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我国的四时气候

我国的四时气候

时间:2022-01-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四时气候春,是一岁之首,万物萌发之时,人们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台湾是恒春,昆明是长春,吐鲁番是短春,冰川上是无春,这种不同景色的春天,是产生各地春季谚语的气候背景。春季,蒙古高压北退,副热带高压北上,形成冷暖空气在某些地方交绥。但有时冷空气常常会爆出冷门,一举南下。
我国的四时气候_怎样观测天气(下

我国的四时气候

春,是一岁之首,万物萌发之时,人们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然而,春在各地具有不同性质的表现:如在黑龙江省北部漠河,是晚春,约在5月20日左右,春天才到;华北平原一带,则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早春季节;长江以南地区,在2月初则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世界;华南则是风雨送春归;高原则是飞雪迎春到;云南则是四季如春;西北则是“春风已渡玉门关”的景色。台湾是恒春,昆明是长春,吐鲁番是短春,冰川上是无春,这种不同景色的春天,是产生各地春季谚语的气候背景。

春季,蒙古高压北退,副热带高压北上,形成冷暖空气在某些地方交绥。但有时冷空气常常会爆出冷门,一举南下。因而在谚语中,出现了“春天孩儿面,时时变”的说法,这表明春季冷暖空气相互拉锯,空气极不稳定,当冷空气强时,和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降水,因而就出现了“春寒多雨”,“春雪冷"的谚语。又如在长江中下游有“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谚语。它描写在农历闰年时,出现了13个月,当年立春在正月,而下年的立春又提前到十二月,这就是两春夹一冬了。第一个立春是春季开始,而第二个立春是寒冷冬季即要结束,一年两春,所以说“无被暖烘烘”。而在北方高原的冬春季,就不适用这条谚语了。

夏季,烈日炎炎似火烧。除高山冰川外,大地披上青绿的盛装、生机盎然。各地有“夏暴热,主暴水”、“夏作秋,没有收”、“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等生动谚语。这是因为夏季在西南和大陆上,有一个热低压,在我国东部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北半球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这两个强大的气压系统,控制着我国整个地区。当副高北上,稳定少变时就产生炎热的夏季:当副高减弱,或者多变时,就才能出现该热不热的夏季,使作物生长缓慢,因而有“夏作秋,没有收”、“该热不热,五谷不结”等谚语。

又如“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是表现在我国东部长江流域一带的农谚。五月份,正在立夏之后,小满之际,气温上升很快,作物生长茂盛,麦类和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尚未成熟。这时除温度外,需要有较多的光照和直接太阳辐射,以促其光合作用,使其籽实更加饱满,因而不需阴雨连绵,故有“有钱难买五月旱”之说。到了六月,大气环流有着突然的跳跃性的变化,西风北撤,东风建立,季风北上,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形成了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这时芒种节令已过,作物已全都18种,只有雨水的滋润,开始生长,田间管理比较空闲,因而总结出“六月连阴吃饱饭”的谚语。

秋季,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季节,秋高气爽,万里亢石。但当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时,往往形成寒潮,出现绢冻灾害。因而出现了“秋冷霜来早,秋暖霜来迟”、“秋寒火烧天”、“十月不落杨,大水漫河床”,等等谚语。

冬季,北方是千里冰封的世界,在北回归线以南,又有着葱绿的南国,全国气候差别很大。在北方,有“冬冷冬雪多”、“冬季天冷结厚冰,来年庄稼好收成”的谚语。冬季,北方由于冷空气不断入侵,形成大量降雪。这不同于我国南方,在湖南、安徽、浙江、广东一带,有“冬冷冬晴”、“冬寒有雾露,无水做酒醋”的谚语。

可见在四时气候的谚语中,就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了地方气候的季节特点,而不是依据历法和大区域性的四时气候来划定的。所以,四时气候的谚语有较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