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冰天雪地里的北极柳

冰天雪地里的北极柳

时间:2023-01-2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各地气象奇观竹椅子散架之谜我国南方盛产竹子。热雷雨的产生,是由于低层暖湿气流不断上升所致。阴晴分界的火焰山长期居住在我国台湾北部的人都会注意到,冬季阴雨的日子特别长。因此,火焰山成了天然的分界,山南与山北的自然景象迥然不同。冰天雪地里的北极柳北极大地天寒地冻。这里生长着一种特别令人惊讶的北极柳树。但北极的柳树不费吹灰之力,只要轻轻一提就会连根拔起。
冰天雪地里的北极柳_气象卫星在线信息

各地气象奇观

竹椅子散架之谜

我国南方盛产竹子。北方用木头做原料的生活用品,在南方几乎都可以用竹子代替,一般家庭里常见的就有竹桌、竹椅、竹凳、竹茶几、竹躺椅等。

用竹子制作的这些日用品,坚固、美观、实用,价钱也便宜。就拿竹椅子来说吧,既结实又光滑,夏天坐在上面还感到凉丝丝的挺舒服。去南方旅行或探亲的北方人,有时会带回几件竹制用品。

可是回到北方不久,尤其是到了春季,这些竹制品就变样了:竹片间出现了大缝,竹针掉出来,坐到竹椅子上摇摇晃晃,“嘎吱嘎吱”响,时间一长,竹制品就散架不能用了。不但竹制品是这样,从南方运到北方的一些木器家具,也会开裂变形。

原来,这是湿度不同造成的。我国各地不但温度不同,降雨量不同,而且空气的湿度也大不相同。我国南方阴雨天多,雨量大,湖塘密布,河流纵横,田野里多是水稻田,而且温度比较高,所以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大,湿度也就大。竹、木材料中水分的含量相应地也会高一些,在自然条件下制作的家具里也就含有较多的水分。北方地区降雨少,田野里水面也少,空气湿度本来就低。到了春季,红日高照,气温急剧升高,蒸发量非常大,可是又干旱少雨,所以空气十分干燥。从南方运来的竹木家具,由于里面所含水分的散失,就会收缩变形,要么开裂,要么就散架不能用了。

隔岸观雨

在我国江南水乡有一个很特殊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南面和北方都有一条河流。一到午后,在村庄周围附近便出现雷鸣电闪,紧接着便下起了一阵倾盆大雨。这时,人们都走出家门,站在门外隔河观雨,而他们从不担心这雷雨会淋到他们自己头上来。

其实这是一种冷湖效应。盛夏,由于地貌不同,空气受热程度有明显差异。太阳光到达裸露的地面后,非常容易被反射到大气中,使近地层上的空气温度很快升高,成为一个热源;当太阳光到达江湖与河流水面后,一部分日光透射到水中,而反射到空中的热量较少,成为一个冷源。这种由于水面而产生的效应就是冷湖效应。

热雷雨的产生,是由于低层暖湿气流不断上升所致。在陆地上,有些地方温度较高,可以连续不断地提供水汽和上升气流,又因受低空气流的影响,热雷雨总是向一定的方向移动。

当雷雨云移到江湖河流水面上空时,遇到的是冷源,在冷湖效应作用下,空气下沉,雷雨云得不到上升的支撑力和水汽的输送,便立即减弱甚至停止。 村庄由于南北濒临水面,河对岸上空的雷雨因为受到冷湖效应的影响,因此雷雨就不能移到村庄上空,人们就只能隔河观雨了。

冰雪盖成的房屋

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用长刀把密实的雪切成一块块宽大厚实的雪砖,用雪砖在地基上砌成直径约3米的圆形基础。人站到里面用砖层层向上砌,当砌到两三层时,一侧开一个门供临时出入。每砌一层就往里缩小一点,砌到顶上时就只剩一个小洞,最后用雪砖堵住小洞,砖与砖之间的小缝隙用碎雪封密。为了不让室内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再挖一条地下通道便可自由进出。

那么,雪屋内是否跟冰窖一样寒冷呢?人在里面会不会冻成冰棍呢?当然不会。屋内要比外面暖和得多。因为雪屋是全封闭的,严密得连缝隙也没有,外面的冷空气无法钻到里面去。雪的传热性又很差,0.2米厚的雪砖是很好的隔热材料,使雪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发出去。

当旅行者被寒风冻得四肢麻木时,只要一踏进雪屋,就会备感温暖。有的还在雪屋中央燃起篝火,那更是温暖如春。若在旁边铺上北极熊皮,一家老少围坐在那谈笑、喝茶,真像是坐在水晶宫里,那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又因为室外的气温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因而,即便烧着篝火,雪屋也不会化掉。

旱季水位涨雨季水位降的奇潭

在山东省济南西部腊山岩体深处有一奇潭,越到旱季水位越涨,越到雨季水位越降。

据发现深潭的原腊山石料厂厂长介绍,前些年,石料厂在山上放了最后一炮后,也就有了这处深潭。此潭幽深莫测,据探测至127米处仍未探到底,潭水究竟多深仍是一个谜。

此潭蓄水量很大,曾在72小时内从潭中抽水7000立方米,水位不但未降,反倒上升了0.2米。更令人奇怪的是,这潭水干旱季节水位上升,雨季反而下降。3月份干旱时,潭中水位不但未下降,反而上升1米多,而到了八九月份的雨季,水位反而下降近2米。2011年春天虽持续干旱,但三四月份潭中水位较上年10月份上升了8米。 最近,经山东省卫生防疫部门化验,潭水甘洌纯净,无菌无味,内含锶、钙、镁等多种矿化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对人体肝、胃、心、肾等大有益处。

据地质水文专家分析,此潭所处的位置地质结构为花岗岩与石灰岩侵入体结合部,其形成于亿年以前。潭中蓄存的水源受周围地带水水位升降变化影响极其微弱。那么如此宝贵的天然矿泉水到底来自何处,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

阴晴分界的火焰山

长期居住在我国台湾北部的人都会注意到,冬季阴雨的日子特别长。但在中南部地区,每年进入10月以后,直至翌年的梅雨季来临前,天气总是晴朗,难得有几天下雨的日子。

南北天气差异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冬天,曾在高速公路行车的人可能都有经验,当车子由北部南下时,沿途天空总是那么阴沉,尤其到了苗栗一带,经常云雾弥漫,有云深不知处的感觉;然而一过火焰山,下坡到了大安溪桥,暖和的阳光乍现,眼前呈现另一片蔚蓝的天空,不禁令人心情开朗起来。 为什么仅一山之隔天气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冬季挟带冷湿空气的东北季风的厚度多在2000米以下,在台湾东北部受到高度2000米以上之中央山脉、雪山山脉所阻挡,到了火焰山一带已成强弩之末。除非东北季风特别深厚,一般因地形作用,在迎风面所产生的低层云及地形雨,不易翻山而过影响到台中地区。因此,火焰山成了天然的分界,山南与山北的自然景象迥然不同。

冰天雪地里的北极柳

北极大地天寒地冻。这里生长着一种特别令人惊讶的北极柳树。柳树在世界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它长得高大巍峨,是多年生木本树木。但是,在北极草原上的柳树,虽然也是木本,却非常低矮,小得可怜,只能贴着地皮生长,就连灌木都算不上。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为了说明他有力气。但北极的柳树不费吹灰之力,只要轻轻一提就会连根拔起。

北极的气候特别,与其他几个洲的陆地相比,这里风大日数多、风力强,柳树稍稍长起来就会被吹倒,所以只能匍匐在地;而地下面又是冻土层,树根扎不下去,所以它只能长成丛状,看起来可怜兮兮的。

看不见的隐形云

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大气光学研究所的学者们在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上空发现了一种隐形云,又称透明云。这在人类大气观测和研究历史上是第一次。据说,这个研究所的学者们在乘飞机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上空的大气进行观测时就曾发现,天空中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可飞机上的云层观测雷达屏幕上却出现了清晰无误的云层显示。经过几年的连续观察和测试,学者们又在其他地区上空多次遇到这种隐形云。

1982年,学者们在西伯利亚飞行时遇到了一块隐形云,经测定,发现它的面积达600平方千米,云层厚度为500米。

大气光学研究所所长祖耶夫指出:隐形云由极微小的分子构成,几乎不反射阳光,因此人眼看不见。这些微小的分子主要采自火山爆发的微粒尘埃,它们在高气压的影响下,一般在1200米至3500米的空中形成隐形云。 有意思的是,隐形云只在阳光充足的晴朗天气才有,落日时刻最容易捕捉到它们。隐形云的长度一般在40千米以内,云层厚度在100米以内。这个研究所把这种隐形云定名为“中范围悬浮颗粒云”。这种云的有关机制以及对大气的影响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在线小知识

在我国四川省宜宾县隆兴风景旅游区内,人们发现一株生长了上千年的古榕树上又生长出一棵油樟树,形成了“树上长树”的奇观。这棵古榕树树干周长12米,油樟树直径约15厘米。林业专家认为,这形成的原因大概是飞鸟衔来油樟种子落在古榕树分枝之间的洞穴里,久而久之便“寄生”在古榕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