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双生子”
一般的常识认为,大部分恒星都和太阳类似:独立地占据了宇宙中一大片空间。它们的周围也许有许多小得多的天体在运行,我们称沿着接近圆形轨道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一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天体,组成了以恒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例如,太阳系。
你听说过“双星”吗?或者说,在距离一颗恒星很近的地方,会不会有另一颗恒星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人类认识这样的天体系统是从一颗被称为“魔鬼之星”的恒星开始的。
古代的阿拉伯人,在观看天上的群星时,发现在北极星外围的“亮星带”上,有一颗星显得有些神秘莫测。它的亮度“飘忽不定”,古代阿拉伯人给它起了一个多少有些恐怖意味的名字:“阿尔果尔”——意为“魔鬼之星”。中国古代的天象学家则称之为“大陵五”。按照现代的星图,这颗星是英仙座的β星。它的亮度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揭开这一天文学之谜的是一位聋哑人科学家。也许正是“聋哑”这一般人看来的重大生理缺陷,促使英国聋哑人天文学家约翰·古德里克能够比别的科学家进行更加缜密的天文观测。
1783年,古德里克通过观测首先发现:“阿尔果尔”(大陵五)的亮度每2天22小时变暗一次。在这一基础上,他对“魔鬼之星”的亮度变化,提出了第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的解释:“阿尔果尔”(大陵五)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一颗较亮的恒星和一颗暗一些的伴星。两颗星互相绕转,周期正好是2天22小时(现代观测查明,其准确周期为2天20小时49分)。在这个过程中,当偏暗的伴星遮掩了主星时,我们就会看到似乎这颗星“变暗了”。“大陵五”看上去是亮度不断改变的一颗星,所以阿拉伯人才称之为“魔鬼之星”,而实际上它只是双星——星际空间奇异的双生子。古德里克的理论解释,为其后的天文观测所证实。天文学界称大陵五这类因伴星遮掩而改变亮度的双星叫做食变双星。
在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领域内,首次的突破,往往会带来丰硕的收获。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确认了许许多多的双星。其中,在北半球肉眼可以看见的著名双星有两对:天狼星和大熊座的开阳星。
天狼星
天狼星,即大犬座的α星,是北半球夜晚所能看见的最亮的恒星。实际上它也是一对双生子,组成它的两颗恒星,在发育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主星——天狼A的直径相当于太阳的2倍,表面温度高达40000℃~50000℃,属H→He热核反应最激烈的青壮年恒星,肉眼所见的天狼星的耀眼的蓝白色光芒,主要是由天狼A发出的。而它的那颗伴星——天狼B,直径仅为太阳的约1/30,发出的光也暗得多。别看这对“双生子”的体积相差21万多倍,可是它们的体重却相差无几。原来,天狼B是一颗质量和太阳质量相差不多的“晚年”恒星,它的“核燃料”已经消耗殆尽,成了密度极高的白矮星。
大熊座的开阳星和它的辅星不仅是一对肉眼可以看见的双星,而且还是一颗奇特的“复合双星”。开阳星位于大熊座中最亮的7颗星——中国称之为“北斗七星”的勺柄中央。在晴朗的夜空,视力正常的人,用肉眼稍许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出那里有两颗靠得很近的星星。亮的那颗,就是开阳星,稍暗些的那颗是开阳辅星。它们之间距离非常近,在天球上的距离仅为11′。正因为如此,它们成为宇宙中跳着快节奏舞蹈的“舞伴”,互相绕转一周仅仅需约0.67天的时间。两颗星的大气层则连成一体,看上去,两颗星之间,有些朦朦胧胧的云雾状辉光,形成了天空中独特的巨型“哑铃”。
更令人惊奇的是,开阳星本身,还是一对“双星”,而且这对双星的每个成员本身,还是双星!这4颗星的距离实在太近了,用肉眼是无论如何也分辨不出它们的。尤其是靠得最近的那对,即使在一般的天文望远镜中,也无法加以区分。只能在分光天文望远镜中,凭借对其光谱谱线的分析,判断出它们是互相关联的两颗星。天文学上,称这类双星为“分光双星”。
开阳星位于北斗七星的勺柄上
在星空中,还有一些双星的个头特别大。目前已经发现的,在紧靠英仙座的御夫座中,就有一对风采过人的双星。其中的一颗,直径约为太阳的7倍,体积是太阳的340多倍,发出红色的光芒(天文学上称之为红巨星)。两颗星绕着它们共同的重心旋转一周要用去地球的2.66年的时间。在每一周期中,地球上的观测者都可以看到两次互相掩食的现象。一次是红色的巨星将蓝色的星完全遮住,另一次则是蓝色的星在红色巨星的表面上掠过。每次掩食过程从偏食开始,经过食甚,最后到结束,大约历时40天!
起先,天文学家以为宇宙中的双星是十分罕见的,茫茫天际,充其量有几千对而已。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射电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人们惊奇地发现,恒星孪生的现象,仅在银河系中就高达千分之二三。按绝对数量来说,银河系中双星的数量可能多达4亿至6亿对。
截止到1999年初,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天文学家推断,宇宙的河外星系已经不少于1250亿个。宇宙中可能有多少对的双生子,读者不妨自己去估算一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