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灾难,记者的两难选择

面对灾难,记者的两难选择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灾难,记者的两难选择5·12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和家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引得李小萌泪如雨下。是的,李小萌认为她没有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几句叮咛,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但这当中却传递了李小萌对老人的关切和担心,这样的人文关怀让老人感到温暖。李小萌并没有拉着老人喋喋不休的采访:“你为什么要回去?”这段画面被记录下来,在这里,记者拍摄新闻的职责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面对灾难,记者的两难选择_云影萍迹

◎面对灾难,记者的两难选择

5·12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和家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为了让观众及时了解灾区的各种信息,我们的媒体冒着危险深入灾区一线,发回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报道。多少观众为之哭泣,为之感动。媒体的勇敢、媒体的敬业此时彰显。

然而,灾区的各种报道展示给观众之时,我们看到,一方面媒体拍摄了一片片瓦砾废墟的真实画面,一方面有的却又是血淋淋的“视觉冲击”;一方面记录着幸存者失去亲人的痛苦,一方面却又频频采访灾民再次勾起他们的伤心回忆;一方面拍摄着消防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救助生命的情形,一方面却又在他们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拽着他们问:“家人不知道消息,你还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一方面记录着一个个从废墟中刨出来的奄奄一息的生命,一方面各种“长枪短炮”蜂拥到灾民的担架前,抓紧时机追问:“你被救出来有什么感想?”

这似乎是一种两难的选择,采访到真实感人的新闻是记者的职责,但不免要去触摸幸存者的伤痛;拍摄到催人泪下的画面,但不免要面对伤心欲绝的灾民。很多在灾区现场的记者,确实也感到无奈,感到痛苦。这个两难的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记者是要履行职责,还是要人文关怀?

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灾区采访途中遇到一位老人,李小萌说我并没有为他做什么,只是让他路上小心,注意飞石,劝老人别回家怕路上有危险,帮他把担的东西送到肩上,老人还是执拗地要回被地震毁坏的家看看,老人走了一程路,回过头大声对李小萌说:“谢谢。”引得李小萌泪如雨下。是的,李小萌认为她没有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几句叮咛,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但这当中却传递了李小萌对老人的关切和担心,这样的人文关怀让老人感到温暖。李小萌并没有拉着老人喋喋不休的采访:“你为什么要回去?”“你家里人有消息吗?”何必要去刺痛老人满是伤痕的心?这段画面被记录下来,在这里,记者拍摄新闻的职责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曾看到这样一组镜头,某主持人进入灾区病房采访一位伤心的小女孩,女孩躺在病床上不停地哭,该主持人拿着话筒走到床前:“你不要哭,你要坚强。”反复数次,终于,女孩强忍泪水,说:“叔叔,我不哭,我要坚强。”一脸乖巧的应付主持人叔叔的无奈,还有忍住泪水强堵着情绪宣泄的悲凉。安慰完了小女孩,话筒又调向同一房间的其他病床,鼓励着同样的话,整个病房被这群勤奋的记者“扫”了一遍,如此这般不知道会不会打扰病人休息?他们的确完成了拍摄任务,履行了工作职责,但是面对悲痛的病人们,是否应该有一点关爱体贴之情?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冷漠的记录者,在这里,记者的职责和人文关怀是割裂的。

记者的职责和人文关怀到底孰轻孰重?两者能统一更好,两者不能统一时,鱼和熊掌如何取舍?

一位摄影记者帮一位伤心的父亲抬他孩子的尸体,回来后这位记者在博客中写道:“我很欣慰,我帮助了这位父亲。”他并没有说他的欣慰来自于拍摄到了照片。

一篇名为《记者忆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中新社几名记者在灾区前线,面对一张张泪脸,面对哀求的目光,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的道德问题,总是争论不休。此时,几位记者来不及想那么多,他们毅然放下手中的相机,他们认为此时任何的采访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记者,首先应是一个有良知的记者,才谈得上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把人做好了,才能做一个好记者。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有人说人文关怀是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作为记者,怎样去抚摸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这不仅要有心理干预的知识、采访提问的技巧,恐怕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性中美好的道德良知,以及人格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大爱无痕,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冷漠,所以残忍。在救灾现场,有时记者一份柔软的关怀,一个温和的眼神,一种及时的帮助,一声温暖的问候,或许才能给哪怕是悲凉沉重的报道透出丝丝暖意,才能增添一篇报道的精神内涵和震撼力。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8年3期)、《新闻窗》(2008年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