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原始人怎么住

原始人怎么住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原始人怎么住说到住,当然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总住在山洞里。陕西半坡古人类居住情况,则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大丁,你说怎么办呢?”大丁和两个丈夫共同商定了一个方案,以后又不断改进,添加,终于在六千年以后,给我们在半坡的大地上,留下了些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种房屋——半坡古人类住房遗址。

原始人怎么住

说到住,当然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总住在山洞里。山洞太不安全了,除了不通风,空气污浊外,它还有如下缺点:是躲避不了野兽的侵扰,若是蛇、豹、虎之类的食肉动物进了洞穴,我们的祖先只有束手待毙;二是抵御不了山洪或是大火的烟熏,洞穴哪怕是挖在山腰、山顶,洪水一来,把洞穴淹了个透,洞外如果烧起了天火,谁能免得了被淹死或呛死的厄运?

所以,当山顶洞人又向前迈进了1万多年,达到6000年前的河姆渡、5000多年前半坡时代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不再穴居,而是另外解决了住的问题。

先讲河姆渡人。

河姆渡村在浙江余姚,地处长江下游。

6000年前,这里生活着一批属于氏族公社的河姆渡人,他们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但是你知道吗?这里的考古发现证明,他们是生活在树上的,房屋就建在树干枝桠上。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水乡泽地,平原无际,河姆渡人常会遇到一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唯一的躲藏方式便是爬树,爬得高高的,让狼虫们望树兴叹。

当然,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树下的若是不走,树上的就移动不起来,甚至能一饿几天没东西吃。

解决的方法,就是干脆把房子搭在树上,晚上在树房里安睡。树房里存在一定数量的食物,就是要与凶猛动物抗衡几天,有吃的,还有睡的,获胜的可能就大得多了。

树上建房,当然不同于小鸟衔草筑巢,它除了能睡之外,还要能遮风雨,也就是说要有顶,要有木头的墙壁。

所以房子虽然简陋,但供人休息的基本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陕西半坡古人类居住情况,则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1955年在半坡这里清理的半坡遗址就发现了六千年前半坡的好几十间房屋,有的保存得十分完好。他们基本上有方形和圆形两种类型。

这里,我们就圆形木屋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们假设这一个小家庭的主人名字叫“大丁”(女性,母系氏族的一个小家庭中心人物),她领着两个年龄相当的男人副丁一和副丁二,以及三五个未成年的孩子。

我们假设半坡人氏族一起决定走出原先的洞穴,要在平地上盖房屋,组织类似如今村落一样的住宿群。头领思想很开通,没有规定统一的建房式样,只要求大家各以一个成年妇女组成家庭,盖房各显神通。

故事这就开始了。大丁正在洞穴里哺育一个吃奶的婴儿,便叫副丁一。副丁二自己先去盖房,等盖好之后,她再领着孩子们下来居住。

副丁一、副丁二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很爱大丁,干活一直很卖力。

下山后,他们看中了一块平地,研究了一下,副丁一说:“喂,你看这里怎么样?”

副丁二四处看了看,说这里不错,后有山前有水,又背风,又向阳,是个好地方。

副丁一说:“是呀,盖房子是得朝南,跟我们住的洞穴一样,老祖宗曾经也朝东、朝西开过洞口,但后来都改了,都一律改成向南了。现在不住山洞,住平地,这个朝向面对南边的办法还得坚持。”

副丁二说:“好吧,那就动手吧。”

按照事先研究好的办法。二人先在地上挖了个坑,埋上一根一丈五六的大树干,埋下一尺多,地面上为一丈四。然后,他们又向四周放射性地搭上四五十根细木棍,中间全依着大树干,细木棍成45度角和地面相交。

当然,他们二人没有忘记在南边留下一点空隙,说这是门也未尝不可。

这样一来,他们就以大树干为中心,在地面上围成一个椭圆形的空间,松枝、粘土密封。这可真是个蛮像样的可供人居住的房屋。

二人忙了半天,到了傍晚,心屋总算建成,等大丁带着几个孩子下山城时,里面已经能住人了。

地上铺上了干草,几入睡在草上过了一夜,都觉得十分温暖、舒适。

缺点不是没有,住到第三晚,这缺点便显示出来,这就是45度夹角处太窄太小,而且老是往屋里灌风,这些虽然可以忍受,但是这种闭塞,还是弄得一家上下心中多有不快。

到第五个白天,刮起了大风,问题便严重地暴露出来——中间的大树干被风刮歪,过了一会儿,椭圆形屋顶便塌下来。副丁一、副丁二赶紧从打猎处回来,帮助大丁,总算把几个孩子从废墟里救了出来。

前功尽弃,副丁一、副丁二觉得很没脸面,很是灰心丧气,瘫在地上不说一句话。

大丁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百般鼓励两个男人,予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只有他们才懂的对话:

大丁说:“起来吧,野地里是躺不得的。”

副丁一说:“太惨啦,若是树枝倒下时砸坏了孩子,那不……就……”

副丁二说:“我们两个大男人怎么就这么没用,盖个房子,只住了三两天,便散了架,太……”

大丁说:“别说丧气话!你们看那”她一指别人盖的房,又说,“他们至今还没盖成,他们连一天舒适的觉也没睡好过,而我们,总还算是成功了几天。”

副丁一说:“可最后,还是倒了,坍了,砸了!”

副丁二说:“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不!”大丁说,“我觉得你们原来的总体构想还是有用的,只是要想法做一些改进,存利去弊。”

“大丁,你说怎么办呢?”两个大男人同时问。

“我看我们是不是这样……”大丁和两个丈夫共同商定了一个方案,以后又不断改进,添加,终于在六千年以后,给我们在半坡的大地上,留下了些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种房屋——半坡古人类住房遗址。

1956年第二期《考古通讯》杂志在一篇题为《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的文字中有如下的叙述:

在原来的地面上下掘深约0.8米,宽4.1米,长4.75米,东西长的长方形圆角坑。以坑壁作为墙壁,壁上涂抹一层厚约2.5至3.5厘米的黄色草泥土。门开在南边,门道是长1.7米的一道狭槽,作附梯形,共4级,宽约0.4米,仅能够使1人出入,门道南端两旁各有一柱洞,当为遮盖门道棚架的支柱。门口有宽1.3、长0.42米的门坎。屋里面有烧火的灶坑,灶坑附近堆积有灰烬和木炭渣,居住面为细的黄色等泥土。在屋内中心偏西有一个柱洞,可能是原来支撑屋顶的木柱的遗迹。

在另一篇《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的文字中,还有这样的叙述:

圆形房子,有近平正圆的,也有作椭圆形的,墙壁当中夹有木柱,相当稠密地排列在居住面的周围。屋顶也是由木柱支持的木板或木橼排列而成,上面盖上粘土。如1954年所发现的第一号圆屋,屋基略呈正圆形,直径约为5米,周围有残留的立壁,立壁有垂直的,也有部分向内弯曲成弧状的,高度平均0.22米,西南部分保存得较好,高0.38米,房子中间是一个匏形的灶坑。灶坑两边有6个对称的柱洞,隔壁的壁中夹有长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小木柱作为骨架。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个叫“有巢氏”的,如果把“有巢氏”当作一个集体,那么,河姆渡的“树屋”、“大丁、副丁一、副丁二”们造的圆屋,当属古代人类穴居之后的“巢”,他们是“有巢氏”这样一个群体,恐怕也是可以这么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