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世纪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浅析世纪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是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受到关注。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四个特点是安全格局的形成具有优先的、特殊的意义。俄罗斯仍会把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会放弃这个地区。但由于俄罗斯国内政治不稳和经济疲软,对中亚国家的影响逐步减弱。
浅析世纪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卷

浅析21世纪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孙壮志

21世纪将是新的国际格局彻底取代旧格局的世纪,同样,新的世纪也是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更多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会比以往更注重自身的安全。随着美国在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大国之间的新一轮军事竞争拉开帷幕。中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来说相当严峻,而中亚地区内部的问题,如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的合流、毒品的走私和种植、生态所面临的危机等,也会使国际安全面临重重障碍。“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是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受到关注。

一、地区格局变化的基本态势

(一)地区国际格局的新特点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格局,指的是国际上各种力量中心之间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1]格局的特点实际上是主要国际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研究一个地区内国际格局的变化,需要分析的是对地区政治经济发展能够独立起作用的主要力量的对比状态,这种力量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来的;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国家集团。地区国际格局的变动与全球格局的演进有密切联系,但并不完全一致。

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由一元格局变成了多元格局。苏联解体后,中亚很快走出了原来的政治空间,通过广泛的对外交往和巩固国家独立步入国际社会。俄罗斯的衰落和其他国家对中亚的关注,使这个地区很快出现了多种力量抗衡的局面。

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二个特点是由稳定的格局变成了不稳定的格局。中亚区域化、集团化步履维艰,中亚国家的“平衡”政策实际上也是因为难以确定值得信赖的力量中心。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几次调整,美国加强在中亚的“攻势”,其他多种外部势力的介入,使中亚地区的力量对比经常发生变化。

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三个特点是政治经济格局都处于过渡状态。中亚的地区经济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需要较长的时间,中亚国家完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经济格局的确立,或者说一种正常、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中亚的形成,是政治格局完成过渡的基础。而这个过程还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四个特点是安全格局的形成具有优先的、特殊的意义。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国际化的潜在危险是非常突出的,各种力量的碰撞也往往通过争夺“安全利益”体现出来。俄罗斯、美国、中国在中亚最关心的是对本国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安全格局甚至可以成为地区政治经济秩序形成的重要前提之一。

中亚地区国际格局变化的第五个特点是非国家的,即非国际行为主体的力量占有特别的位置。国际组织、区域性国家集团在该地区具有被广泛承认的影响力。另外,以文化、宗教面目出现的非政府力量,由于具有跨国联合的特征,能够直接对各国政治经济局势和对外交往产生影响,甚至可以使地区安全格局受到考验,因此也是不容忽视的。

国际格局的新旧交替,是个复杂的过程,新的国家在新的格局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是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与两极格局时期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不同,中亚国家面临的任务和选择是全新的。因为在两极格局时期,国际上的主要力量中心是相对固定的,对比关系也相对稳定,处理同以两极为主的多个力量中心的关系,相对容易一些。而在目前的形势下,国际格局处于变动时期,各种力量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各个力量中心或者受到严峻的挑战,或者还未最后形成。这些力量中心在中亚地区反映出的对比关系以及中亚国家与这些力量中心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多变的。

(二)内因、外因相互交织

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安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亚各国要努力摆脱对俄罗斯政治经济依赖,在国际交往方面保持平衡,中亚的政治“真空”还将继续存在。加之这里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西方大国和周边国家都想在这里“分一杯羹”,会进一步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长期依靠海湾的石油供应,但那里对美国来说很不稳定,因此美国需要另外一个“波斯湾”,以避免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中国、日本、印度随着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中亚便是这些国家石油供应最合适的选择,而且这里不仅在经济上的总体潜力相当于甚至超过中东国家,拥有大量的战略资源、丰富的原料和众多的消费者,而且在地缘政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十分巨大。

冷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在全球的“领袖”地位,为使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能够长期保持下去,美国非常注意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帮助中亚脱离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是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之一。美国与伊朗的双边关系近20年来处于紧张状态,美国直接导演了对伊朗的制裁,防止伊朗在中亚的渗透对美国也十分重要。“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采取了军事行动并取得成功,还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立军事基地,大大加强了对中亚的影响力。

俄罗斯仍会把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会放弃这个地区。但由于俄罗斯国内政治不稳和经济疲软,对中亚国家的影响逐步减弱。随着俄国内局势的稳定和好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会竭力保持和恢复自己的传统优势。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利用文化、宗教、地理方面的便利条件各施所长,在中亚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将来还会试图加强影响。欧洲国家、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也非常重视这个地区,会继续在中亚进行大范围的投入,以巩固业已建立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国家将继续推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外交战略,实际上是力图在大国和地区力量之间谋求“平衡”,为自己的独立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从内部来说,中亚国家能够影响到地区乃至全球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因素,中亚五国的政治独立本身就改变了地区的国际关系,中亚五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同样可以影响一些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二是资源因素,中亚五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很丰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三是地缘因素,中亚五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四是环境因素,中亚地区生态条件复杂,问题相当严重,能够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直接影响;五是安全因素,中亚地区能否保持稳定,能否不出现类似于阿富汗和中东地区的问题,同样令国际社会关注。

从外部来说,国际关系中能对中亚地区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世界经济因素,当前国际政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是同世界经济最近以来的不平衡发展密切相关的,中亚五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会受到经济全球化、南北差距等问题的困扰;二是大国关系因素,当前大国的竞争在全球展开,中亚地区也是重点之一;三是民族和宗教因素,冷战后一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有了新发展,突出的特点是民族问题宗教化、宗教问题民族化,并有极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还伴随着与国际恐怖主义结合起来的危险,中亚地区作为伊斯兰复兴的新区域,民族关系又十分复杂,很容易受国际上这类问题的影响;四是军事安全因素,冷战结束后,虽然经济的作用迅速上升,经济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军事在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北约作为军事集团还在强化,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中亚国家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五是周边因素,中亚五国周围既有中国、俄罗斯这样经济上、政治上潜力很大的强国,又有一系列局部热点,存在着地区冲突和动乱。[2]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国际格局曲折变化当中寻求稳定和发展,是中亚五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亚五国独立已经10年了,国内外对这些国家和这个地区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过去谈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对中亚国家比较了解的学者,往往非常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把对外政策看作是国内政策的延伸;而对中亚国家了解较少的学者,又常常不考虑中亚五个独立国家的存在,只谈外部国际关系对中亚的影响。要准确地把握中亚地区格局的走向,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了解中亚五国对国际格局的作用,也要分析国际关系对中亚国家的反作用,两种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因素制约着中亚地区的新旧更替,国际因素同样可以影响中亚地区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

(三)几种前景

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或者说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平等参与,共同修改和制定各种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参与创造各种新型国际关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中亚国家积极提出对地区政治与安全的各种建议,反对大国主宰世界和干预弱小国家的内部事务。中亚国家认为,“国际社会本身越来越多极化”,需要深刻地认识和重新评价过去的“国家间相互关系机制”,冷战时期作为国际关系基础的一些公理、原则和思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完整的和相互依存的整体,要建立一个文明的世界新秩序。[3]

中亚国家在未来的国际格局当中会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并发挥独特作用,但也不能忽视霸权主义逆流和其他消极因素在国际上给中亚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副作用。中亚地区安全的前景,无外乎保持稳定、稳定与动荡共存和发生大的动荡和冲突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必要的条件是五国政局保持平稳、阿富汗真正实现和平、国际恐怖活动被有效控制、周边不出现新的武装冲突等;第二种可能,实际上是现状的一种延续,多数中亚国家基本稳定,个别国家、个别地区出现动乱,经常受到来自邻近不稳定地区的干扰和极端势力的侵扰,但维护稳定的力量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可能,阿富汗问题再度激化并波及中亚国家,因民族矛盾、政治斗争不断激化,导致政权更迭和战乱,特别是宗教和民族极端势力夺取政权,政治动荡导致经济崩溃,各种危机一并爆发。这第三种可能,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目前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已告一段落,了却了一些中亚国家安全上的“心病”。但从短期来说,中亚国家的安全环境不会有明显的改善,甚至有恶化的可能。这是因为:中亚五国的经济形势尚未彻底好转;阿富汗实现真正的和平还比较遥远;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的活动在中亚并未被完全根除,其社会经济基础依然存在,还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地区内的民族矛盾、国家关系还比较复杂;中亚五国缺乏单独抵御外部消极因素的能力。也就是说,今后5~10年,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最大。

从中期和长期来看,也就是20年以后,中亚的安全形势会有所好转,这是因为: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国力的增强,中亚国家的外部环境会有所改善,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中亚国家经济的起飞。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会逐步与世界接轨,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希望中亚地区能保持稳定;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中亚国家打击地区内跨国犯罪的力度会增大,中国、俄罗斯等国之间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中美、俄美关系趋于成熟,也有助于地区内各种冲突的和平解决,中亚五国在国际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会相应增大。

20世纪中东地区的混乱局面有可能在21世纪的中亚出现,因为中东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中亚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民族、宗教的复杂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困难,偏重于资源输出,大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地缘政治局面难以控制。极端主义在20世纪末期在中亚已经形成了现实威胁,与中东、阿富汗、南亚地区同时成为冲突的“易发带”。中东和平进程屡屡受阻,印度、巴基斯坦积怨难消,阿富汗大规模的战事虽已结束,但美国的军事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打击跨国犯罪、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分配地区内的各种资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中亚的地区安全任重道远。

未来的中亚地区格局,仍然是由大国来主导,其中全球性大国和重要的国家集团占有中心位置,地区性大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作为地区内的国际行为主体,中亚五国由于还不能成为真正协调一致的国家集团,对国际事务、地区事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摆脱被动和从属的状况。今后10~15年,中亚各种力量的分散与相互制衡仍会继续保持,内部的力量与外部的力量会继续共同发挥作用,外强内弱、内外结合的态势也会保持下去。而且,随着美国寻求战略优势,俄罗斯、中国在这个地区力量的进一步增长,大国之间关系如何发展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也会更明显。

二、中亚稳定的前提与条件

(一)谁能左右地区安全

对于独立只有短短10年的中亚五国来说,维护地区安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政治上,中亚国家要通过广泛的国际活动来保证国家的安全,解决自己单独无法解决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经济上,中亚国家要摆脱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完成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帮助。中亚是很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潜伏着不少危机的地区,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文化上的本土主义在该地区呈急剧上升的势头,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一些严重的问题会在周边地区,甚至全球产生消极的影响。中亚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文化传统、民族关系复杂多样,在国家发展上曲折多变,本身就是国际安全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影响地区安全的因素可以包括:经济因素,即经济能否顺利发展是国家实力增长、社会安定的保证;政治因素,即政局走势,特别是地区能否在总体上保持政治稳定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文化因素,即如何弥合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对平息和避免冲突是有直接作用的;军事因素,即武装对抗、发展军备的状况是地区能否保持和平试金石;民族因素,民族的分布、民族关系是否和谐对地区的稳定也很重要;宗教因素,即宗教脱离社会意识范畴走向政治化、极端化容易产生破坏作用;生态因素,人类生存基本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完全是自然界的问题,影响也超出自然环境而可以制约社会的发展。

中亚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容易受国际形势,特别是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对外部力量的抵抗能力比较差。因此,未来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但是保持长期的基本稳定也是可能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亚五国能否使本国的经济平稳发展,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目前中亚国家的经济都比较困难,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上人口增长过快、贫富差距过大、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民族矛盾的现实存在,使社会面临动荡的威胁;

第二,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阿富汗的形势如何发展、里海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如果久拖不下,外高加索如果长期不能实现彻底稳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端如果急剧升级,都会破坏中亚的稳定;

第三,中亚地区的国际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中亚国家之间、中亚与俄罗斯之间、中亚与其他国家之间在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上如果能协商解决,特别是边界、水资源、生态等敏感问题能够互谅互让、通过合作来解决,对地区的和平是非常有益的,反之可能造成的后果会直接破坏地区的稳定;在打击地区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方面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

第四,大国关系如何调整、变化。中亚地区在大国的全球和地区战略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之争会从外部影响中亚地区的稳定。

中亚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不会非常平稳,从政治上讲,中亚国家确立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对领导人个人的依赖过深,未来会产生“接班人”问题和政治精英的短缺;官吏的腐化如果不能根治,同样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会长期困扰中亚国家;社会领域内的两极分化、贫困化如果不能减缓,政权就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从经济上讲,中亚国家的经济改革目前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未来每向前走一步都会充满阻力,来自于结构难于根本调整和既得利益者的巨大障碍,加上国际环境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都使其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十分乐观。此外,还有外债增加、技术落后等严峻的问题。因此,未来10年内,中亚五国的国内形势将不会有大的转机,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对中亚地区的稳定会形成一种最直接的冲击。

(二)地缘政治要素

在地缘政治形势方面,10年来,对中亚地区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美国、西欧,东边的中国、日本、韩国,南边的穆斯林国家,也可以包括印度。1991~1995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有所疏远,一体化进程受阻,经济矛盾增多,但俄罗斯仍在中亚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美国、西欧大国、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韩国等国都受到中亚国家的重视,但与俄罗斯相比都处于下风。这个时期,“冷战”的地缘政治平衡仍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即俄罗斯—伊朗—印度对美国—土耳其—巴基斯坦。

1995~1999年,美国采取了大规模的攻势,全面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北约开始进入中亚,俄罗斯失去了旧有的绝对优势,东方国家与中亚国家关系相对平稳,而南方国家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出现了复杂的状况,主要是宗教极端势力的活动增多。一些国家地缘政治地位下降,各种因素明显开始进行重新组合。

2000年以后,俄罗斯调整了对外战略,力求加强在中亚的影响力,由于在“上海五国”框架内与中国共创地区合作机制,北方与东方出现一种和谐,但西方仍试图与俄罗斯竞争,并利用了南方的复杂状态,同时也继续对俄罗斯、伊朗等国采取遏制的政策。到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和在中亚维持军事存在,使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西方的变化。

未来中亚的地缘形势,基本上会保持一种西进东稳、北防南扰的态势。俄罗斯不会放弃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通过加强安全、经济合作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防范其他国家对自身构成威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会继续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争取在资源开发、运输领域的主导权;东方的中国等会继续稳步推进,重视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但无论是政治关系,还是经济关系,都无法与俄、美抗衡;南方的情况最为复杂,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分属不同的阵营,彼此有矛盾,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协调,如土、伊两国的运输合作。西方对穆斯林国家的影响,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抗,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加上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使南方与中亚的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北有联东的愿望,即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有所加强;西有争南的趋势,美国积极介入里海石油运输等问题,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中亚地缘政治中西与北的竞争是主流,东和南是必不可少的平衡力量。美国与欧盟有隔阂;中国、韩国对日本很警惕;俄罗斯一方面与美国争夺,另一方面也防范中国;美国想从俄罗斯和中国的矛盾中谋利;南方穆斯林国家也都不甘落后,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亚地区外部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南方,如宗教极端势力的蔓延,但北、西、东在维护中亚安全方面又难于进行坦诚的合作。从而使中亚国家将来的地缘环境只能是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虽然可以勉强保持这个地区的稳定,但却不利于中亚的持久和平与健康发展。

中亚地区的稳定,既是地区内各个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各个对这个地区有兴趣国家的共同责任。地区内的国际合作,首先在于要加强相互理解与信任,创造一种合理的、透明的合作机制,因为中亚地区形势复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因素。而大国关系在这个地区如何处理,如何协调,是和平竞争还是武力对抗,是互利合作还是彼此威胁,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中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双边的或邻近国家之间的睦邻合作,同时也是在国际局势不断变化当中的一种合作,离不开大的国际背景。触及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利益,还有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利益。不管中国能否接受,是否愿意,都要面对在中亚的一场国际角逐。因此,中国必须加强对中亚问题的研究,多做一些工作,在中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和跨国合作,除不断扩大经贸关系以外,还应在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和调解该地区的民族冲突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对外部势力的军事渗透应该有所防范。

中亚五国的独立,使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过去苏联对我国西北部的军事压力消除。中国是最先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发展都比较顺利,中亚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多次到中国访问,中国国家领导人也访问过中亚,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由于五国政府对中国都比较友好,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边境地区裁军、相互信任等方面取得许多共识。经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谈判也有了进展。总的说来,中亚国家重视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双边关系走势平稳。但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第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展不快,水平不高,甚至严重滞后。影响到双方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中亚国家在外交上把中国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更重视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发展关系;

第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存在跨界民族、边界划分、资源利用等敏感问题,中亚国家一些人对中国的政策缺乏理解和信任。

由于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中亚的稳定和安全对中国有直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中亚山水相连,互通有无。中国最强盛的时期,都保持了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并促进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繁荣,对中国和中亚经济的发展都有益。在当今的国际格局内,与中亚相邻的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与中亚地区的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中亚地区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又有大量的跨界民族存在,中亚各民族与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民族有着文化和血缘关系,中亚的安全与中国西北部的安全,特别是新疆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会对中国与该地区各国的关系产生影响,同时给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

从国内的方面说,中亚的安全可以影响到中国西北部的长治久安和“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影响到中国整体上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下一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即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能否成为现实。具体地说,中国面临的问题是:

(1)中亚地区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对抗有可能波及中国。

(2)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跨国犯罪有可能向中国境内渗透。

(3)中亚国家有些人至今仍把中国视为安全上的潜在威胁。

(4)一些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也把中亚作为据点,利用中亚与中国相邻,向中国传送非法书刊、音像制品,进行反华宣传和鼓吹宗教极端思想,妄图在新疆制造混乱。

(5)跨界民族的不稳定性对新疆稳定也有影响,中亚地区形势的变化对“东突”分裂势力起了刺激作用,西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也影响到新疆,特别是在中亚有几十个“东突厥斯坦独立”组织,利用跨界民族来往频繁,从事分裂中国新疆的活动。

从国际的方面说,中亚的安全可以为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帮助中国与欧洲、西亚建立稳定、通畅的陆上联系,促进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如果中亚再次完全倒向俄罗斯或投向西方,都会使中国在中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利益受到威胁。

目前在中亚地区,与中国直接相关的有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中国应该把中亚地区放在自己的全球战略中去考虑,冷静、积极地应对在中亚地区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中国的发展与稳定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破坏中国的外部环境,进而对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中亚国家对中国比较友好,也重视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但中亚国家国力不强,必定要追随一些能给予本国帮助的大国。在其他大国的进攻态势面前,中国宜进不宜退,也要积极增大对中亚的投入,用经济手段提高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应在军事安全领域多帮助中亚国家,除三个中亚邻国以外,还应重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作用,发展对中亚国家的战略关系是继续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平衡发展、共御外患的原则,争取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局面。

中国应该明确自己在中亚的战略目标,近期目标是:与中亚各国巩固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全面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安全合作;在中亚应把当地的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活动作为最大的敌人,而不是把美国和其他大国作为假想敌,即中国在中亚与美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也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为本国的“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经济领域,中国、美国和其他大国的企业优势可以互补,相互合作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促使中亚国家接受国际惯例;在安全领域,一方面坚决反对某个或某些大国在中亚进行任何与反华有关的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机制框架内的各种合作。

长远目标是:避免中亚地区出现大规模动乱,制止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泛滥,实现共同的稳定与繁荣;坚持中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中亚各国人民的生活安定,使中亚各国成为国际合作的受益者和平等的一员,不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丝绸之路”的复兴使中国、中亚、欧洲的经济交往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促进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原载《国际政治》2002年第9期)

【注释】

[1]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2]江凌飞:《展望21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

[3][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邻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