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排众议尧舜推禅让的故事

排众议尧舜推禅让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排众议尧舜推禅让可以说,尧是一位贤能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有魄力的领袖。当然,尧最大的创造还在于禅让制。禅让制仍然是旧的文化传统与新时代的社会意识结合的产物。禅让之始新兴的事物,最初总是不被人们所接受。尧想让位的人选,最初是当时著名的隐士巢父。水到渠成尧推行禅让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会把部落联盟搞乱。尧的寻找是不间断的。

排众议尧舜推禅让

可以说,尧是一位贤能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有魄力的领袖。他有能力把自己的治世想法付诸实施,同时他也曾有过迷惑。他的迷惑在于为什么我推行禅让制的时候,众人都极力阻挠呢?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尧只不过是一叶浮萍,他能令历史之河改变流向吗?如果能,他能让这河水顺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奔腾多久?

历史的河流流淌到了禹这里,他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但终究,他们只不过是历史的过客。他们遭遇历史,和历史猝然相遇,经过一番努力,看似改变历史,实质上却是历史这盘大棋中一颗自觉或不自觉的棋子。禅让制的风光如一朵浪花一般倏忽而逝,被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波涛之中。接下来的几千年,君主的传承,交给世袭制来演绎。

治世之初

尧是一位英勇的领袖。

我们先追根溯源,来查看一下尧的出身。尧是陶唐氏后裔帝喾的儿子,史书上记载他眉有八采,前额宽大饱满,下颌宽广,总之就是极具福相。帝喾首先将领袖的位置传给了尧的哥哥挚,而尧15岁的时候就开始辅佐他的哥哥,作为诸侯受封于唐,到20岁的时候继承了帝位。

尧一方面特别开明并且谨慎,小心翼翼地约束自己,处理政务,明察四方,使得天下大治,诸侯国协调和顺,家庭亲密和睦;另一方面果断勇武,为了巩固帝位,对敢于反抗者严惩不贷,并且把为首的四个人斥为“四凶”,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尧的帝位巩固之后,便开始任人唯贤。他让一些有才能的部落首领到自己领导的部落联盟中担任职务:后稷当农官,教人民耕种;夔被提拔为乐官,掌管乐舞等等。当然,尧还是一个非常有诚意并且有创意的人,他发明了“诽谤之木”,在他的王宫前置放一个装饰美观的木架子,上面放置能敲响的响木,谁有意见都可以敲响这块“诽谤之木”,尧将随时走出王宫聆听谏言。后世王宫前的华表,据说前身就是尧的“诽谤之木”。

从尧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意识的转变。原始的平等原则、民主传统、言论自由在部落联盟时代又重新恢复,并成功地被用来治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部落联盟之间的内部矛盾。

当然,尧最大的创造还在于禅让制。

尧执政的时间和他父亲一样,都比较长。尧执政五十年之后,决定不传位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把帝位让给一位贤德的人,这就是禅让。禅让制仍然是旧的文化传统与新时代的社会意识结合的产物。禅让制没有退回到氏族、部落时代的民主推举制,同时又不同于英雄时代,以武力夺取占据王位。尧是一位强有力的帝王,经过民主协商,他决定把权力交给一位自己信得过、大家也认可的贤德之人。

禅让之始

新兴的事物,最初总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禅让制作为一个制度,更是如此。禅让制创造的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新时代的社会意识结合的形式,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其影响远远超过禅让制本身。然而它开始时并不被人理解,也不被人接受。

尧想让位的人选,最初是当时著名的隐士巢父。可以说,巢父是唐尧时期的陶渊明,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巢父。巢父必定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人,他志在自然,不在天下,所以很干脆地拒绝了尧。

巢父之心不能攻破,尧就把目标转移到许由身上。许由是一个正直仗义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谦卑为怀的人。当时他们有这么一段著名的对话:

尧说:“当太阳、月亮升起来,光芒照耀大地的时候,地上的小火纵然不熄灭,但要显示出它的光亮来,不也是很难的吗?当及时的春雨普降大地,还要用大泽中的水去浸灌田地,那不是徒劳吗?夫子这样的大贤人已经树立起来了,天下就请您来执掌吧。”

许由答:“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大治,却要我来代替您,别人会怎么想?他们会以为我是为了名利。鹪鹩在林中筑巢,它能占据的不过是一枝;鼹鼠到大河里去喝水,不过能喝饱肚子;您把整个天下给我,我没有什么用。厨子即使闲着没事,也并不离开厨房去干主持祭祀的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许由身上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务实、谦卑。而后来的儒家也正是借由上古时期这些著名人士的性格特征,自成一派理论,并且应用于治世。

然而许由也有些夸张了,他不接受帝位就行了,可他却选择了逃走。但是尧还是找到了他,召请他担任九州之长,许由不想听到这样的话,甚至认为这样的话玷污了他洁净的耳朵,竟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

许由洗耳朵的时候正巧遇到他的好友巢父。巢父正悠闲地牵着牛犊来河边饮水,看到这一幕,便好奇地问许由是怎么回事。

许由一本正经地说:“尧想要召请我去当九州之长,我讨厌听到他这种声音,所以来把耳朵洗干净。”

巢父说得更绝:“你要是居住在高岸深谷之中,路不能至,谁能见到你呢?你故意到处游历,还不是想要听到这样的话,求得名誉吗?这简直要把我的牛犊的口也污染了。”

于是巢父牵着牛犊,溯流而上,让牛犊饮用上游的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由和巢父虽然有各自的行事方法,但归根到底还是一路人,像他们这样追求灵性自然的人,根本无意于天下,是断然不会接受尧的禅让的。

许由死后,就葬在箕山之巅。汉代还有人在箕山上见过许由的墓,似乎确有其人。无论这段传说是否真实,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禅让制实行之初并不被人理解。

水到渠成

尧推行禅让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会把部落联盟搞乱。诸侯们也曾向尧推荐说他的儿子丹朱可以继承帝位。但是丹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尧的眼中,丹朱不够稳重,戾气太重,并且言论荒谬,常常和人争论不休,影响团结,他肯定不是合适的领袖人选。

在放弃了巢父和许由之后,尧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帝位。而各个诸侯都以为尧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最终肯定会像其父帝喾那样,把天下交给儿子。他们不了解尧。

尧的寻找是不间断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尧向四岳——部落联盟里的四位首领征求意见,让他们中的人来继承领袖的位置。四岳纷纷表示自己品德恶劣,会玷辱了崇高的帝位,所以不能接受。经过多次禅让,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四岳觉得尧的禅让之意非常真诚,不得不认真考虑。尧也下定了决心,让他们一定推选一位高明的人选,纵然出身微贱,也可以举荐。于是大家一致推荐一位叫舜的人。

舜当时www.guayunfan.com年纪也不大,才20岁左右。舜是乐官瞽叟的儿子,跟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一起生活。舜的一家都是有明显缺点的人:父亲心术不正,是个制造和传播流言的高手;后母行为放荡,不忠实;弟弟则刚愎自用,傲慢不友好。而舜却是一位有耐心、能担当的人,不但能够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而且还可以跟他不省心的家人和谐相处,并用自己的孝德感化他们。

禅让事关重大,尧当然得小心翼翼,尽管舜是个人才,但是也得接受尧的严格审查。当时舜尚未娶妻,尧为了考察他,为了便于观察舜的言行,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舜经受了各种考验,尧决定让位于舜,但舜执意推辞,主张将帝位让给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面对舜的推辞,尧当然有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一看尧的精心谋划和尧的智慧——尧称自己年事已高,让舜先当摄政王。这一点舜接受了,于是尧马上选定了良辰吉日,举行了仪式。舜开始行使权力,主持部落联盟的大小事务。尧一直让舜摄行天子之政,二十八年后,尧去世了。虽然这二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未能使尧改变实行禅让制的决心,虽然舜没有辜负尧对他的期望,众人对他的信任,但是当尧死后,舜并没有立刻登上帝位,他表示要将帝位让给丹朱,自己找个地方隐居下来。但是,由于舜已经执政二十八年,取得了很高的威信,所以诸侯都去朝觐他,而不去朝觐丹朱。

历史的车轮经过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便是尧的精心策划,禅让制成功了,尧成功了。他明白要把天下交给儿子,有负天下人;把天下交给舜,虽有负儿子却利于天下,利于后世。

舜同样是一个智慧的人,他不仅从尧的手中接过天下,也接过了禅让的旗帜。他明白自己的儿子商均也是和丹朱一样的不肖子弟,于是起用了禹。禹在治水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才华,得到了大家的推荐。这时,禅让制赢得了大家的理解,舜深刻地理解了尧的用意,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用人上也不拘一格。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被治罪,舜不仅未把天下交给自己的儿子,反而把天下交给自己惩罚过的人的儿子。他这样大胆地做了,大家也没有提出异议。

禅让终结

尧和舜的想法在禹这里没有得到继承。

舜与世长辞后,禹率领众诸侯为他办完丧事,接受了帝位。但是,下面的历史剧,禹开始自导自演。禅让制在禹的手中呈现出微妙的,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千年的世袭制开始了。

禹和舜一样,也曾经一边培养人才,一边物色合适的接班人。当初治水时,他选择了皋陶和益做他治水的助手。当禹登上王位之后,他首先宣布了皋陶成为他的继承人。皋陶是偃姓部落的首领,当时很有实力,在治水中也非常能干,舜在位时他就已经有很高的威望。皋陶曾在舜和许多部落联盟的首领面前高谈阔论,精辟地阐述选拔人才、治理天下、敬天安民的道理。皋陶的才能几乎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而禹也想以此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是真心地举荐贤才。

但凡能当领袖的人,都不是愚钝的人,禹就聪明在这里:他知道事实上皋陶无法成为继承人,因为他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大,大禹治水时还不到20岁,当时皋陶一直辅助他。由此可见,禹的禅让只是利用皋陶笼络人心,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皋陶被举荐不久便死去,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然而益在禹死后,避禹之子启于箕山之北,表示谦让,请启继承帝位。诸侯不去朝拜益而朝拜启,不去益那里打官司而是去启那里讼诉。

这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禹的禅让,分明是一个高明的圈套,有才能的皋陶、贤德的益都钻进了圈套,却浑然不知。益也曾辅助禹治水,也同样德才兼备,但是禹并没有像尧对舜那样,让益当摄政王,这样益怎么能够得到诸侯、部落首领的承认呢?他们不去向益朝拜,并不是益比启的德才差,而是禹精心导演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禹过于求全责备。禅让制在禹这里中止了,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世袭制战胜了原始的民主选举制,根本原因是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需要强化君主的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