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躁动不安、心灵迷失的时代,我们还能拥有这一本真意义上的充满情感与理想的文史哲或人文科学吗?基于这样的考虑与选择,本书不是对文学、史学、哲学各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系统介绍,也不是“哲学概论”、“文学概论”、“历史学概论”及“艺术学概论”的逐一叠加式罗列总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时光流逝,今日的社会,已是一个高科技的技术化社会了,大学教育也经过了工业化时代的所谓“科学化改造”而划分成了数、理、化、天、地、生、政、经、法、工、医、农等诸多“专业”或“学科”,大学教育因按照工具理性原则而进行的专业化技术化改造,使得大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如大公司大企业一样的社会机构,成为一个职业化生产知识与技术的场所。大学教授们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以其所拥有的知识产品与社会进行等价交换的职业者,一个职业研究者或教书者。大学则如同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要的产品——掌握某种技术或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无论是对于大学教授还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留给人们的个性化空间与精神性领域似乎都越来越小了。

但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现代社会更需要大学提供一种精神性的信念与价值意义体系,现代社会对大学的精神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现代社会也还需要一个可供人们进行思想自由讨论、可供人们的自由天性得以保存并进行纯粹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创造的所谓“象牙之塔”、“柏拉图学院”。就此来说,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技术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里,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并未因岁月流逝而过时,现代大学依然需要某种统摄一切的内在灵魂与核心精神,依然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作为一种最高的境界,并将其渗透到大学里的所有专业、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教育真正作为一种人格陶冶的过程,开发人的智慧潜力,丰富内心情感,激发关爱同情的意义,鼓励人性尊严,理解生命意义,树立人生的信念和社会责任心。就此来说,或许我们可以把是否知晓人类历史、熟悉伟大文学名著、了解哲学精神与思维方式、具有健康的艺术审美能力等,是否能将那艺术之美、文学之情、史学之境、哲学之思融汇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中,来丰富提升这人生的精神生活,来丰富完善这生命的品格境界,作为一个现代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志吧。

未来的大学教育,应该把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需要从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角度,在大学教育中将自然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思想中的相互渗透与互补。接受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谋生的资本和工具,受教育者将更看重通过科学教育而获得人生智慧和思维能力,更看重通过接受科学教育而获得理性与情感完美和谐发展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品格。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还应该让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精神与本质,对于科学服务于高尚伟大目标有内在体认,将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内化到他的心灵中去,成为他稳定的人生信念和精神支柱,在他今后的人生岁月中努力去求真、求善、求美。

今天,世界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变化着,人类似乎每天都在进步,却也似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中。在这个科学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的未来,文明的前景,正在由于一切都变化太快而越来越难以把握了。这似乎是一辆以自我内在力量驱动并在加速奔驰列车,没有谁,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人类也不可能放弃已经获得的物质文明而复归古老的田园生活。现代人类正一往无前地向前冲,似乎越来越无暇稍停一下,回望一眼。以今日世界之令人目眩的变化速度,五十年后,一百年后,这个世界将会怎样?科技将发展到怎样的格局?它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福兮祸兮,有谁能肯定?又有谁能说得清?或许,在这个变动不羁的世界里,我们唯一可以把握,唯一不能放弃,也许也是在将来唯一可能拯救我们于未知灾难的,便是人性之完善——这人文科学的理想主义教育所永恒关注的主题,便是我们对人性之演进历史的理性反思和对人性之完善的不懈呼唤与追求,以及我们对于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加倍珍惜、呵护与守望。

可是,今天我们大学里的人文科学教育,我们大学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和专业,是否足以承担起这样的人类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的守望者的使命呢?我们的大学里那些从事文史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那些在文史哲艺术专业求知求学的年轻学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当代人类在精神情感方面对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美好期待,是否能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以自己的学科专业创造,而向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与信念,向人们提供理解人生意义与生命本质的智慧与情感呢?在这个躁动不安、心灵迷失的时代,我们还能拥有这一本真意义上的充满情感与理想的文史哲或人文科学吗?是不是,在这个价值意义迷离或缺失的“后现代”时代,那些本应有如“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语)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那些在人类精神情感与意义世界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的文史哲工作者们,他们自己的心灵本身,都早已从这人类精神情感与意义的世界里离家出走,都早已疏离了那人文世界里的理想与期待,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世界本身,都已被种种外在的虚妄欲望所填塞充淤了呢?他们是不是终日“乐而不返”地周旋于种种当下的诱惑之中,或一生“驱驱行役”于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追逐之中,早已失去了那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的心灵情感与精神感动了呢?如果这样,我们还能对这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的文学、史学、哲学,有所期待,有所托付吗?

本书就是从这样的意义上,从这样的期待中,来追寻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来思考理解文史哲等学科对于现代人类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与选择,本书不是对文学、史学、哲学各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系统介绍,也不是“哲学概论”、“文学概论”、“历史学概论”及“艺术学概论”的逐一叠加式罗列总和。作为一本通论性质的书,本书更关注在文史哲各学科的具体知识与理论背后的一些更普遍的更共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本书是把文史哲等学科作为一个具有学科特征内在共同性或相似性的人文科学大学科群体,一个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应的学科类型来总体把握,并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比较的背景上,对人文科学的一些共同的或基本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讨论与阐释,并在这种讨论与阐释中来把握文学、史学、哲学背后那内在的统一灵魂与整体精神,从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把握文史哲诸学科间的共同特征与联系,从而使人们对人文科学在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特殊意义,使人们对教育的本真意义与终极目标,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总体上的认识理解。为了这一目标,本书试图突破多年来文学、史学、哲学因各自分门立户而逐渐形成的那学科间的鸿沟与藩篱,穿行于文史哲之间,并努力争取将它们连接起来,贯通起来,以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文史哲这一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品格与统一灵魂。当然,这只是本书希望和追寻的一个理想境界,能否把握住人文科学的这一整体精神,能否将文史哲贯通起来,这本书只能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本章思考与论题

1.为什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世界?

2.教育是对人性的一种信念与期待吗?

3.如何理解大学的精神与使命?

4.大学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5.人物追忆:孔子的“君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