,斩守备常汝忠,歼灭明军千余人。七日班师出兵,九月十九日回到沈阳。这次皇太极率八旗劲旅入关袭扰,历时两个多月,其活动范围以宣化、大同为中心,后金兵所到之处,蹂躏庄稼,焚毁房舍,俘获斩杀了许多军民,再一次向明朝显示了八旗将士能征善战的威力。

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元称帝。一个月后,便发动了第三次入关袭扰明朝的战争。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命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阿巴泰等率大军征明,取道内蒙古进关。七月六日,清军在延庆会师。明廷得知后惊恐万状,急召各地驻军驰援京师。七日,阿济格等领兵由居庸关突破长城,向京师进军。十七日,清军攻占昌平,一部分兵力已经打到了西直门一带,京城大乱,崇祯帝接连传檄各路兵马入京勤王。事实上,清军此时根本还无意攻打北京,而是陆续去攻克了周围的一些州县。九月,阿济格便率军北归。这一战,攻克城堡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无数,进一步打击了腐朽的明朝政府。

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极第四次派兵入关伐明。二十三日,清军兵分两路,向明朝进兵。二十八日,清军由青山关而入,明总兵吴国俊战败,退守密云。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明军节节败退。崇德四年(1639)正月,清军渡过运河,分道合进,一齐攻打济南。不久,号称中原大都会的济南城被攻破,俘获明宗室德王朱由枢,并纵火焚毁城池。三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等班师还沈阳。这次入关袭扰,是以中原为进兵目标,清军在关内纵横半年时间,兵锋所指,无所不克,俘获人畜、金银无数,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原军事、城防、地形等的了解。

皇太极一次次入关袭扰的军事行动,不但给所过之地的百姓带来了重大灾难,也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物力、财力及军事损失,达到了削弱明朝的战略目的,为将来与明朝的决战打下了基础。

统一漠南蒙古

明末清初之际,蒙古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其中漠南蒙古处于明与后金之间,分为科尔沁、喀尔喀、察哈尔等许多部,他们的向背对明与后金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双方力量的消长,所以竭力争取漠南蒙古,成为双方的外交重点。

针对漠南蒙古各部对后金的不同态度,皇太极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科尔沁部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已归附后金,皇太极继位以后对该部继续采取笼络政策。喀尔喀部又包括札鲁特、巴林、敖汉、奈曼等五小部,时叛时服,皇太极对他们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天命十一年(1626)十月,皇太极刚继位不到两个月,就派代善等人率精骑一万往征札鲁特,并遣副将楞格哩率兵袭击巴林。两军攻敌不备,大获全胜。五月,察哈尔林丹汗兴兵攻打喀尔喀五部中的敖汉与奈曼,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分别修书要求建立友好关系。迫于察哈尔兵威,敖汉与奈曼举归附后金。不久后,札鲁特与巴林部因受到察哈尔部的进攻而举部投降了后金。这样,随着形势的发展,加之蒙古内部纷争和后金的军事压力,蒙古诸部归附者越来越多,喀尔喀大部分也归附了后金。

皇太极在征抚蒙古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他名义上是蒙古各部的共主,实际上只是察哈尔部的首领。察哈尔是当时漠南最强大的一部,林丹汗野心十足,企图效法祖辈,统一漠南蒙古,并与后金争雄。林丹汗无意与明真正结好,但明朝为了对付后金,每年都给他巨额赏金。而对于后金来说,林丹汗一日不除,则后金一日不宁。

天聪二年(1628)二月,皇太极应蒙古喀喇沁部请求,决定出兵征讨林丹汗,他亲自率兵打败察哈尔多罗特部,俘获一万一千二百余人,给蒙古诸部以强大的武力威慑。九月初六,皇太极率军亲征察哈尔部林丹汗,蒙古喀尔喀部诸贝勒也率兵参战。二十日黎明时分,皇太极率满、蒙联军进攻席尔哈、席伯图、英汤图等地,尽数拿下,林丹汗军败退,皇太极派精骑追捕,一直追到了兴安岭。这次亲征,皇太极全胜而归,更加巩固了他的“盟主”地位,确立了归附的蒙古诸部对后金的臣属关系。

天聪六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极亲率大军由沈阳出发,再次西征察哈尔林丹汗。大军渡过辽河,于十二日进抵昭乌达,沿途归附的蒙古诸部也都前来会合,各路兵力合计十万左右。林丹汗得知皇太极率军前来,惊恐万分,自知不是对手,便带领部众弃土西奔,并驱赶富有的民众和牲畜渡过黄河,向归化城逃去,皇太极下令加速追击,指挥大军向归化城方向前进。五月二十三日,皇太极率领大军至木鲁哈喇克沁,兵分两路向前挺进。二十七日,各路大军分别到达归化城,不久,归化就被攻克。六月八日,皇太极自归化班师,经宣府时,顺便与明朝巡抚沈棨等举行了地方性的议和活动。七月二十四日,顺利回到沈阳。

其实,皇太极这次出征的目的只在于捣毁林丹汗的根据地,俘获林丹汗。在长途逃亡的过程中,林丹汗残部不堪其苦,十余万部众,违抗的违抗,逃散的逃散,加上病死的,跟随的已所剩无几。不久,林丹汗自己也因患天花病死于青海大草原。闻知林丹汗已死,天聪九年(1635)二月,皇太极派多尔衮、硕托等率精骑一万人,前往黄河河套一带,收抚察哈尔部众。四月二十日,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部众一千余户表示归附,并献出元朝传国玉玺。

察哈尔林丹汗的覆灭,标志着皇太极实现了对漠南蒙古的统一,对后金也颇具战略意义,从此皇太极解除了西面的威胁,昔日的敌人成了共同抗明的盟友。在明廷、后金、蒙古三方势力角逐中,后金取得了对明廷二比一的优势,不但获得了大量兵源,也打开了从山海关以西攻击明朝的通道,进一步威胁孤立了明朝,崇祯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了。

这一时期,后金政权蓬勃发展,国力不断强大,加上得到了元代的传国玉玺“制诰之宝”,所以后金的统治者和蒙古贵族都认为后金当兴,此乃天意,一致拥护皇太极即位称帝。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一日,在诸贝勒、大臣的拥戴下,皇太极出德盛门,前往天坛祭告天地,正式继皇帝位,改金为大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